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人类简史这本书值得看吗
《人类简史》虽然以高弘视角与考古史学、文献史学等综合简述人类发展历史,但是其思想还是西方中心主义、基督神教主义与殖民逻辑主义的历史思想观,作者很巧妙地把西方优越论与西方中心论植于历史中,让东方人不知不觉地被西方中心主义换脑~但不是进步的真理的洗脑,而且强盗式的污脑!让东方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承认东方从属于西方是正确的历史逻辑。所以,不要老这不书。
链接:
提取码:934a
精讲《人类简史》。少年得到罗兰老师终于要讲《人类简史》了!《人类简史》当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驯化了人类。当今智能手机无处不在,家长朋友和孩子可以来一场辩论赛:到底是人掌控手机,还是手机掌控人?课程目录:
学霸的航船
魔戒的故事
国家的诞生
......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二、看完追风筝的人简介,想问电影跟小说区别大吗?
原著《追风筝的人》是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少年各自的成长故事。男主阿米尔是富贵人家的少爷,哈桑是他家的奴仆,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哈桑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但是小时候,阿米尔只是把他当作能够使唤的奴仆而已,等级观念和宗教的影响之下,虽然哈桑对阿米尔很忠诚,但是却没有得到阿米尔的友谊。
长大后经历各种事情的阿米尔,知道真相后,才知道哈桑的珍贵,可是那时候的哈桑已经去世,他将自己的救赎之路放在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身上。
2007年,由马克·福斯特执导的电影《追风筝的人》上映,这部心灵之作搬上荧屏,我真是太喜欢小时候的哈桑这个演员了,真的是把小时候的哈桑演活了。这部电影口碑也是有好有坏。下面我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1. 人物性格展示
文学作品有很多的文字去渲染人物的性格,和很多细节的事情,但是电影要有所取舍。所以电影针对小时候的事情只讲了追风筝那段,其他的事情就没有过多叙述。
而经典台词“为你,千千万万遍”在哈桑给阿米尔追风筝时说了出来,可是那时候阿米尔并没有体会这句话的真谛。甚至看到哈桑在小巷被强暴也没有去救他。
阿米尔从小就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他性格文弱,没有哈桑那么男子汉,父亲对哈桑十分喜欢,从来没有主人的架子,阿米尔也想得到这样的认可,于是他对哈桑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便他想要这个伙伴,一方面他又嫉妒他。于是他设计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哈桑和他的父亲一起被赶出家门,这样一个离别,就是一辈子。
如果你喜欢看人物性格的细节,建议看原著,如果你只是想了解这个故事,可以看电影,小时候的片段真是又美好,又残忍。
2. 故事的不完整性
由于原著涉及到很多的宗教文化以及战争等事件,电影中没有去过多的呈现,只是一笔带过。电影更偏重人文,只是想讲一个关于人的自我救赎的故事,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也没有去呈现。
所以到了电影的第二幕只是讲述逃难的阿米尔父子在美国之后遇到的一些事情,阿米尔和将军的女儿结婚了,可是却一直没有怀孕,医生说是心理问题,心病还需要心药医,阿米尔开始寻找哈桑。
3. 大结局的扭转
原著当中,描写阿米尔和哈桑儿子索拉博花费了大量文字,因为他是个和哈桑一样可怜的孩子,可是却没有如哈桑一般拥有自愈般的能力,但是他继承了哈桑的纯良,只是心灵和身体都受到了创伤,需要“疗伤”而已。于是,不管是作者还是导演,都安排了阿米尔作为这副“良药”。
电影中,索拉博用弹弓救了阿米尔,他们一起逃出了魔掌,各自都获得了重生。
其实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都值得去一看,这种具有历史长线的故事本身就不好改编,能截取其中的重要的点去讲清楚,就已经很不错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mobi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