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出自哪首诗?
山行
杜牧 〔唐代〕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完善
1、赵宦光 黄习远编.万首唐人绝句.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7662、罗时进 编选.杜牧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42-243
争议:是“深”还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仍旧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积尘》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现在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部编版最新的教材已经选用了“白云生处有人家”。 ▲
:完善
1、(清)陈梦蕾等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图书集成书局,1884:博物汇编草木典枫部艺文.2、(宋)洪迈编,(明)赵宦光、黄习远整,刘卓英校点 .万首唐人绝句 :文献出版社出版 ,1983 :766 .3、四库全书·万首唐人绝句·七言·二十六卷.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没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诸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完善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98-1099
2、想买本《红楼梦》,要精装版的,那个出版局的要好些呀
那个版本好呀?
3、清代金石学著作
《金石索》,是清代金石学著作。一部综合性古器物图谱分上下两册,冯云鹏、云_兄弟二人同辑,书目文献出版社据道光三年邃古斋版影印,此书清刻本已很少见,现在常见的大多是晚清或民国时候的石印本。
金石学的发展
所谓金石学,金就是青铜器及一些刻在上面的一些铭文,而石就是石刻或是用石刻刻的文字,所以才形成了金石学这一发展的学说,理解了金石机会知道金石学到底是研究什么的,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古代钟鼎器具上的一些文字等。 金石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但是当时这一学说并没有得到重视,而后直到北宋时期,金石学的慢慢的发展起来也在这里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而后的元明时期就进入了中衰期,这里的衰退可能也与中国的坏境有关。那就来说说鼎盛时期的金石学。
4、张秀民的个人成果
印刷史研究著述
专著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1958、1978年再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8。1960年日文版,广山秀则译,神田喜一郎博士序。
《活字印刷史话》,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1979年2版3次印刷。收入《古代文化史专题史话》,中华书局,1987。
《张秀民印刷史论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88。
《中国印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活字印刷史》(与韩琦合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二、论文
1930年
宋活字板考,厦门大学毕业论文(未刊)。
1931年
宋椠本与摇床本(Chinese Incunabula and Incunabula),天津《国闻周报》,8(10)。
1935年
金源监本考,《图书季刊》,1935,2(1):19-25。
1936年
宋孝宗时代刻书述略,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1936年9月,155期;同年《图书馆学季刊》,10(3):385-396。
1937年
宋光宗时代之刻书,《大公报》,1937年5月27日。
1952年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光明日报》1952年9月30日;同年《文物》(后改为《文物》)第4期(总28期)转载。又收入程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164-186。
1953年
中朝两国对于活字印刷术的贡献,天津《大公报》“史学周刊”1953年2月20日。22日
1954年
铜活字的发明与发展,《光明日报》,1954年3月6日。
1957年
朝鲜的古印刷,《历史研究》,1957,(3):61-78。
1959年
历代精美的印刷品,《印刷》(月刊),1959,5-11期。
辽、金、西夏刻书简史,《文物》,1959,(3):11-16。
毕升,《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107-110。
王祯,《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151-155。
王祯的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新闻战线》,1959年17期。
毕升,《科学报》45期,1959年9月。
1961年
太平天国的刻书,《文物》,1961,(1):14-15。
清代泾县翟氏的泥活字印本,《文物》,1961,(3):30-32。
南宋(1127-1279)刻书地域考,《图书馆》,1961,(3):52-56。载《中国书史》,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92-124。又载程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224-236。
明代的铜活字,《图书馆》,1961,(4):55-61。
中国最早的金属活字,《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4日。
1962年
清代的铜活字,《文物》,1962,(1):49-53。
元明两代的木活字,《图书馆》,1962,(1):56-60。载程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商务印书馆,1994,237-246。
清代的木活字(1644-1911),《图书馆》,1962,(2、3):60-62,60-64。
1963年
