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桑兵 ,河北威县人 ,生于广西桂林 ,历史学博士 。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清代以来的学术与思想 、近代中日关系史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等 。
内容介绍:
文化编·近代国字号事物的命运在中西文化纠葛的背景之下 ,经历了夷夏之辩到中体西用的转折 ,同时受到明治日本的影响刺激 ,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西方冲击下固有文化的价值与走向 ,国学 、国画 、国语 、国医 、国术(技) 、国乐 、国服 、国剧 、国仪(礼)等一系列国字号概念的产生 ,以及围绕这些概念及其相应事物的争议 ,凸显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明别样性在那一时期的挣扎与尴尬 ,也预示了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
中外编·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世界”“国际”“全球”这样的概念 ,今日几乎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口头禅 ,国人大都耳熟能详 。可是 ,如果真的放到世界和国际的范围内考察 ,则不难发现 ,中国人许多习以为常的概念用法 ,与各国有别 ,于情理不合 ,于实事有异 。不过 ,这样的形态 ,背后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即近代以来“天朝”或“中华”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升降浮沉 。
教育编·“教”与“育”的古今中外在认定西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之学的时趋下 ,由分科教学培养起来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所使用的语言概念 、知识系统与前人全然不同 ,他们自以为可以和世界沟通 ,却越来越失去理解自己先人言行的能力 。他们只能透过西洋镜的色彩和曲折 ,来审视本国的历史文化 。这样的理解 ,无疑包含着多少的误解和曲解 。
学术编·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近代学术的清学纠结 ,折射出整个近代中国在中外文化冲突融合的缠绕中遭遇的困境 。透过目前的习以为常 ,依稀可见曾经阵痛的脱胎换骨 。在此过程中 ,看似兼收并蓄 ,其实外来学说的输入不免表浅变形 ,本来民族的地位则多有流失 。
制度编·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变局 ,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的清代体制难以从容应对 ,为了图存 ,必须应变 ,于是中国继隋唐以后再度出现整体性制度变更 ,以政体变革为主导 ,包括官制 、司法 、财政 、金融 、军事 、社会 、教育等各方面 ,体制全面转型 ,各种牵涉西学 、东学和中学的观念层面的变化 ,最终落实于机构增置与制度建制 ,并通过各项制度的实施贯彻而得到体现 。其进程在民国时期进一步全面展开 ,其影响则一直延续至今 。本书以制度变动这一近代中国知识与制度转型的枢纽作为切入点 ,了解中国的过去 ,并以此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
法政编·比较与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径受域外学术的影响和内在发展的驱动 ,近年来法制史研究渐呈活跃态势 ,无论文献的整理出版还是研究著述的发表 ,在各专史或各学史的领域都显得相当突出 。本书在反思各类专史学史混淆比较与比附状况频出的基础上 ,从近代中国的案卷 、审判 、机构改制入手 ,抽丝剥茧 ,逐渐近真 。一方面比较各方说法 ,不断接近本事的真相 ,一方面因缘各方的态度有别 ,进而考察各方与此事的关系各异 ,将所谓法制史转化为一般历史的研究 ,以司法问题为线索脉络 ,而不以法制史为范围 ,试图由社会的动态变化中见常情 。
学科编·分科的学史与历史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历史 ,因而历史本不分科 ,况且中国治学讲究贯通 ,素来不重分科 。可是今日的史学 ,无非分科的学史和分科的历史两种 ,前者为用各个学科现在的形态追述出来的学科发展史 ,后者为用不同学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门别类的历史 。其共同性则是以后出外来的观念系统重新组装历史 。恰当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学史 、近代以来学科发生演化的分科史 ,以及面向未来的分科之学三者的联系分别 ,才能掌握关键 ,沟通而不附会 。
概念编·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近代中国人虽然从明治新汉语接受了大量新名词 ,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论及所指事物 ,还是不由自主地会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 ,望文生义 、格义附会 。而且在解读新名词之时 ,往往不仅是比较西文原词 ,将新名词看作一个整体对应 ,而是分别从汉字组合各自的字义来理解词义 。如此一来 ,同一汉语新名词在东文和中文语境中呈现不同形态 ,进而产生了许多彼此无法交集的歧义 。不以名词勾勒历史 ,而是研究历史以把握概念 ,才有望臻于解释一词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