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 、请问哪里有24史的电子书免费下载?
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永久珍藏版
《二十四史》全译 领导干部读本
(都是分卷压缩的 ,全部下载后 ,解压那个序号最小的)
二 、太素24卷虚实所生调经论篇第62下诗解
太素24卷虚实所生调经论篇第62下
题文诗:
人之所生 ,唯血与气.异名同类 ,相得成和 ,
相失为虚 , 相得为实 ,气血以并 ,阴阳相倾 ,
气乱于卫 ,血逆于经 , 血气离居 ,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乃为惊狂. 血并于阳 ,
气并于阴 ,乃为炅中.血并于上 ,气并于下 ,
心烦善怒.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 ,气乱善忘.
气并血虚 , 血并气虚 ,邪之所生 ,或生于阴 ,
或生于阳.生于阳者 , 风雨寒暑 ,风雨伤人 ,
客于皮肤 ,传入孙脉 ,再传络脉 , 满输经脉 ,
血气与邪 ,客分腠间 ,其脉坚大 ,名之曰实.
寒湿中人 ,肤收肉坚 ,营泣卫去 ,故名之虚.
其生于阴 , 饮食起居 ,阴阳喜怒 ,阴之生实 ,
喜怒不节 ,阴气上逆 , 上逆下虚 ,下虚阳走 ,
故名之实.阴之生虚 ,喜则气下 , 悲则气消 ,
消则脉虚 ,因寒饮食 ,寒气熏脏 ,血泣气去 ,
故曰之虚.阳虚外寒 ,阳受上焦 ,以温肤肉 ,
上焦不通 , 寒气留外 ,故曰寒栗;阴虚内热 ,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
下脘不通 ,胃热熏中 ,故曰内热; 阳盛外热 ,
上焦不利 ,皮肤致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
卫气不泄 ,故曰外热;阴盛内寒 ,厥气上逆 ,
寒气积胸 , 温去寒留 ,则血涘泣 ,血泣阻脉 ,
脉盛大涩 ,故曰中寒. 实则泻之 ,吸则进针 ,
得 气为故 ,候呼引针 ,疾出其针 , 外门不闭 ,
以出其疾.虚则补之 ,候呼内针 ,候吸引针 ,
徐出其针 ,速闭其门.脉主气血 ,至情脉真.
情通百骸 ,真脉灌溉 ,和之若响 ,随之若影.
(注: 炅 , 热 。并 ,偏胜 。 )
调经论篇第62下
帝曰:余已闻虚实之形 ,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 ,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 ,血逆于经 ,血气离居 ,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故为惊狂 。血并于阳 ,气并于阴 ,乃为炅中 。血并于上 ,气并于下 ,心烦惋善怒 。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 ,乱而喜忘 。
帝曰: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如是血气离居 ,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 ,血之所并为气虚 。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 ,气并为虚 ,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故气并则无血 ,血并则无气 。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 。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 ,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则生 ,不反则死 。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 。愿闻其故 。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 。阳注于阴 ,阴满之外 ,阴阳均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阴阳喜怒 。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 ,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 ,客于分腠之间 ,其脉坚大 ,故曰实 。实者 ,外坚充满不可按之 ,按之则痛 。
帝曰:寒湿之伤人 ,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 ,肌肉坚紧 ,荣血泣 ,卫气去 ,故曰虚 。虚者 ,聂辟气不足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
帝曰:善 。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 ,则阴气上逆 ,上逆则下虚 ,下虚则阳气走之 。故曰实矣 。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 ,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空 。因寒饮食 ,寒气熏满 ,则血泣气去 ,故曰虚矣 。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余已闻之矣 ,不知其所由然也 。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令寒气在外 ,则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 ,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 。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 ,则皮肤致密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 ,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 ,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 ,故中寒 。
帝曰:阴与阳并 ,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 ,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 。取血于营 ,取气于卫 。用形哉 ,因四时多少高下 。
帝曰: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 ,阴阳相倾 ,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 ,气盛乃内针 ,针与气俱内 ,以开其门 ,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 ,精气不伤 ,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 ,以出其疾 ,摇大其道 ,如利其路 ,是谓大泻 ,必切而出 ,大气乃屈 。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 ,以定其意 ,候呼内针 ,气出针入 ,针空四塞 ,精无从去 ,方实而疾针 ,气入针出 ,热不能还 ,闭塞其门 ,邪气布散 ,精气乃得存 ,动气候时 ,近气不失 ,远气乃来 ,是谓追之 。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 ,生于五脏 ,五脏五脉耳 。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 ,今夫子独言五脏 。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 ,节有病必被经脉 ,经脉之病 ,皆有虚实 ,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 ,经络支节 ,各生虚实 ,其病所居 ,随而谓之 。
病在脉 ,调之血;病在血 ,调之络;病在气 ,调之卫;病在肉 ,调之分肉;病在筋 ,调之筋;病在骨 ,调之骨 。燔针动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焠针药熨 。病不知所痛 ,两蹻为上 。身形有痛 ,九候莫病 ,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必谨察其九候 ,针道备矣 。
太素24卷-虚实所生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 ,见《素问》卷十七第六十二《调经论篇》 ,与上篇相接 ,又 见《甲乙经》卷六第三 ,亦接上篇 。
黄帝曰:余以闻虚实之形 ,不知其何以生?