《活字印刷史话》,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1979年2版3次印刷。
1964年
明代徽派板画黄姓刻工考略,《图书馆》,1964,(1)。
1978年
五代吴越国的印刷,《文物》,1978,(12):74-76。
1979年
雕版印刷开始于唐初贞观说,《社会科学战线》,1979,(3):345-46。
明代印书最多的建宁书坊,《文物》,1979,(6):76-80。
明代北京的刻书,《文献》,1979.12,(1):298-309。
1980年
明代的活字印刷,《史学史资料》,1980.1,30-37。
明代南京的印书,《文物》,1980,(11):78-83。
1981年
南朝鲜发见的佛经为唐朝印本说,浙江《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1,(4):1-4;又转载于1985年出版的《中国印刷年鉴》(1982-1983年)。
宋元的印工和装背工,《文献》,1981.12,(10):195-199。
1982年
再论雕版印刷开始于七世纪唐初贞观说,上海《图书馆杂志》,1982,(4)。
1983年
关于毕升与明代刻印工事迹考略,《上海图书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52-1982》,上海,1983。
石印术道光时即已传入中国说,《文献》,1983,(18):237-38。
1985年
中国印刷史大事年表,《中国印刷》,10期(1985年11月)、11期。
1986年
喜读钱存训博士英文本《纸与印刷》,《中国印刷》,1986.5,(12)。又载《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5月28日。
1987年
三论雕板印书始于七世纪唐初贞观说,《中国印刷》,1987.2,(15)。
“三论雕板印书始于七世纪唐初贞观说”补记
美国新发见的金刻本佛经,《文献》,32期,1987,(2):109。
1989年
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中国印刷》,23-27期,1989年2月-1990年2月。
199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中国古代印刷史,494-497;锡活字,381;铜活字,318;泥活字,223-224;木活字,220。
1991年
论印刷史与印书史,《中国印刷》,1991.11,(34):85-86。《中国印刷年鉴》,印刷工业出版社,1992。
1992年
活字印刷史话二则(“新发现的北宋活字本不可信”、“清新昌吕抚的泥活字印书”),《印刷杂志》,1992,(6)。
明华氏会通馆活字铜板是锡活字本吗?,《中国印刷》,1992.8,(37):88-89。
1993年
对‘读《中国印刷史》札记’的商榷,《中国印刷》,40期,1993.5,(4):115-117。
英山发现的是活字发明家毕升的墓碑吗?,《中国印刷》,42期,1993.11:83-85。又载《北京图书馆馆刊》,1993年3、4期(总5-6期),63-65。《中国印刷年鉴》,1993。
1994年
略论宋代的刻工,《中国印刷》,1994.4,(44):30-33。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49-56。《中国印刷年鉴》,1995。
湖北英山发见活字发明家毕升墓不可信,《印刷科技》,51期,1994年3月。
对英山毕升墓碑的再商榷,《中国印刷》,44期,1994.4,75-76。“英山毕升墓碑再质疑”, 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267-273。
宋代刻工刊书考,《印刷科技》,1994.6,10(4):76-111。
1998年
中国发明印刷权不容否定,《印刷科技》,1998.9,15(1):20-25。
1999年
再论中国印刷术发明权不容否定,《第5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印刷博物馆,1999。
2000年
再论中国印刷术发明权不容否定:对1998年南韩发现写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的管见,《印刷科技》,2000.9,16(5):86-89。
中国发明印刷术不容否定——再论韩国发现的佛经为唐印本说,《中国印刷》,2000,8期。收入《中国印刷年鉴》(2001),中国印刷年鉴社,2001,408-410。
2001年
对雕板印刷源于山东的管见,《印刷科技》,2001.3,17(1):89-92。《中国印刷》,2001,(3):41-43。
中越关系史研究著述
一、著作: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张秀民:《立功安南伟人传》,台北:王朝书局,1990。原稿本题名《安南内属时期名宦传》。
张秀民:《安南内属时期职官表》(稿本)。
张秀民:《林邑考》(稿本)。
张秀民:《占城考》(稿本)。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稿本)。
张秀民:《明交阯阮勤、何广遗文》(誊清稿本一册)。
二、论文:
张秀民:“明太监安南人阮安——十五世纪营建北京宫殿城楼之总工程师,”天津《益世报》史地周刊,67期,1947年11月11日。
张秀民:“唐安南姜公辅考,”《经世日报》(北平)读书周刊,30期,1947年12月12日。
张秀民:“清人著述中有关安南史事各书解题”(包括大汕《海外纪事》、蔡廷兰《海南杂著》)(署名张景辅),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73期,1948年11月15日。
张秀民:“《安南志略》解题”(署名张景辅),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74期,1948年11月22日。
张秀民:“占城人Chams移入中国考,”《学原》,1948.11,2(7):41-59。
张秀民:“明代交阯人在中国之贡献,”《学原》,1949,3(1);收入《明史论丛》之七(明代国际关系),台北:学生书局,1968,61-87。
张秀民:“明代建设大北京:越南人参加了这工作,一位天才建筑家阮安”(署名越人),《进步日报》(天津),1950年2月2日。
张秀民:“所谓《永乐大典本交州记》,”《图书馆》,1962,(4):52。
张秀民:“越南的医学名著——《懒翁心领》,”《图书馆》,1963,(1):50。
张秀民:“蒲寿庚为占城人非阿拉伯人说,”《兰州大学学报》,1979,(1)。
张秀民:“从历史上看中越关系,”《印支研究》,1980.6,(5):9-17。
张秀民:“永乐《交阯总志》的发见,”《兰州大学学报》,1981,(1)。
张秀民:“越南古币述略,”《学术论坛》,1981,(3):75-78。
张秀民:“张辅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2,(2-3):8-16。
张秀民:“唐代安南文学史资料辑佚,”《印支研究》,1983,(1):36-39。
