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复兴的作品
要(全文)
2、肖复兴的一张画像讲解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恒,引导读者漫游于自由广阔的艺术天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当然,我挺高兴。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见一个初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之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发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15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便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
3、肖复兴的语言风格
肖复兴的散文创作涉猎范围很广,有有关风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乐艺术的记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笔细腻,意味隽永,写出了水之经典、山之精魂、音乐之永。
肖复兴是中国八十年代以来创作较为活跃,收获颇为丰厚的作家之一。作者的作品朴实无华,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看上去颇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这一系列似乎谁都可能经历过的故事中,作者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观感,写出了人的处境,人的精神渴求,写出了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4、肖复兴生平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作者语:“人其实是很脆弱的,伤怀往事,尤其是蹉跎的青春往事,心里的感受无可言说。我知道,无论过去是对是错,是可以伤感,还是可以悔恨,都是不可追回的了。人可以回过头往后看,但路却总是要往前走。过去的路是一张弓,只能弹射得我们向前飞奔,这就是我们无法逃避又不可选择的命运。”
5、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校园,是莘莘学子青春之梦开始的地方,每一个学子都会有和校园相联系的青春的梦和记忆。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法比拟的”。《永远的校园》正是通过对刻印在生命里的一座座校园的回忆,揭示了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和生命的意义,抒发了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并劝勉每一个在校的青年学子要珍惜校园、珍惜青春。
《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之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正因为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作者“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正因为青春被荒芜了12年,作者才格外珍惜青春的岁月;正因为是在青春的年华失去了校园,才真正明白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所以,当作者以31岁的年龄戴上学生的校徽,尽管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符的可笑,但作者却觉得是那样的自豪和亲切。
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是作者离开校园后所到过的大学之中最难忘的两所校园。这两所大学都是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一所在南方,一所在北方。作者去这两所校园的原因不同,但是,这两所校园给作者的感受却是一样的:树绿,花香,空气湿润,气氛宁静,气息清新,没有外面世界的喧嚣和纷扰,到处是年轻学子青春洋溢的脸。而这些,在作者看来,是“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是“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在离开了校园之后,在“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不愿意见到的事物”之后,校园让作者感到格外亲切和美好。作者说:“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对那些正当青春的校园中的学子,作者更加羡慕:“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而且由于作者已是青春不再,看到眼前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就有了一种青春稍纵即逝的伤感和怅惘。而这种伤感和怅惘,又让作者对那些年轻的学子有了一种殷殷的劝勉,希望他们能珍惜眼前的拥有,珍惜青春,不虚度青春,并把自己的小说定名为《青春梦幻曲》。
作者走进北大校园,是因为儿子被保送到北大,学校要求家长直接递送保送的表格。北大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作者是之一次进北大,但北大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这是因为这里是校园。作者反复说:“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这种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虽然我知道只要走出校园,这种感觉便会像是惊飞的鸟一样荡然无存,但我仍然为这种瞬间的感觉而感动。”可见,作者对校园感情的深厚。
最后一段写作者和儿子在中学校园里合影留念。这所中学就是有名的北京汇文中学,它是作者和儿子共同的母校,也是五所校园中唯一的一所中学。这所中学与其他的大学校园有着一样的青春的身影,一样的青春的气息,一样的安静的环境,一样的馥郁的花香。所不同的是,出现在作者眼前的年轻身影是他的儿子,这让作者回想到32年前和儿子一样年轻、一样梦想空阔的自己。父子两人不同的命运,让作者更加感慨自己青春梦想的破灭,也对校园更加珍惜。教学楼校牌旁父子两人的合影,是两代人梦想的见证,是岁月和历史的见证,更是作者对校园一往情深的见证。
