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腔北调:方言里的中国》是郑子宁撰写的一部关于中国方言的通俗语言学著作 ,通过31个趣味话题和八大版块 ,深入解析方言背后的语言学原理与历史文化 。以下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与特色:
1. 内容结构
话题分类:书中将31个大众熟悉的方言话题(如称谓 、食物 、日常用语等)分为八大版块 ,每个话题不仅解读语言学原理 ,还延伸至不同方言的流变 ,展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
历史文化画卷:通过方言的演变 ,串联起民族迁徙 、社会变迁等历史脉络 ,例如通过语音差异分析族群流动 ,如四川话与南京话的相似性揭示历史上的移民现象 。
2. 特色与亮点
通俗性与趣味性:作者以生动案例(如“麦子”一词在吉尔吉斯斯坦暴乱中的生死之别)和通俗语言 ,让读者轻松理解复杂的语言学知识 。
互动体验:被称为“能读出声的书” ,鼓励读者从家乡话出发 ,发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从而产生共鸣 。
跨学科视角:结合历史 、社会学 ,如通过方言差异探讨族群认同(如吉尔吉斯人与乌兹别克人通过语音鉴别身份) 。
3. 作者背景与创作动机
郑子宁(1989年生 ,常州人)在多语言环境下成长 ,曾留学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对汉语方言的多样性有深刻观察 。
创作延续其前作《东言西语》《中国话》的风格 ,旨在通过方言研究揭示中国文化的深层逻辑 。
4. 社会意义
文化载体: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维系了民族历史记忆 ,书中强调其比文字更能反映真实的社会变迁 。
全球视野:对比西方因口音分化形成不同文字与民族国家 ,中国“书同文”背景下方言的统一性 ,凸显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
5. 读者反馈
豆瓣评分8.1 ,读者评价其“独特而引人入胜” ,认为书中“从家乡话出发探寻语言学奥妙”的设计极具吸引力 。
总结
《南腔北调》不仅是一本语言学读物 ,更是一部通过方言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小型百科 。它以趣味话题为切入点 ,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 ,让读者在了解方言多样性的同时 ,重新认识地域与文化的深层联系 。
作者简介 · · · · · ·
★著者简介
郑子宁 ,毕业于墨尔本大学 。语言学达人 ,了解英语 、法语 、土耳其语 、老挝语等语言 ,熟知常州话 、上海话 、西安话 、广州话 、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 。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 、文化 、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 ,著有《东言西语》《中国话》 。
目录 · · · · · ·
要想强国 ,先学吴语?
吴语中的浊音如何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字母?
陕西人把“稻子”念作“讨子”是怎么回事?
▎卷舌音:最具争议的卷舌音
北方话的卷舌音是其他语言带来的吗?
把“小公主”说成“小公举”是怎么回事?
南京式卷舌音是怎么影响到云南 、宁夏等地的?
▎腭化:“鞋子”“孩子”与“上街”“上该”
四川人为什么把“鞋子”说成“hai 子”?
天津的“双港”要读成“双 jiang”吗?
陕西瓦窑堡 、吴堡的“堡”为什么读“bǔ”?
张各庄 、李各庄的“各”是怎么回事?
北方说的“来 qiě 了”是什么意思?
▎声调:老外说汉语最大的障碍
是不是记住 12431 ,就可以普通话转河南话了?
广东话的声调为什么比普通话多出一倍?
“六安”为什么会念作“lù 安”?
▎尖团:梨园人念念不忘的一条铁律
你说话“新”“欣”不同音吗?
太原人语多不正?
福建话为什么把“枝”说成“ki”?
▎鼻音:只要说汉语 ,就前后鼻音不分
南方人说话前后鼻音不分?
前后鼻音不分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山西人爱吃的“擦尖”真是“尖”吗?
上海人为什么把“生煎包”念作“双肩包”?
n 、l 不分是南方人的说话特征吗?
上海人为什么自称“上海宁”?
▎轻唇化:“胡建”“扶兰”与“一蚊”钱
“hú 建”人为什么发不出 f 这个音?
广东话的“一蚊”钱与“Ip Man”有什么关系?
▎元音:各方言都搭乘过的“列车”
广东人为什么把“鸡”说成“gai”?
“胭脂”其实是错别字?
唐朝的“矩州”怎么变成了现在的“贵州”?
“远上寒山石径 xiá”的读法有没有道理?
湖北人 、云南人为什么把“去”说成“ke”?
为什么这么多人把“疫情”说成“yu 情”?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