形 ,状也 。虚实之状 ,已闻于上 ,虚实所生 ,犹未知之 ,故复请也 。 平按:《素问》 “以闻”作“已闻” 。《甲乙》无“余以闻”三字 。
岐伯对曰:气血以并 ,阴阳相倾 ,气乱于卫 ,血逆于经 ,
十二经气乱卫气也 。十二经血留于营经也 。或曰血流也 。 平按:《素问》 、《甲乙》“血 留”作“血逆” 。
血气离居 ,一实一虚 。
血气相并 ,离于本居处 ,故各有虚实也 。夫血气者 ,异名同类 ,相得成和 。今既相并 , 一实一虚 ,虚实所生 ,是所由者也 。
血并于阴 ,
血并足太阴脉及足少阴脉也 。
气并于阳 ,乃为惊狂 。
气并足阳明脉及足太阳脉也 。血气皆盛 ,故发惊狂也 。
血并于阳 ,气并于阴 ,乃为炅中 。
血并足阳明 ,气并足太阴 ,为热中病也 。炅 ,热也 。
血并于上 ,气并于下 ,心烦悗善怒 。
血盛上冲心 ,故心烦闷而喜怒 。“悗”则“闷”同也 。 平按:“悗”《素问》作“惋” ,
《甲乙》作“闷” 。“喜”《素问》 、《甲乙》作“善” 。
血并于下 ,气并于上 ,气乱心善忘 。
气盛乱心 ,故善忘也 。 平按:“气乱心善忘”《甲乙》作“乱而喜忘” ,注云:“《素 问》作善忘 。”今本《素问》仍作“乱而喜忘” 。
黄帝曰:血并于阴 ,气并于阳 ,于是血气离居 ,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血气离居相并 ,未知二经虚实何定也 。 平按:“于是”《素问》 、《甲乙》作“如是” 。
岐伯对曰: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 虚 ,血之所并为气虚也 。
血之与气 ,皆恶于寒 ,故脉有寒则泣而不流者 ,温则消释而去 。是以气寒则血来并之 , 以为血虚 ,则气为实也;若血寒则气来并之 ,以为气虚 ,则血为实也 。 平按:“是故” , “故”字袁刻作“知” 。
黄帝曰: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 。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 ,气并为虚 ,是毋实乎?