文章中所写的五所校园,有大学,有中学;有中国南方的校园,有北方的;有作者的母校,有儿子的母校,有父子两人共同的母校,还有作者曾经作客过的校园。这五所校园,都是作者生命中经历过的校园,而且是给了作者深刻印象、刻印在作者生命里的校园。可以说,这五所校园是作者所经历过的校园的缩影,凝缩着作者对校园永远的记忆,凝缩着作者对校园永远的热爱、眷恋、向往、珍惜之情,也凝缩了作者对校园永远的祝福和对青年学子殷切的劝勉。文章题为《永远的校园》,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是永远的;即使我们不在了,它会承载着岁月和历史的痕迹,承载着青春的梦想,永远地存在下去。
从时间的跨度看,文章所写的校园生活与经历,从1966年到1998年,其间共32年,跨父子两代人。32年前,作者同1998年时的儿子“一样大小,一样高中毕业,一样青春洋溢而所想空阔,一样想从这个中学的校园蹦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的梦想破灭了。之后,为了自己的梦想,作者31岁重回校园读书,后来又为了闯荡更广阔的生活离开校园。可以说,父亲的遭遇是那一代人共同的,时代与历史的痕迹深深刻在了他们的生命里。如果说作者的校园经历与感情是他那一代人的缩影,那么他的儿子以及校园中那无数张青春洋溢的脸,就是新一代年轻人的写照。透过三十余年的时空,让我们不仅触摸到作者个人的往事,也触摸到中国历史跳动的脉搏。从作者个人的人生际遇,我们也触摸到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在历史时空背景下的困惑、伤痛与追求。这样,校园就被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上,有了普遍的、历史的意义。文章的主题由此得到了拓展和延伸,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青春与生命的思考、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对后辈年轻学子的劝勉,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的厚重。
《永远的校园》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文章以“校园”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紧紧围绕“青春”这个主题展开回忆,文脉清晰,主旨鲜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作者用细腻的文笔连缀起一件件校园生活中的小事、一个个校园生活中的场景,清唱般的叙述、生动入微的描写、真挚的抒情结合在一起。读来血肉丰满,亲切自然。
1.紧扣线索选材,文脉清晰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线索。文章紧扣“校园”选取材料、表达主题。在不长的篇幅中,“校园”这个词语共出现了48次,有时候是特指,有时候是泛指。作者生命中经历过的校园很多,有的是在那里读过书的,有的是在那里教过书的,有的是去作过客的,作者并没有全写。课文中写到的校园有五所:中央戏剧学院、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一所中学。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看,所选取的这五所校园,都是在作者的生命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中央戏剧学院是作者的大学校园,而且是“二进宫”的大学校园。北京大学是作者的儿子读大学的校园。课文中写到的那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即北京汇文中学,是作者和儿子两代人读书时的中学。这三所校园,是作者和儿子两代人读中学和大学的校园。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是作者曾在那里作客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校园。不论哪一所校园,都是“刻印在我的生命里”的校园,是作者经历过的所有校园的代表。
从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看,不论写哪一所校园,作者都始终扣住“青春”这个主题来写。中央戏剧学院是作者的青春被时代所荒芜的见证,又是重新点燃他青春梦想的地方。正因为曾经失去过,所以才懂得珍惜;正因为是失去后的拥有,所以才更加珍惜。写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大学,作者所观照的视角,也始终落在校园中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充满青春气息的环境和氛围上,羡慕与祝福中透着对青春稍纵易逝的感慨、对校园的无限珍惜之情,同时也对那些年轻的、正当青春的在校学子殷殷劝勉——珍惜青春,珍惜校园。文章最后写那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把儿子青春洋溢的身影和作者曾经青春洋溢的身影叠放在这所校园的底片上,定格在教学楼的校牌旁边,成为青春永驻的校园的见证。作者笔下的每一所校园,都与“青春”相联系,都被青春所照亮,散发着青春迷人的光彩。当校园的一切被青春照亮的时候,才更见出校园里的青春是多么美好而宝贵。“校园”和“青春”,就这样水乳交融地联系在一起。
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述了与自己生命与青春相联系的五所校园。文章关于时间的交代非常清晰:“1978年的冬天”(写中央戏剧学院)——“在以后的日子里”(写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去年”(写北京大学)——“记得去年一个星期天”(写汇文中学)。这样的写作顺序,与作者的校园生活和经历相一致,也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
文章扣住“校园”这一线索选材,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叙述,内容又始终紧紧围绕“青春”这个主题,因此,文章虽然写了不同类型、不同地方、不同性质的五所校园,但文脉清晰,主旨鲜明。
2.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从表达方式看,作者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而且独具特色。
记叙脉络清晰,质朴自然,如同清唱。作者用青春这条主题线串起一所所校园,形成一条珠链。珠链上的每一颗珠子,按照固有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着。作者因着这些校园,写里面的人、景、事,写自己的所见与所感。质朴平淡、自由而又节制的叙述,如同清唱,宁静,不张扬,就像和朋友聊天,使人瞬间就会对他的文字拥有一种亲和力,读来令人感动。
