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套装包括:《从计量 、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 ,《陆游的乡村世界》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修订版)》 。
内容介绍:
《从计量 、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
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 。作为一个整体 ,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 。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 ,写作于不同的时期 ,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 ,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 ,可以说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 、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 ,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 ,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 ,最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 ,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 ,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 ,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 、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
《陆游的乡村世界》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 ,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 。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 ,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 。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 ,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 ,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 ,虽然吉光片羽 ,却显得弥足珍贵 。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 ,展现了: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 ,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
本书围绕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进行解析 ,试图说明其成长并非无关宏旨 ,须紧扣“近代”这一线索去把握 。“思想界”及其他“~界”“~~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浮现 ,乃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写照 ,既意味着近代中国形成国家与社会新型的对应关系 ,也映射出告别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对新的角色与身份的探求 。聚焦“思想界” ,是期望探讨这两个要素的交互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据此可以看出 ,清季民国时期由新型传播媒介营造的思想环境有哪些特征 ,形成了怎样的“思想版图”;而读书人与此的互动 ,又如何导致其写作方式 、生活形态发生重大变化 。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 ,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 ,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 。日记如同一面镜子 ,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 ,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 、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 。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 。有关听讼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 ,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 。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 ,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 。对官员交往 、馈送 、收支的记述 ,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修订版)》
本书为2016年版基础上的修订再版 ,重点考察近代中国一些来自西方(包括日本)的所谓合法性知识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以及如何传播的 。如启蒙 、新的性道德与生育理念 ,一些与西方现代性密切联系的关键概念像黑格尔 、古腾堡 、世界语等 ,它们是如何被“舍旧谋新”的各种传媒和知识精英在引介中具体化 、在地化乃至符号化的;又是如何被清末民初的知识人阅读和使用的;这些富有新义或现代性含义的知识与符号又是怎样成为时人新的崇拜 ,被传递到不同空间中不那么精英的受众那里的;这些受众又如何对此加以接受转化 ,最终又产生了何样的派生意义与社会效果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