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恶的科学》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西蒙·巴伦-科恩所著,探讨共情与残酷行为起源的力作。本书以科学视角重新审视“恶”,提出“共情腐蚀”概念,为预防恶行提供了新思路。
共情的腐蚀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当一个人犯下恶行时,其共情能力遭到了腐蚀。这种“共情腐蚀”使得他们在面对他人痛苦时,缺乏应有的同情与关怀。这一观点颠覆了传统对“恶”的理解,为我们揭示了恶行的深层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
书中探讨了社会环境对共情水平的影响。作者通过大量实验和调查数据,展示了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这一发现为我们预防恶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共情水平。
自闭症患者的共情
有趣的是,书中还讨论了自闭症患者为何在遭遇共情腐蚀的情况下,通常不会犯下恶行。作者分析了自闭症患者的心理特点,揭示了他们在共情方面的独特之处。
改变对“恶”的思考方式
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恶行的全新视角,还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对待恶的态度。通过深入了解共情腐蚀的原理,我们或许能够更加宽容地对待那些犯下恶行的人,同时找到预防恶行的有效途径。
相关问题问答
Q:本书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
A:本书主要讨论了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提出了“共情腐蚀”概念,探讨了社会环境对共情水平的影响,以及自闭症患者在共情方面的特点。
Q:本书对“恶”的理解有何创新之处?
A:本书以科学视角重新审视“恶”,将“恶”解释为共情的腐蚀,从而摆脱了传统价值偏见,为我们预防恶行提供了新思路。
Q:阅读本书后,你如何看待恶行?
A:阅读本书后,我更加理解了恶行的深层原因,学会了从共情的角度看待恶行,对犯下恶行的人有了更宽容的态度。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1958— ),知名临床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主任,三一学院研究员。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代表作有《恶的科学》《心盲》《关键的区别》《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
译者
高天羽,笔名“红猪”。长期任《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翻译。出版译作有《遥远地球之歌》《鱼为什么放屁》《世界为何存在》《神经的逻辑》《恶的科学》《打开一颗心》等二十余种。
目录 · · · · · ·
之一章 对“恶”和人类残酷行为的解释
第二章 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
第三章 囚禁于自我聚焦状态中:边缘障碍、精神病态与自恋人格
第四章 在模式中寻找道德:阿斯伯格与自闭症患者
第五章 共情基因
第六章 对人类残酷行为的反思
附录一 共情商数(EQ)量表
附录二 如何识别零度共情(负面)类型的人
参考文献
人名、地名、机构名对照表
专名对照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