人之所生 ,唯血与气 。今夫子但言血气有虚 ,不言其实 ,是为人之血气不足 ,请申其 意也 。
岐伯对曰:有者为实 ,毋者为虚 ,故气并则毋血 ,血并则毋气 ,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 虚焉 。
血并则血有气毋 ,气并则气有血毋 ,是以言虚不无其实 ,论实不废其虚 ,故在身未曾 无血气也 。所言虚者 ,血气相并相失为虚 ,相得为实耳 。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 ,
大络 、孙络 ,俱输血气入于大经 ,则大经血气俱实者也 。 平按:“输”《甲乙》作“注” , 注云:“一作输 。”
血与气并 ,则为实焉 。血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复反则生 ,不反则死 。
大经血气皆实 ,走膈以上 ,以下无气 ,故手足逆冷卒暴死也 。手足还暖复生 ,不还则 死也 。 平按:“复反”上 ,《素问》 、《甲乙》皆有“气”字 。
黄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 ,愿闻其故 。
血气何道来入此经为实 ,何道而去此经为虚也 。
岐伯对曰:夫阴与阳 ,皆有输会 ,阳注于阴 ,阴满之外 ,
脏腑阴阳之脉 ,皆有别走输会相通 。如足阳明从丰隆之穴 ,别走足太阴 ,太阴从公孙 之穴 ,别走足阳明 ,故曰外也 。
阴阳旬平 ,以充其形 ,
甲子一日一迎为旬 。旬 ,迎也 。阴阳之脉五十迎无多少者 ,名曰旬平 。旬平和气 ,以 充其身形也 。 平按:“旬平”《素问》作“匀平” ,《甲乙》作“紃平” 。
九候如一 ,命曰平人 。
九候之动不先后 ,又不相反 ,故曰若一 。和气若一 ,故人得和平 。 平按:注“九候” , 袁刻作“九脉” 。
夫邪之至生也 ,[平按:《素问》无“至”字 ,《甲乙》作“所” 。]或生于阴 ,或生于 阳 。其生于阳者 ,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 ,得之饮食起居 ,阴阳喜怒 。
阴 ,五脏也;阳 ,六腑也 。风雨寒暑外邪 ,从外先至六腑 ,故曰生于阳也 。饮食起居 , 男女喜怒 ,内邪生于五脏 ,故曰生于阴也 。
黄帝曰:风雨寒暑之伤人奈何?[平按:《素问》 、《甲乙》无“寒暑”二字 。]岐伯对 曰: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 ,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 ,络脉满乃输于大经 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 ,其脉坚大 ,故曰实 。
此先言风雨二邪也 。人因饥虚汗出 ,腠理开发 ,风雨之气 ,因客腠理 ,次入孙络 ,次 入大络 ,次入大经 。客腠理时 ,所客之脉坚而且大 ,故得称实也 。 平按:“乃输”《素问》 作“则输” ,《甲乙》作“乃注” 。
实者 ,外坚充满 ,不可按 ,按之则痛 。
所客之处外坚 ,按之则痛 ,以其气实故也 。 平按:“不可按”《素问》作“不可按之” 。
黄帝曰:寒湿之气伤人奈何?[平按:《素问》 、《甲乙》无“气”字 。]岐伯对曰:寒 湿之中人也 ,皮肤收 ,肌肉坚 ,营血泣 ,卫气去 ,故曰虚也 。
次论寒湿之气也 。雨气上侵 ,湿气下入 ,有斯异也 ,略不言暑耳 。寒湿中人 ,致虚有 四:皮肤收者 ,言皮肤急而聚也;肌肉坚者 ,肌肉坚而不迎也;营血泣者 ,邪气至于脉中 , 故营血泣也;卫气去者 ,邪气至于脉外 ,卫气不行 ,故曰去也 。卫去之处 ,即为虚也 。 平 按:“皮肤收”《素问》作“皮肤不收” ,新校正云:“全元起云:不收 ,不仁也 。《甲乙》及
《太素》作皮肤收 ,无不字 。”“坚”下 ,《素问》 、《甲乙》有“紧”字 。注“故曰去也” , 袁刻“去”误作“涩” 。
虚者 ,慑辟气不足 ,血泣 。
慑 ,纸辄反 。分肉间无卫气 ,谓气不足也 。 平按:“慑”《素问》作“聂” ,新校正 云:“《甲乙》作摄 ,《太素》作慑 。”《素问》无“血泣”二字 ,《甲乙》作“血涩” 。
按之则气足以温之 ,故快然而不痛 。黄帝曰:善 。
分肉之间既无卫气故寒 ,按之益损 ,所以气足又温 ,故快然也 。
黄帝曰:阴之生实奈何?岐伯对曰:喜怒不节 ,则阴气上逆 ,上逆则下虚 ,下虚则阳 气走之 ,故曰实 。