张秀民:“马援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7,(1-4):10-13。
张秀民:“明太监交趾人阮安营造北京考,”《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8,(1-2):1-4。
张秀民:“高骈传,”《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88,(3-4):11-14。
张秀民:“交阯阮勤、何广传,”《印度支那》,1988,(4):33-34。
张秀民:“安南王朝多为华裔创建考,”《印度支那》,1989,(3):9-13。又收入《钱存训先生八十生日祝寿论文集》,台湾:正中书局,281-288。
张秀民:“明代交阯人移入内地考(未完),”《东南亚纵横》(季刊),原为《印度支那》,1990,(1)(总45期):17-21。
张秀民:“明代交阯人移入内地职官表,”《东南亚纵横》,1990,(4)(总48期):20-27。
张秀民:“中越关系书目(国人著述),”《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1,(2-3):36-48。
张秀民:“17、18世纪华侨创建的海外乐园——港口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4,(2-3):1-6。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三种(《南翁梦录》等),”《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5,(1):43-47。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九种,”(包括元徐明善《安南行记》、元陈孚《交州藁》、明丘濬《平定交南录》、明郑若曾《安南图说》、明慎懋赏《海国广记安南》、清李仙根《安南使事纪要》、清周灿《使交纪事附使交吟》、清陈元燮《安南军营记略》、清宝清《越南纪略》)《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5,(2、3):38-48。
张秀民:“安南内属时期职官表自序,”《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6,(1、2):8-9。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十一种,”(包括宋郑竦《安南纪略》、《永乐交阯总志》、明李文凤《越峤书》、明王世贞《安南传》、明苏濬《安南志》)《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1996,(1、2):41-47。
张秀民:“安南书目提要”(《安南纪略》、《越峤书》、《永乐交阯总志》),《北京图书馆馆刊》,1996,(1):58-62。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1,(1):34-47。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乙),”《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1,(2):37-45。
张秀民:“中越关系史书目续编,”《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2,(1):40-44。
瞻山文录
一、自传、回忆
张秀民:“自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九辑,1986,61-75。
张秀民:“袁同礼先生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3):53-59,92。
张秀民:“袁同礼与北平图书馆,”《历史月刊》,1996.9,(104):88-90。
张秀民:“林君成章(1908-1934)事略,”《国学季刊》,1935,4(4):275-276。
张秀民:“忆与向觉明先生交往的琐事,”《书品》,2004,(3)。
张秀民:“谊在良师益友间——纪念王重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出版中。
张秀民:“我与宁波天一阁,”《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4):119-123。《嵊讯》23期。见骆兆平编:《天一阁藏书史志》(出版中)。
二、读史札记
张秀民:“庄子养生论,”1928(戊辰十二月廿九日)。
张秀民:“读《史记》淮阴侯传,”《厦大周刊》,7-8页。
张秀民:“释友,”戊辰冬(1928)。
三、版本、目录
张秀民:“选印古书私议,”《北平晨报》北晨学园,1933年8月28日、9月1日;9月4日“选印古书私议附录一”、5日“选印古书私议附录二”。又载《剡声日报》,1933年11月9、10、12日。
张秀民:“评四库总目史部目录类及子部杂家类,”《文华图书科季刊》1930,2(1):17-23。
张秀民:“《中国历代目录家传略凡例初稿》,”《厦大周刊》,210期,1929.6,7-9。
张秀民:“介绍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年图书馆善本书目”(稿本)。
张秀民:“古代写本书籍”(原为《古代书籍和印刷》删去后半印刷部分)(稿本)。
张秀民:“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中国古书展览说明书”(稿本)。
四、序跋、书评
张秀民:“章氏重订《三字经》跋”。
张秀民:“《谭子雕虫》跋,”1936。(为谭新嘉代笔)载木刻《嘉兴谭氏遗书》。
1张秀民:“中国古代妇女之地位(列女传英译本),”(瞻)《图书季刊》,新8卷,1、2期,59-61。
张秀民:“《剡录》跋,”《文献》,1986,(3):105-106。
张秀民:施廷镛《中国古籍版本概要》“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张秀民:“(朱家濂)《古籍题跋索引》序,”《图书馆学通讯》,1987,(3):78-79。
张秀民:“喜读钱存训博士英文本《纸与印刷》,” 《中国印刷》,1986.5,(12)。《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5月28日。
张秀民:“评介钱存训博士名著《印刷发明前的中国书和文字记录》,”《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9,(2、3):66-67,78。
张秀民:“《中国印刷之最》序,”百家出版社,1992。
五、历史考证
张秀民:“文房四宝,”《人民中国》,1957,(8)。日译文(50-51页)、俄文(33-35页)。
张秀民:“蔡伦”,《中国古代科学家》,科学出版社,1959,15-17。
Chang Siu-ming,“A Note on the Date of the Invention of Paper in China,” Papier Geschichte,1959,(9): 51-52.
