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余光中 ,诗人 、散文家 、翻译家 、批评家 。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获美国爱阿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 、师范大学 、台湾大学 、政治大学 ,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 ,赴美国多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 年至今 ,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自谓诗歌 、散文 、评论 、翻译为其“四度空间” ,现已出版诗集19 种 ,散文集14 种 ,评论集6 种 ,翻译集13 种;在翻译上亦贡献良多 ,出版译书多种 ,除戏剧外 ,当以英 、美 、土耳其之译诗为著 ,代表作有《老人与海》《梵高传》《英美现代诗选》《王尔德喜剧全集》《录事巴托比》等 。
庄绎传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 。历任北外英语系主任 、副校长 、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 、研究工作 。著有《汉英翻译五百例》 、《英汉翻译教程》 、《翻译漫谈》 ,节译After Babel(《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合译The Woman oman in White(《白衣女人》) 、East Lynne(《东林怨》) 、Gone with the Wind(《飘》) ,新译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等 。参加编写《汉英词典》 ,参加审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 、《韦氏高阶美语英汉双解词典》等 。现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 。
许渊冲 ,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 ,1938年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师从钱锺书 、闻一多 、冯友兰 、柳无忌 、吴宓等学术大家 。“以诗译诗”的独特才华 ,使他成为全世界将中国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他还提出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并在翻译中积极践行 。英译作品有《诗经》《楚辞》《老子》《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法译作品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等 ,汉译作品有《一切为了爱情》《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约翰`克里斯托夫》等 。2010年 ,继季羡林 、杨宪益之后 ,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该奖项是国际翻译界文学翻译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 ,许先生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亚洲翻译家 ,也是中国迄今为止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的第一人 。
傅雷(一九〇八——一九六六) ,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 、文艺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 ,专攻艺术评论 ,又受罗曼`罗兰影响 ,酷爱音乐 ,对西方古典音乐以及中西画论造诣颇深 。一生译著宏富 ,译文以传神为特色 ,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 ,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达三十余部 ,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传记《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 、《欧也妮`葛朗台》 、《邦斯舅舅》 、《贝姨》 、《夏倍上校》等 。
董乐山 ,翻译家 ,作家 ,美国文化研究学者 。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1946 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著作有《译余废墨》 、《文化的休闲》 、《文化的误读》 、《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 、《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 、《苏格拉底的审判》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奥威尔文集》等 。
童元方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士 ,美国俄勒冈大学艺术史 、东亚研究双硕士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 ,香港东华学院教授兼语言及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现为台湾东海大学讲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中文著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 、《水流花静——科学与诗的对话》 、《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 、《为彼此的乡愁》 、《田间小径——走向科学的人文随笔》 、《选择与创造——文学翻译论丛》 、《游与艺——东西南北总天涯》 、《阅读陈之藩》 。译作有《德日进思想简介》 、《爱因斯坦的梦》 、《情书:爱因斯坦与米列娃》 、《风雨弦歌:黄丽松回忆录》 。编有《寂寞的画廊》 、《万古云宵》 、《花近高楼》 。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译作有明代女子曹静照 、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吴规臣 、梁德绳的诗 ,收录于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书 。