人有喜怒不能自节 ,故怒则阴气上 ,阴气上则上逆 ,或欧血 ,或不能食 。阴气既上则 是下虚 ,下虚则阳气乘之 ,故名曰阴实也 。 平按:《素问》新校正云:“经文喜怒不节则
阴气上逆 ,疑剩喜字 。”玩下文“喜则气下”自知 。
黄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对曰:喜则气下 ,
天寒则气聚 ,温则气散 ,怒则气上 ,喜则气下 ,此物理之常也 。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 之行通利 ,故缓而下也 。
悲则气消 ,消则脉虚 ,因寒饮食 ,寒气熏脏 ,则血泣气去 ,故曰虚 。
夫人悲者 ,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 ,两焦不通 ,营卫不行 ,热气在中 ,故正气消散 ,经 络空虚也 。又因寒饮食 ,寒气熏脏 ,脏之血泣 ,其气移去 ,故为虚也 。 平按:“脉虚”《素 问》 、《甲乙》作“脉空虚” 。“熏脏”《素问》作“熏满” ,《甲乙》作“动脏” 。注“两焦” , “两”字袁刻误作“雨” 。
黄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 ,
经言 ,八十一篇经也 。腑脉虚者 ,阴气乘之 ,故外寒也 。脏脉虚 ,阳气乘之 ,故内热也 。
阳盛则外热 ,阴盛则内寒 ,余以闻之矣 ,不知其所由然 。
六腑主外为阳 ,故阳盛外热也 。五脏主内为阴 ,故阴盛为寒 。余已前闻 ,然未知所由 然也 。
岐伯对曰:阳受气于上焦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寒气在外 ,则上焦不通 ,不通则寒 独留于外 ,故寒栗 。
阳 ,卫气也 。卫出上焦 ,尽行阳二十五周 ,以温皮肤分肉之间 。今阳虚阴乘留于外 , 故外寒也 。 平按:注“尽行二十五周” ,考前经《卫五十周》云:“卫气之行 ,一日一夜 五十周于身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 。”据此 ,则“尽”字疑是“昼”字传写之误 。
黄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对曰: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 下脘不通 ,胃热熏中 ,故内热 。
内热之病 ,所由有五:一则有所劳倦致虚 ,二则形体及气不足 ,三则胃中无食 ,四则 上焦卫气不行 ,五则肠胃不得相通 。脘 ,古缓反 ,胃腑也 。下脘 ,胃下口也 。由此五种 , 卫热熏中 ,故内热也 。 平按:“下脘”《甲乙》作“下焦” 。“胃热熏中”《素问》作“胃气 热 ,热气熏胸中” ,《甲乙》作“胃气热熏胸中” 。注“由此” ,袁刻作“有此” 。
黄帝曰:阳盛而外热奈何?岐伯对曰:上焦不通利 ,皮肤致密 ,腠理闭塞不通 ,卫气 不得泄越 ,故外热 。
外热之所由有三:上焦出气之处不通利 ,一也;皮肤致而腠闭 ,二也;卫气不得泄于 腠理 ,三也 。有此所由 ,故外热也 。 平按:“闭塞”下 ,《素问》有“玄府”二字 ,新校 正云:“《甲乙》 、《太素》无‘玄府’二字 。”
黄帝曰:阴盛而生内寒奈何?岐伯对曰:厥气上逆 ,寒气积留于胸中而不泻 ,不泻则
温气去 ,寒独留 ,则血涘泣 ,血涘泣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 ,故中寒 。
寒中有四:一则寒厥积胸 ,二则温去寒留 ,三则血凝脉壅 ,四则脉大汗涩 。有此所由 , 故寒中也 。 平按:“积”下 ,《素问》 、《甲乙》无“留”字 。“涘泣”《素问》 、《甲乙》作 “凝泣” 。“脉不通”《甲乙》作“腠理不通” 。
黄帝曰:阴之与阳 ,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 ,刺之奈何?
问疗已成之病 。 平按:“阴之与阳”《素问》作“阴与阳并” 。
岐伯对曰:刺此者 ,取之经隧 ,取血于营 ,取气于卫 ,用形哉 ,因四时多少高下 。
刺已成病 ,法有三别:一则刺于大经别走之道 ,隧 ,道也 ,别走之道通阴阳道也;二 则刺于脉中营血;三则刺于脉外卫气 。用针之状 ,须因四时之气 ,观病轻重 ,发针多少; 又须量病高下所在 ,取之令中 ,不同刺微之易也 。 平按:“经隧”《甲乙》作“经渠” 。
黄帝曰:血气以并 ,病形以成 ,阴阳相倾 ,补泻奈何?岐伯对曰:泻实者 ,气盛乃内针 ,
