一部深刻剖析晚清国民性格的经典之作
《中国人的气质》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于1894年出版的著作 ,中文版由译林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 ,刘文飞与刘晓旸翻译 ,属于“双语译林·壹力文库”系列 。本书以西方视角观察并分析19世纪末中国人的性格特质与社会行为 ,既有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肯定 ,也包含对当时社会陋习的批评 ,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内容概述
明恩溥在书中系统描述了中国人表现出的多种气质特征 ,如容忍 、机智 、中庸 、深沉等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被当时社会视为“陋习”的行为模式 。他强调 ,中国人的美德如坚韧 、节俭 、务实等值得赞赏 ,但盲目美化或全盘否定均不可取 。这种辩证的观察方式 ,使本书成为研究晚清社会与国民性格的重要文献 。
历史背景与影响
本书初版于清末 ,正值中国社会面临内外压力的转型期 。鲁迅生前曾郑重推荐此书 ,认为其有助于国人反思自身弱点 ,激发自强意识 。书中对中国人性格的剖析 ,既反映了西方视角下的文化差异 ,也揭示了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滞后性 。
争议与评价
部分读者对书中观点感到矛盾 ,既惊讶于其观察的透彻性 ,又纠结于西方视角的局限性 。例如 ,有读者认为明恩溥的描述如同“西洋猴子走进中国人之中” ,既精准又带有文化隔阂 。尽管如此 ,本书仍被视为跨文化研究的经典 ,其提出的中庸之道 、克勤克俭等概念 ,至今仍被引用于讨论中华民族的品格 。
译本与版本
本书中文译名多样 ,包括《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德行》等 ,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采用双语对照形式 ,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 。译者刘文飞 、刘晓旸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留原作的批判性与客观性 ,使中文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明恩溥的观点 。
总结
《中国人的气质》是一部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反思的作品 ,其对中国传统社会与国民性格的剖析 ,既为当时的中国人提供了自我审视的镜子 ,也为后世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提供了重要参考 。尽管部分观点存在时代局限性 ,但其辩证的观察方法与深刻的洞察力 ,仍值得当代读者深思 。
作者简介 · · · · · ·
明恩溥(1845—1932) ,原名阿瑟· 亨德森· 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 。他在中国生活了50 余年 ,熟悉中国的国情 ,了解中国民众的生存状况 。他不仅帮助推动美国于1908年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 余万美)给中国以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还促使赔款落实在与民众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领域 ,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革 。明恩溥的代表作有《中国人的气质》 、《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的研究》 。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面 子
第二章 节 俭
第三章 勤 劳
第四章 礼 节
第五章 漠视时间
第六章 漠视精确
第七章 误解的才能
第八章 拐弯抹角的才能
第九章 灵活的固执
第十章 智力混沌
第十一章 神经麻木
第十二章 轻视外国人
第十三章 缺乏公共精神
第十四章 保 守
第十五章 漠视舒适和便利
第十六章 生命力
第十七章 忍耐和坚韧
第十八章 知足常乐
第十九章 孝 顺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