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李衍蒨 ,法医人类学家 ,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
美国俄勒冈大学哲学学士(学系荣誉生)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文学硕士 。于美国迈阿密殓房及相关机构完成实习工作 ,随后在英国攻读法证学及鉴证科学研究硕士 ,主修法医人类学 ,硕士期间在东帝汶法证科担任法医人类学家及顾问 ,处理无人认领的人体残骸 。除此之外 ,亦先后到波兰进行生物考古学 、法医人类学及法医考古学等研究 ,并担任塞浦路斯项目助理顾问 。
2016年开始在媒体平台定期撰写法医学及法医人类学的相关文章 。2017年开设“The Bone Room”(存骨房)脸书专页 ,以双语形式分享世界各地的法医人类学及法证学相关信息 。2019年 ,在香港电台一台主持《法医研究所》节目 。
内容介绍:
利用遗骨判读性别与DNA鉴定哪个更准确?
水中的尸体与一般尸体的腐化速度有何不同?
死亡之于人类 ,到底是终结 ,还是开始?
走进李衍蒨的“遗骨档案” ,翻开一个一个无名者的故事 ,她带领我们从人骨学 、现代医学 、考古学 、人类学等专业角度 ,分析各种与遗骨相关的谜团──历史上知名的离奇死亡案 ,工业化进程中的集体中毒 ,古代人的病理现象 ,另类的遗骸身份辨识:额窦比对 、衣物鉴定 、体内植入物 ,以及各地的丧葬遗骨文化 。
找出真相 ,虽无法起死回生 ,但法医人类学家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死者与其家属之间的桥梁 ,让遗骨发声 ,成为诚实的证人 。
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骸骨及相关故事 ,并不以“专业知识”作为噱头 ,而是回归人性本身 ,摘记近代文明的变迁 ,并且尊重各种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 ,来讲述一副副遗骨的传奇以及法医人类学的着眼点 。
虽然全书具有浓厚的科普特质 ,但作者在带领我们从遗骨窥见死亡样貌时 ,也传达了对逝者的敬重 ,同时提供了理解生死的另一种角度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