描写细腻生动,视角独到。作者写校园,善于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进行细腻的描写。文章中的描写很少从大处着笔,而总是选择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细小的情景,展开细节的描写,如同在素描中起一处或几处工笔,体现着作者对校园独到的观感,如同点睛,使文章神韵全出。例如,文章写汇文中学,先是简约平淡的交代和叙述,然后转入对校园的描写:“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青春的气息和满园馥郁的月季芬芳一起在校园里洋溢。”这里的描写,先是线条般地勾勒——安静的氛围,百年的老钟,巍峨的教学楼,都是校园中再普通不过的情景。尤其是写那口百年老钟,更是细处着笔,笔下含情。接下来写儿子“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这个细节的描写,如同素描中的一处工笔,使得整个校园在静止的背景上活了起来,青春的气息和着满园馥郁的花香一下子洋溢在校园里。文章中写每一所校园,都有这样独到的描写,不仅使文章生动细腻,也使所写的校园充满了生机。
抒情真挚亲切,意味隽永。肖复兴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真情实感,这也是他的许多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校园热爱、眷恋、珍惜的真情实感,充溢在字里行间。有间接抒情,即在对校园的记叙与描写中抒情。作者对校园的热爱,使得他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情感。有直接抒情,这往往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之上,不仅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而且突出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所不同的是,即便是直接抒情,作者也是含蓄的,甚至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作者在厦门大学的所见,让他感慨万千,作者把对校园的眷恋和羡慕之情融于清新的比喻之中:“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这些,都是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在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正是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将深厚的情感颇有分寸地融于文字,使作者的抒情与叙述一样质朴、不张扬,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又韵味含蓄。愈读,愈感人至深。
在文章中,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有机溶于一体的。作者写每一所校园,几乎都是先叙述,再描写,后抒情。例如写中央戏剧学院,先简要叙述二进校园的经过,然后描写了两个细节——冬天躺在上铺睡不着时听到的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瑟缩的声音,第二年春天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生动的细节描写,传达出作者对校园记忆之深刻。尤其是满架的藤萝花,那是作者之一次走进这所校园时首先看到的情景,就连花瓣紫嘟嘟的颜色与样子,作者都记得那么清晰,可见印象之深,感情之深。阔别了12年后重回校园,情景依旧,物是人非,作者思绪纷飞,感慨万千,课文很自然地转入到作者感情的直接抒发——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是何等的重要。最后对佩戴校徽这个细节的描写,又是对作者热爱青春、珍惜校园这种情感的最好注释和证明。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运用,使课文事循其脉,景因其情,情因其景,情景相生,相得益彰。
3. 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方法
比喻和排比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含蓄,而且更具抒情性。
文章中比喻的运用独具特色。一般情况下,比喻多用于描摹物态,使之生动形象。而作者笔下的比喻却多用于抒情。例如:“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这里把青春比作一条河,河的两岸树木芬芳、草丛湿润,是因为青春这条河的浇灌和滋润,而这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这一比喻,含蓄而形象的表达了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珍惜之情,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其它的还有:“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
文章中排比的运用有三处。以第3自然段的排比为例。这里写作者在厦门大学的所见,对校园中大的景观——“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室”等,作者只是简要交代,一笔带过,构成一个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之上,作者描写了校园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的情景:“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特有的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这里的排比从细处着手,描写简约而细腻,凸显了这所校园的南国特征,又展现了校园到处洋溢着的青春活力,也流露了作者对这所校园深深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肖复兴的《永远的校园》,不仅写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一所所的“永远的校园”,而且通过这些校园,彰显着校园对于一个人青春和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一个在校的青年学子,既是一种启迪,又是殷切的劝勉。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凝成的对校园的动人的清唱,也将如同汇文的钟声,在无数学子心中永远飞扬,成为永不消逝的旋律。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