夫泻者 ,以其邪气实盛 ,故须泻也 。仍以掐之令下 ,然后刺之 。不盛何泻 ,故譬无击
逢逢之陈者也 。 平按:“以并” 、“以成” ,《甲乙》“以”作“已” 。
针与气俱内 ,以开其门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 ,精气不伤 ,邪气乃下 ,外门不闭 ,以 出其病 ,摇大其道如利其路 ,是谓大泻 ,必切而出 ,大气乃屈 。
人之吸气 ,身上有孔闭处 ,皆入聚于肾肝;呼气之时 ,有孔开处 ,气皆从心肺而出 , 比囊之呼吸也 。针开孔时 ,病人吸气 ,故针与气俱入内也 。针得入已 ,摇大其穴 ,因呼出 针 ,故针与邪气俱出 ,勿伤正气也 。 平按:“以出其病”《素问》 、《甲乙》“病”作“疾” 。
黄帝曰:补虚奈何?岐伯对曰:持针勿置 ,以定其意 ,
持针勿置于肉中 ,先须安神定意 ,然后下针 。若医者志意散乱 ,针下气之虚实有无皆 不得知 ,故须定意也 。 平按:注“安神定意” ,袁刻“意”作“志” 。
候呼内针 ,
人之呼气 ,身上有孔 ,其气皆出 ,故所针孔气出之时内针 ,欲令有气从针而入 ,不使 气泄 ,所以候呼内针者也 。
气出针入 ,针空四塞 ,精无从去 ,
呼气出时针入穴者 ,欲使针空四塞 ,不泄正气也 。 平按:注“入穴” ,袁刻“穴” 作“空” 。
方实而疾出针 ,气入针出 ,
方 ,正也 。候气正实 ,疾出针 。
热不得环 ,
夫虚者多寒 ,得热为补 。环 ,转也 。疾出针 ,使针下热气不得转也 。 平按:《素问》 、
《甲乙》“环”作“还” 。
闭塞其门 ,邪气布散 ,精气乃得存 ,动无后时 ,
出针已去 ,纵邪不出尽 ,自然布散消亡 ,精气独在 ,无病动于后时也 。 平按:“动 无后时”《素问》作“动气候时” 。
近气不失 ,远气乃来 ,是谓追之 。
行补之时 ,非其补处近气不失 ,远气亦来至此集也 。已虚之气引令实 ,故曰追也 。
黄帝曰:夫子言虚实有十 ,生于五脏 ,五脏 ,五脉耳 ,夫十二经脉皆生百病 ,今夫子 独言五脏 。夫十二经脉者 ,皆络三百六十五节 ,节有病必被经脉 ,经脉之病皆有虚实 ,何 以合之?
节 ,即气穴也 。但十二经脉被三百六十五穴 ,则三百六十五穴所生之病甚多 ,非唯五 脏五脉独生十种虚实者 。 平按:“皆生百病”《素问》作“皆生其病” ,新校正云:“《甲 乙》云:皆生百病 。《太素》同 。”
岐伯对曰:五脏者 ,故得六腑与为表里 ,经络肢节 ,各生虚实 ,
内有五脏 ,外有六腑 ,腑脏经络表里诸肢节 ,是生虚实 ,其亦甚多 ,不相违也 。
视其病所居 ,随而调之 。病在血 ,调之脉;病在气 ,调之卫;病在肉 ,调之分肉;病 在筋 ,调之筋 ,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视三百六十五节所生病处 ,量其虚实 ,随而调之 。调者 ,调于五脏所主脉 、卫 、分肉 、 筋 、骨也 。 平按:《素问》“其病”上无“视”字;“病在血 ,调之脉”作“病在脉 ,调之 血” ,新校正云:“全元起及《甲乙》作病在血调之脉 。”检今本《甲乙》仍作“病在脉 ,调 之血” 。又《素问》 、《甲乙》“病在气”上 ,有“病在血 ,调之络”六字;“调之筋”下 ,有 “病在骨 ,调之骨”六字 。
病在骨 ,卒针药熨;
卒 ,穷也 。痛痹在骨 ,穷针深之至骨 ,出针以药熨之 ,以骨病痛深故也 。熨法 ,上经 已说也 。 平按:“卒”《素问》 、《甲乙》作“焠” 。
病不知其所痛 ,两蹻为上 。
诸骨病不定知于病之所在者 ,可取足少阴两阴蹻 。两阴蹻是足少阴别 ,足少阴脉主骨 者也 。上者 ,胜也 。 平按:《素问》 、《甲乙》无“其”字 。注“诸骨” ,“诸”字袁刻作“痛” 。
身形有痛者 ,九候莫病 ,则缪刺之 。
审三部九候竟无病状 ,然身形有痛者 ,此络左右有病 ,可缪刺也 。 平按:《素问》 、
《甲乙》无“者”字 。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 ,则巨刺之 。
病在左经 ,是右经病也 ,故刺右经为巨刺也 。 平按:“病在于左”《素问》作“痛在 于左” 。
必谨察其九候 ,针道备矣 。
为刺之道 ,以察九候为先者 ,针道毕矣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第24卷mobi电子书免费下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第24卷mobi电子书免费下载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