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为什么汉武帝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二、什么叫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1、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即自汉武帝至清末,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则以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2、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后,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儒家路线为宜。外儒内法,剂之以道是古代封建帝王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成功的理念。
3、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种治国模式的形成,在秦汉以前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
三、西汉时期儒和法的思想谁为表、谁为里? 外儒内法又是谁提出的?
外儒内法,董仲舒
外儒内法,董仲舒
有错,
不以贵族集团利益为之一,几乎全失败了,商鞭变法等等
西汉儒家思想代表:董仲舒,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被汉武帝所采用,至此儒家确立了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正统地位。法家思想在西汉已经衰落,法家以“性恶”为其法治理论依据,认为没有“自善之民”,因此“不务德,而务法”,包含着对人民严厉控制,残酷镇压的手段,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不符合汉家宽松待人的政治思想,所以西汉时期,应是“儒为里,法为表”。但仍西汉采用“外儒内法”,儒、法兼治的方法,外儒,给封建统治者披上一层仁德的外衣,内法,则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坚强的的后盾,是由汉宣帝刘询提出的。
儒为里,法为表。外儒内法,但是要记得那只是“术”并非“理或学”。参看朱维铮先生的《中国经学史十讲》
四、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为什么却大肆宣扬儒学?
外儒内法,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挂儒家的招牌,卖法家的狗肉!可见老百姓认可儒家,讨厌法家的”狗肉”!
法家思想更重要的是讨论了国家机器该如何有效运转,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如何通过制度加以保障。但是法家对于百姓更多是机械性地看做一个组成部分,而没有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但是儒家思想则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这个时候的儒家思想与之前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区别。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产生了新的儒学思想,其实这套思想本质上就是“外儒内法”的,只不过包装以儒家思想的外衣,更能够契合当时汉武帝的主张与要求。
汉朝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其实国家已经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已经基本完成,而经济上也有了很大发展,此时已经不需要无为而治的道家佛系思想,更多是需要以制度和思想来巩固这种局面,延续辉煌,完成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对汉王朝崇高地位的认证,所以董仲舒的新儒学恰逢其时。
新儒学中提到的“君权神授”“仁义礼智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都对于巩固社会秩序有着十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其实可以看到实质上这仍然是一种对于君主专制的肯定,只不过是用儒家的礼法观念加以包装,十分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但是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法家思想来达到思想的统一呢?可能主要是因为法家思想主要是对上层建筑的阐述,其中对于百姓的管控等说法并不利于人民接受。再一个秦朝实行法家思想而亡国,想必后世的汉朝也不愿重蹈覆辙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武帝的外儒内法 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武帝的外儒内法 mobi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