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
1948年生 ,記者出身 。父親是白俄羅斯人 ,母親是烏克蘭人 。201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因為作品在國內被禁 ,電話被竊聽 ,被禁止參加任何公開活動 ,因此她2000年離開家鄉 ,受國際避難城市聯盟協助流亡歐洲其他國家 。
其作品以新文體寫成 ,此為諾貝爾文學獎從未出現過的體裁 。這樣的寫作技巧 ,來自俄國口述傳統 。讓世人得以看見映射眾多情感的世界 ,透過拼貼許多聲音 ,使作品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 ,是一種記錄真相的文獻文學 。
她每部作品都花費數年書寫 ,訪問數百人 ,對象跨越數個世代 ,從1917年到今天 。可說是關於蘇維埃靈魂的長篇史詩 。其描繪的人性拼圖和提出的問題 ,使其作品不僅是關乎蘇聯而是甚至於全體人類 。
除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與1999年赫爾得獎 ,其作品獲獎無數 ,《戰爭中沒有女人的臉孔:二戰中女性的聲音》獲得2011波蘭安格魯斯中歐文學獎 、2011波蘭理查德‧卡布辛斯基獎報導文學類 。《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05全美書評人協會獎 、1996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 。《二手時間:最後的蘇維埃》獲得2013法國文學界四大獎──法國梅迪奇獎散文類 、2013德國藝文界最高榮譽──德國書商和平獎 。
内容介绍:
「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什麼 ,我們只被教育如何為自由而犧牲 。」
她說 ,我寫了三十年 ,寫得筋疲力盡 ,為何我們還沒換來自由?
她深受杜斯妥也夫斯基與托爾斯泰的影響 ,傾聽小人物的聲音 ,反思戰爭正義;她繼承索忍尼辛的關懷 ,對體制提出反省 ,最終流亡海外十多年 。
自由對我們的人來說 ,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 ,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
人類太容易遺忘過去 ,總是在重蹈覆轍……當1991年蘇聯解體那一刻 ,有人期待變革 ,有些人恐懼改變 ,二十世紀的九〇年代 ,俄羅斯的自殺人數是世界第一 。本書透過二十年來 ,一個個自殺者的人生 ,看見社會痛苦轉型下 ,人類最深刻的本質和欲求 。
我們是共產主義的孩子 ,卻在過資本主義的生活……最初十年的變革 ,是對資本主義與自由的嚮往 ,卻換來動蕩不安的社會景況 。相較之下 ,過去的「共產」時代 ,顯得「單純」許多 。面對自由市場與社會競爭壓力 ,從共產社會脫身而出的他們 ,如同幼兒般無力 。於是 ,我們看見 ,在自由開放以後 ,知識份子當起清潔工 、大學教師在街頭叫賣 ,博士畢業只能當水電工 。當社會結構的改變 ,需要的也不相同 ,這是過去他們無法想像 ,如今卻無能為力的 ,無所適從的他們 ,只能選擇往下墮落 。
在這個名為自由的實驗裡 ,他們是否仍是根深蒂固的過去人種?從共產主義到自由經濟 ,在轉型的二十年裡 ,學者到工人 ,被踏或自願走上尋求更好生活方式的這條路 ,這宛如找尋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 。是蘇維埃的本性過於根深柢固 ,讓他們無法走向另一種生活?還是他們注定只能不斷追尋一個不可能的夢想?
蘇聯解體已經過了二十年 ,人民卻開始嚮往「往日」的美好 ,史達林受年輕人崇拜 ,普丁持續連任 ,猶如世界各地一再複製的「獨裁政權」 。身為白俄羅斯人 ,她的國家目前的統治者也是從1994年至今從未換過 ,而且還是個「俄羅斯信徒」 。對她來說 ,即便蘇聯解體 ,周遭的一切仍舊沒有改變 ,如同她所遭受的迫害 ,終究 ,自由還是那麼遙不可及…..
2015諾貝爾文學獎系列作
百年第一人╳記者╳文獻文學獲獎
作品授權52個國家 ,翻譯成47種語言
俄文直譯繁中版2016年首度上市
台灣版限量作者燙金簽名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