王佐良(1916—1995) ,浙江上虞人 ,英语语言文学专家 、教育家 、翻译家 、作家 。著有《英国文学论文集》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 、《翻译:思考与试笔》 、《英国文学史》等 ,译有《彭斯诗选》 、《苏格兰诗选》等 。
飞白先生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美国尔赛纳斯学院(Ursinus College)英文系客座教授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等 。有《诗海——世界诗歌史纲》《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法国名家诗选》《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勃朗宁诗选》《哈代诗选》等数十部著译 , 。其译作等身 ,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特别奖等主要奖项十余种 。
张其春(1913—1967) ,浙江宁波人 。翻译家 ,辞书编纂家 ,教授 。著译宏富 ,多为职务作品 ,署名著作主要有《简明英汉词典》(与蔡文萦合编) 、《翻译之艺术》 、《综合英语会话》 、How to Translate(《中英比较语法》)等 。
内容介绍:
《翻译大师谈翻译:译家之言套装》“译家之言”系列囊括了翻译界众多知名学者 ,包括许渊冲 、傅雷 、余光中 、飞白等翻译大家英汉互译的毕生心得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例相互结合 ,内含《翻译乃大道》《译海一粟 : 汉英翻译九百例》《西风落叶》《翻译似临画》《翻译的甘苦》《译心与译艺: 文学翻译的究竟》《译境》《译诗漫笔》《翻译之艺术》9本翻译之书相辅相成 ,对有志于诗歌翻译 、文学研究 、语言学习的读者广有裨益 、极具借鉴价值 。
《翻译乃大道》选收余光中先生译论二十余篇 ,既谈翻译 ,也谈现代中文 ,以散文形式写译论 ,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 ,见解精辟独到 ,文笔优美清丽 ,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 ,足以示范 。
《译海一粟:汉英翻译九百例》讨论了九百多个汉英翻译的例子 ,这些例子的来源主要是《邓小平文选》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鲁迅作品和英若诚译曹禺的剧作《家》 ,主要目的是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 ,使读者多了解一些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 ,无论是对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
《西风落叶》是许渊冲先生有关翻译理论和实践文章的合集 ,集中阐述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 ,如“三美”“三之”“三化”等 ,并辅有大量践行此翻译理论的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实例 。书中的理论阐释和译文都十分精彩 。
《翻译似临画》是由翻译家傅雷之子傅敏精选傅雷谈翻译的文章与书信 ,在原版基础上重新修订 ,仅保留傅雷亲撰内容 ,并首次配以珍贵的原版书影 、傅雷手稿图片 、傅雷研究资料目录汇编等 。
《翻译的甘苦》是《译家之言》系列之一 ,收录了知名翻译家董乐山谈翻译的一系列文章 ,包括翻译理论探讨 、翻译批评 、词典编撰 、语言综述以及关于翻译心得的各类随笔 。书中所收文章兼具逻辑性和趣味性 ,涉及范围广 ,论述精到 ,见解深刻 ,对提高翻译技能极有帮助 。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是知名学者 、翻译家 、哈佛大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及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院长童元方的翻译论集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香港《明报》上的专栏文章 ,共分“诗的翻译” 、“小说的翻译” 、“红楼梦译话” 、“译者译事” 、“翻译余话”五部分 。
《译境》囊括王佐良先生专论翻译的中英文章近二十篇 ,并附三篇访谈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 、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 。他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 ,所翻译的《彭斯诗选》 、《苏格兰诗选》被誉为范本 ,最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培根《谈读书》的译文 ,被学界誉为“好似一座令后来者难以翻越的高高的山峰” 。《译境》囊括王公多年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思考结晶 ,文笔优美 ,见解独到 ,足见大家风范 。
《译诗漫笔》由飞白先生精选其专论翻译的文章三十四篇 ,并附两篇访谈 ,是作者翻译思想与实践的代表作和集大成之作 。飞白长期致力于世界诗歌名著的研究译介 ,被卞之琳先生盛赞代表了“中国译诗艺术的成年” ,有《诗海——世界诗歌史纲》《诗海游踪:中西诗比较讲稿》《法国名家诗选》《马雅可夫斯基诗选》《勃朗宁诗选》《哈代诗选》等数十部著译 ,翻译语种涉及拉丁文和英法西俄荷等十余种 。
《翻译之艺术》为张其春先生所著 ,作者以民中外大家 ,如林语堂 、梁实秋 、吴经熊 、威利 、理雅各等的大量经典翻译为案例 ,讲述翻译之艺术 ,分三大章:音韵之美 、辞藻之美 、风格之美 。作者张其春中英文造诣俱深 ,故能将翻译提升至艺术的高度 ,点评各大家名译 ,文采风流 ,格调高妙 。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倾力推荐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