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是谭凯(Nicolas Tackett)所著的一部历史学术著作,原作名为《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dieval Chinese Aristocracy》。这本书探讨了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历史变迁和最终消亡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门阀大族曾经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力量,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朝初期。然而,到了十世纪,这些门阀大族突然消失,这一历史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难题。
谭凯在这本书中运用了新的数据手段和先进的分析方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社会 *** 分析,对大量的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特别关注了近年来出土的数千方碑志,这些新材料大部分尚未被学者广泛研究过。通过这些碑志,以及摘自墓志、散文和诗歌中的轶事,谭凯成功地描绘了一千年前门阀大族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
书中指出,在七至八世纪的社会、经济和制度变迁中,唐代门阀大族实际上比之前认为的更加成功。然而,在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的三十年大动乱期间,门阀大族的政治影响力因大规模的肉体消灭而崩溃,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消亡。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的中文版由胡耀飞和谢宇荣翻译,于2017年4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属于甲骨文丛书。这本书的出版为研究中国中古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作者简介
谭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田纳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研究兴趣为中国9-11世纪的精英社会、晚唐都城,11世纪宋辽边界,死亡与丧葬礼俗等。代表作有:《长城与北宋时期的边界概念》(The Great Wall and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Border under the Northern Song),《大家族、官僚和地方实力派:晚唐中国精英的结构与流动》(Great Clansmen, Bureaucrats, and Local Magnates: The Structure and Circulation of the Elite in Late-Tang China),《宋辽边界的文化扩散与融合》(Cultural Diffusion and Hybridization along the Song-Liao Frontier)等。
《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目录
图表目录/005
致 谢/009
凡 例/011
唐代中国地图/013
绪论/015
中古精英的转型/017
作为一种史料的墓志/028
之一章 中古中国的官僚贵族/042
家族列表和大族分类/044
中古世族的人口膨胀/050
大族后裔的地理分布/059
官僚化的门阀世族/076
小结/080
第二章 权力的地理/084
定位精英/086
京城精英/095
地方上的国家精英/102
其他精英迁徙路径/111
结语/118
第三章 京城精英的婚姻 *** /120
重构父子链/121
定位父子链/126
晚唐政治精英的地理分布与规模/131
京城社会景观/135
婚姻 *** 与社会资本/143
结语/155
第四章 晚唐藩镇/160
晚唐藩镇体系和河北独立藩镇/163
宪宗中兴之后的再度中央化/169
唐朝政治专制与藩镇/174
藩镇幕府中的社会流动/184
藩镇文化/192
小结/198
第五章 黄巢和中古大族的衰亡/200
黄巢治下的长安/204
洛阳和地方的毁灭/217
唐代精英的消亡/229
幸存者与新兴权力结构/242
结 语/245
附录A 配套数据库的使用方法/253
附录B 估算晚唐京城精英的总量/258
附录C 九世纪出土墓志的来源/260
参考文献/262
人名索引/283
综合索引/300
译后记/317
图表目录
图0-1 李皋(733~792)墓志的拓片/031
表1-1 不在现存郡望列表中的44个主要大族统计表/049
表1-2 九世纪墓志所见(分区域)大族身份频率表/051
表1-3 九世纪墓志所见(分区域)大族属性的相关声望统计表/053
表1-4 居住于族源地对应州或藩镇的精英比例(分区域)统计表/062
图1-1 来自四个州的表示精英族源的郡望地点分布图/064
表1-5 居住于与族源地在同一州或藩镇的精英比例(分州)统计表/067
表1-6 长江下游本土和外来家族居于核心区或边缘区对比表/069
表2-1 个人死于所葬之州或藩镇(分区域)的比例统计表(800~880)/091
表2-2 葬于两京地区的个人去世地点统计表(800~880)/092
表2-3 中国不同地区墓志文本长度统计表/097
表2-4 精英之间家族仕宦传统(分区域)统计表(800~880)/098
表2-5 中央与地方精英仕宦程度(分区域)统计表(800~880)/099
图2-1 洛阳或长安精英在地方的住宅分布图/103
图2-2 拥有国家祖先的个人在地方葬地分布图/106
图3-1 部分父子链成员的葬地/129
图3-2 两支洛阳父子链的郊区葬地/130
表3-1 七十五支仕宦父子链的葬地分布/132
表3-2 京城(长安VS洛阳)精英的主要类型/133
表3-3 宰相家族子女葬地比例(分区域)/134
图3-3 晚唐精英家族婚姻网/136
图3-4 京城家族婚姻集群之构成/139
图3-5 长安城内精英居住模式/142
表3-4 基于父子链定居地与婚姻关系统计的九世纪高官/148
图4-1 两位九世纪幽州镇官员的任官迁转/167
图4-2 特定藩镇藩帅任命途径(分镇逐年)/175
图4-3 特定藩镇藩帅(文武)背景(分镇逐年)/176
图4-4 拥有仕宦家族史的藩帅(分镇逐年)/177
图4-5 居住于京城或与京城婚姻 *** 有联系的藩帅(分镇逐年)/178
表4-1 藩镇职官类型(分祖居地和职官层类)/190
图4-6 来自京城的州县官分布/193
图4-7 出仕家乡藩镇的州县官分布/194
图5-1 唐末五代初(875~920)北方中国(分镇逐年)统一进程/227
图5-2 唐末五代初(875~920)长江中下游(分镇逐年)统一进程/228
图5-3 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墓志数量(每十年)/236
图5-4 两京地区出土墓志数量(分阶段)/237
表5-1 750~919年万人以上伤亡的战役统计表/238
《天国之秋》内容简介
《天国之秋》是裴士锋(Stephen R. Platt)的一部历史著作,原作名为《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这本书以19世纪的中国太平天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这场战争的历史以及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太平天国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一场规模巨大的内战,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是中国历史上死伤最为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太平天国军队试图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基于基督教原则的乌托邦社会。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包括内部分歧、军事策略的失误以及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抵抗,太平天国最终失败。
裴士锋在《天国之秋》中,以外国人的视角,详细描述了太平天国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他不仅关注战争的军事方面,还深入分析了战争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西方列强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书中还探讨了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冲击和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天国之秋》的中文版由黄中宪翻译,于2014年1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于理解19世纪中国的历史变革和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太平天国战争的重要文献。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