张秀民:“中国历代农具图一览表,”《图书馆》,1963,(3):21-24。
张秀民:“中国与尼泊尔友谊的回顾,”《光明日报》,1961年10月3日。
张秀民:“关于‘回回民族底形成’一文的讨论”(致白寿彝的信),《光明日报》历史教学4号,1951年4月7日。
张秀民:“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址记,”《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0(4):3-5。
张秀民:“北平牡丹小记,”《进德月刊》(济南),1937,2(10):131-135。
六、乡邦文献
张秀民:“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文献》,2001,(1):119-128。
张秀民:“明剡西张邦信著《白山诗稿》序,”《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8,(3):53。
张秀民:“辛亥革命光复杭州立首功之张伯岐,”《嵊讯》9期,1992,109-115。
张秀民:“辛亥革命英雄张伯岐与其故居,”1997年12月11日。
张秀民:“新修《嵊县志》赘言,”《嵊讯》6期,1990.7,150-153。《嵊县志编纂通讯》7期,1989年12月。
张秀民:“袁涤庵传,”《嵊讯》10期,1992.7,172-175。
张秀民:“先祖妣袁太夫人行述”(原稿)。
张秀民:“外王母裘母应太夫人八十寿序”(精抄本,1936)。
张秀民:“瞻山亭记,”《嵊讯》5期,1990.1,38-39。《剡溪》总5期。
张秀民:“嵊州市瞻山庙简介,”1995。
张秀民:“嵊中在学的片段回忆,”《嵊讯》16期,1995.8,207-211。
张秀民:“《裘怿松先生九十诞辰纪念集》序,”1997年7月,1-2。
张秀民:“嵊县重要的三块碑刻的照片,”《嵊讯》18期,1996.8,51-53。
张秀民:“嵊州市崇仁镇长善桥记,”《嵊讯》21期,1998,3-4。
七、稿本:
宋姚宽著、张秀民辑佚:《宋剡川姚氏西溪集辑本》(稿本),嵊县文管会油印本,1981。
张秀民:《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稿本)。
张秀民:《历代目录学家传记索引》(厦门大学时稿本一册,未完)。
张秀民:《嵊县古今著述目》(稿本)。
张秀民:《北京图书馆藏明清稿本书目》二册。
5、著名的地方志有哪几部
著名的地方志书籍也就《中国地方志集成》和《中国方志丛书合集》,这两部集成了全国各地且志县而,内容广大也非常的丰富,不过其它的地方志古籍也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要研究这些地方志古籍,图中红色的标记有下面这些所有地方志古籍的 *** 电子版,
比较有名的非常不错的地方志全集推荐: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明代孤本方志选 (全12册、共收录古籍方志23种,pdf格式2.35G》
《清代孤本方志选 (第1辑30册76种,第2辑10册后20册暂缺)pdf格式7.2G》
《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26种 书目文献出版社》
《日本早稲田大学图书馆藏书-地方志部分16种:》
《陕西省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十六册,55种)pdf格式1.98G》
《宋元方志丛刊 中华书局编辑部编 8册40余种》
《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早稲田大学图书馆藏书-地理历史部分》
《浙江图书馆丛书-地理考证类34种》
《中国地方志集成(不全)》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中国方志丛书合集》
《中国风物志丛书》
《中国历代书院志》
《中华山水志丛刊(山志+水志) 山志(1-20册)缺21-38册,河川湖泽志(37册全) 》
38-1、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63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38-2、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省府县志辑(68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pdf格式
38-3、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95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4,pdf格式
38-4、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编(57册全),凤凰出版社, 2007,pdf格式
38-5、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50册全),巴蜀书社, 2006,pdf格式
38-6、中国地方志集成-台湾府县辑(5册全),上海书店,1999,pdf格式426M
38-7、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86册全),江苏古籍出版社,pdf格式14G
38-8、中国地方志集成 湖北府县志辑(全67册), 民国以前湖北方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pdf格式,11.5G
38-9、中国地方志集成 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pdf格式,1.4G
38-10 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史念海、谭其骧等编,中国书店1992年,pdf格式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