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荣与顾竹轩》聚焦于民国时期上海滩两大青帮巨头黄金荣与顾竹轩之间绵延18年的血仇与权斗 ,以1933年唐嘉鹏被杀案为切入点 ,揭开旧上海黑帮社会的权力法则与人性深渊 。以下从历史背景 、人物关系 、事件逻辑及社会隐喻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上海滩的“江湖”与“法外之地”
租界与帮派的共生:
民国时期的上海租界既是法外之地 ,也是帮派势力的温床 。黄金荣(法租界巡捕房探长出身)与顾竹轩(苏北移民帮派领袖)的崛起 ,折射出殖民统治下权力真空的畸形生态 。青帮的“黄金时代”:
青帮通过鸦片贸易 、赌场 、娱乐业(如大世界游乐场)控制经济命脉 ,与租界巡捕房 、国民党政府形成利益勾结 。书中揭示的“警匪一家”现象 ,是旧中国社会治理溃败的缩影 。
二 、人物谱系:从“大亨”到“仇敌”的权力博弈
黄金荣:旧秩序的“教父”
身份多重性:从街头混混到法租界巡捕房包探 ,再到青帮“三大亨”之首 ,其发迹史是民国社会权力流转的典型样本 。
性格缺陷:刚愎自用 、迷信暴力 ,对门徒失控(如纵容唐嘉鹏跋扈)埋下祸根 。
顾竹轩:草根逆袭的“江北帮”领袖
生存智慧:出身苏北贫民 ,凭借码头械斗起家 ,以“天蟾舞台”为据点扩张势力 ,代表底层帮派的野蛮生长 。
两面性:表面重义气 ,实则心狠手辣(如借刀杀人铲除异己) ,体现乱世中道德与生存的撕裂 。
唐嘉鹏之死的蝴蝶效应
导火索事件:黄金荣门徒唐嘉鹏因欺压顾竹轩手下 ,被顾派人连开9枪处决 ,直接引发两大亨全面对抗 。
深层矛盾:黄金荣垄断法租界资源 ,顾竹轩掌控闸北码头 ,经济利益与地盘争夺的冲突早已白热化 。
三 、事件逻辑:黑帮“规则”下的血腥清算
复仇的仪式化:
顾竹轩选择“九枪”处决唐嘉鹏 ,既是对江湖规矩的遵循(以牙还牙) ,也是对黄金荣权威的公然羞辱 ,暗示黑帮社会“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权力结构的崩塌:
黄金荣虽动用巡捕房追捕顾竹轩 ,却因顾在租界外势力根深蒂固而屡屡受挫 ,暴露传统帮派联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脆弱性 。历史洪流的裹挟:
两人最终在抗战爆发后分道扬镳(黄金荣投靠日伪 ,顾竹轩暗中抗日) ,揭示乱世中个人命运与国难紧密交织的悲剧性 。
四 、社会隐喻:黑帮史诗背后的时代病症
暴力作为生存逻辑
书中描写的帮派仇杀不仅是个人恩怨 ,更是弱肉强食社会法则的具象化 。黄金荣与顾竹轩的厮杀 ,象征旧中国在殖民 、军阀 、国民政府三重压迫下的人性异化 。江湖与权力的互文
黄金荣的“合法暴力”(巡捕房身份)与顾竹轩的“地下暴力”形成对照 ,揭露权力来源的非法性与合法性界限的模糊 。
两人对戏曲(天蟾舞台) 、娱乐业(大世界)的争夺 ,暗示文化资本在黑帮扩张中的工具性 。
现代性冲击下的失序
上海作为“东方巴黎”的现代化进程未能建立有效法治 ,反而加剧了帮派割据 。黑帮的“黄金时代”恰是民族国家建构失败的产物 。
五 、写作特色与史料价值
多源史料互证:
作者胡根喜结合档案 、报刊 、口述史及帮派内部文献(如《清门考源》) ,还原历史细节 ,如唐嘉鹏案庭审记录 、顾竹轩晚年忏悔录等 ,增强叙事可信度 。微观史视角:
通过“唐嘉鹏之死”这一具体事件 ,以小见大展现黑帮权力运作的隐秘规则 ,避免宏大叙事的空洞 。人性复杂性刻画:
打破脸谱化描写 ,如顾竹轩既冷血又重旧情 ,黄金荣晚景凄凉的对比 ,赋予历史人物立体感 。
六 、现实映照:黑帮叙事的文化基因
上海城市记忆的组成部分:
黄金荣 、杜月笙 、顾竹轩等人的传奇 ,已成为上海“魔都”文化的重要符号 ,本书为理解近代上海城市精神提供切口 。权力腐败的永恒警示:
书中警匪勾结 、官商勾结的描写 ,对当下社会权力监督仍有镜鉴意义 。江湖文化的现代转型:
从传统帮派到当代黑社会的演变逻辑 ,书中揭示的“暴力经济学”与“人情网络”仍具现实洞察力 。
结语:
《黄金荣与顾竹轩》不仅是一部黑帮争斗史 ,更是一面照见民国社会疮疤的棱镜 。它揭示 ,在缺乏法治与公平的环境中 ,暴力终将成为唯一“通行证” ,而所谓“大亨”的传奇 ,不过是时代裂变中的短暂烟火 。正如书中所言:“黄金荣的枪声死了 ,但顾竹轩的影子还在黄浦江的风里飘荡 。”
作者简介 · · · · · ·
胡根喜:男 ,上海人 ,祖籍江苏 。曾任报纸记者 、编辑 ,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自1981年在《萌芽》发表短篇小说《诉讼》起 ,迄今已创作多部短 、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 ,并出版《老上海》 、《拉洋片》 、《四马路》 、《寻找上海老克勒》 、《海派时尚》等书著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