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精华!中华道藏真有2万卷???是不是说错了

1、中华道藏真有2万卷???是不是说错

《道书集成》(原名《中华道臧》),由海内外知名学者历经十载修编而成的(二)规模空前。《道书集成》所收道书种类及文字量均超过了已出版的各类《道藏》的总和 ,总计两万四千卷,九千万字。

这是我从网上找到的资料,按照介绍说有2万余卷,可是我看了电驴上的PDF格式的中华道藏。怎么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怎么解释?

道藏精华!中华道藏真有2万卷???是不是说错了

2、道家的道家经典

道教经典很多,但比较糟糕的是,大大小小的门派也很多,道教内部几乎是不成一个清晰的体系的,不像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大宗教那样层次分明,所以道家经典主要以时间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的说几部吧:

基本功:《清净经》、《度人经》、《玉皇经》

先秦诸子时期:《道德经》、《南华真经》(庄子)、《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

魏晋南北朝:《抱朴子》、《化书》

北宋:《悟真篇》、《黄庭经》、《乐育堂语录》,

东汉时期:《太平经》、《周易参同契》、

这些道家经典古籍都出自图片的最上面,都有PDF格式电子版道家经典书籍

不常见的道家经典古籍:

《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上中下卷.经折装3册.明宣德6年内府泥金写本.1431年》

《安居金镜.八卷.清.周南.吕临等合辑.寿南堂藏板.清乾隆45年刊本.1780年》

《封神真形图.2册.55像.清代墨绘本》

《小十三经.十六卷.十三种.明.顾起经辑.明嘉靖时期祗洹馆刊本》

《居家必备.阙名辑.10卷.读书坊藏板.明刻本》

《忄生命又又修万神圭旨.性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清康熙9年棣鄂堂刊本》

《忄生命圭旨.4卷.尹真人口述.安徽木板印刷.明代黄伯符刻板.明天启时期刊本》

《新刊京本风鉴相法人相编.6卷.首1卷.明.回阳子编.明万历30年刘氏明德堂刊本》

《新刊禽遁大全.4卷.附补全.明池本理著.明弘治09年进贤书舍刊本》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6卷.晋.干宝.集撰.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刊本.明万历元年.1573年》

《绣像吕洞宾祖师全传.汪淇编.清康熙元年.1662年》

《老子道德经.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董氏诹吉新书.上下册.明董德彰撰.清光绪20年重刊本.1894年》

《道德经释义外六种.白云山房藏板.清嘉庆14年刊.1809年》

《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撰.附.菜根谭.二卷.明万历时期雅尚斋刊本》

《遵生八笺(重订全本)[明]高濂 巴蜀书社1992年》

《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说.经折装.清代刻本》

《阴骘文图说.4册.清黄正元著.绘像丹桂籍.清同治6年奉天锦府文英斋刻本.1867年》

《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1卷.附御制真武庙碑.缺首页.明永乐时期刊本》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2卷.清道光12年寿恩堂刊.1832年》

《三才发秘.天部2卷.地部3卷.人部4卷.清陈雯撰.德星堂宝翰楼藏版.清康熙年间刊本》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佚名撰.西岳天竺国藏板.清刊本》

《三订历法玉堂通书捷览.十卷首一卷.元.宋鲁珍通书.何士泰历法.明崇祯十六年余应灏三台馆刻本》

《丹鹤图谱.3册.纹部.调度部.水野忠央著.江户晚期刊本.19世纪》

《五要奇书.五种.明江之栋辑.尚白斋藏板.清康熙三十九年古歙丰南吴氏重刊本》

《仙佛奇踪.4册.消摇墟3卷.寂光镜3卷.长生诠1卷.无生诀1卷.明洪应明撰.明万历30年.1602年》

《全真太教传修仙辨惑直指口诀妙奥.清手钞本》

《六壬图像.二十四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清彩绘钞本》

《关圣帝君万应灵签.2卷.尚勤堂马宅刊.北京龙文斋刻字铺藏板.道光6年》

《关圣帝君宝训像注.4卷.光绪8年》

《冲虚至德真经.8卷.晋.张湛.注.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嘉靖时期顾氏世德堂刊本》

《南华真经10卷.周.庄周撰.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嘉庆9年(1804)刊本》

《南工庙祠祀典.3卷.李奉翰纂辑.清乾隆44年序刊本.1779年》

《大明天元玉历祥异图说.7卷.明余文龙重编.旧钞本》

《神相全编.十二卷.首一卷.宋.陈抟撰.明袁忠彻订正.致和堂藏板.明刊本》

《笺元遁甲句解烟波钓叟歌.1卷.赵普撰.罗通遁法.池纪解编.明正德时期刊本》

《新刻星平总会命海全编.10卷.首1卷.明薛承爱.遗稿.夏从仁编.明万历39年潭邑文林积善堂陈奇泉刊本》

《新锲徽郡原板梦学全书.2卷.明代.书林杨玉林半留堂刊本》

《新镌仙媛纪事.9卷.明.杨尔曾编.明代万历30年钱塘杨氏草玄居自刻本.1602年》

《无文印.20卷.语录1卷.宋.释道撰.释惟康辑.宋咸淳九年惟康刊本.有补钞.1273年》

《易筋经外经图说.附八段锦图.清梁世昌撰.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

《冲虚至徳真经.巻1-8.列子.张湛注》

《祝由科.秘诀奇书.乾元亨利贞五册.明末清初钞本》

这些道家经典书籍都出自图中最上面的地方

大众普通人都知道的道家经典书籍:

《道德经》、《道家易》、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

《行气玉佩铭》、《击壤歌》、《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逍遥咏二百首》、《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道藏精华!中华道藏真有2万卷???是不是说错了

3、藏外道书的正宗道藏以外的道教经书

除《道藏辑要》收了一些藏外道经,民国年间著名道教学者守一子丁福保所编《道藏精华录》也收了一些藏外道经。台湾学者萧天石自五十年代搜集道书,主编《道藏精华》,所收书以藏外道经为主,达到八百余种。美国学者萨梭编辑《庄林续道藏》,辑录了相当多的台湾符科仪道经,其中多为手抄秘本。到1994年底,巴蜀书社出了36册《藏外道书》,称为「新续道教经典总集」,为《正统道藏》之後编辑刊行的规模最大的一种道教丛书。

4、很担心外肾不举,阳关紧闭,求教

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01-23)

(原名:静坐修行次第)

《道藏精华》

之一步:行补身漏法——得却病延年之果

(甲)补身之理:人在母胎,以灵性一点,受母体气血生育,十月胎足.分离母体.遂有人形。由一岁至十六岁,阳气充足,丹田气满。有时气到阳关,外肾感发,即有情欲之思。一与妇人交合,于是十余年之元阳,遂至遗漏。此漏既开,最难复闭,为日渐久,则身体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窍遗漏,(精液一去,元气随之)故成为败絮其中之躯壳。风雨摧残,寒暑凌逼.疾病感染,丧亡渐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也。需补身之理,既如上述,于是补身之法尚焉。其法行于既漏之身,将所漏之窍,复行塞闭,并将已漏之精,再行补足,及至精满气足,补功已毕,即神爽体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寿,不求自得,此为修真中之之一步也。

(乙)补身之诀:凡为既漏之身,情欲一动,则身中精气,随情欲直奔阳关,于是外肾暴举,即顺行其生物之规道,此亦天理自然,为造化之机,非人故欲如此也。学习静坐,之一要注重精气,不使外泄,乃能补得身体。

故静坐时,先须定其姿势(再详),次将诚意存于下丹田,一也。

2.极力遏止杂念,二也。

3.用目内视即所谓“回光返照”下丹田,三也。

4.但不可过于着意,只下丹田时时有知觉即已,四也。

5.初入坐时,即抱定此旨,坚心做去,不见效验不止,五也。

6.初学静坐,呼吸自然不匀,但不可强调呼吸,及使心气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将诚意存于下丹田,呼吸之气,自能渐深渐匀,六也。

7.静坐时,不可过于着意,亦不可一时无意,七也。

8.着意即落于“有”,无意即落于“空”,皆非道也(注意),须设想一切皆“无”,即自己身体,亦不自觉其“有”,惟有一点诚意,存于下丹田,不偏不倚,无念无思,方合于静坐之道,八也。

9.初习静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时不能做到,不妨渐渐而来(注意),有时杂念忽起,是即诚意已驰(注意),宜再速收诚意于下丹田,则杂念自灭矣,九也。

10.有时忽见人物花草诸幻像,是即诚意已冥(注意),宜再检点诚意,则其像自消矣,十也。

初学静坐,时间以半点钟至一点钟为宜。静坐日久.以一点钟至两点钟为宜。若不觉其苦,再延长时间,亦无不可。功纯则效速,功少则效缓,自择可也。古人静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约三月之久,即可将补身功夫完满(注意)。惟因身体有强弱之不同,行法有得当与否,所以成效有迟有速也。静坐一月之久,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下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渐而督脉血液,由背后起,过玉枕、上田、明堂、鹊桥、重楼,达于黄庭。

此系血液流通,与阳精过关入黄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领。渐而全身血液,能随意聚于下丹田(意存则气血来潮,意散则气血分散。静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气血,听命如意)。渐而下田异常温热,而内肾如汤煎,睾丸通过热气,渐而目前发光如电。渐而华池玉液盈溢,渐而脑后震响,渐而血脉畅通,渐而外肾不举,渐而阳关紧闭,复返童身,气足体轻,目朗耳聪,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换身法——以成长生不死之果

(甲)换身之理:迨至精气满足,下田真阳之气.必自寻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鹊桥,入尾闾,透三关,经上田,至明堂,渡上鹊桥,下重搂,抵黄庭,经循督任冲三脉,渐渐分润全身,灌溉百骸,于是身体之阳气渐增,阴气渐灭,近者六七月,远则九十月,即可阳气充满全体,肌肉发生光泽,神清食减,遂至大定。

此时之身体,气为阳气,血为阳液,骨内为阳质,风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长生之体,于以成矣。丹经所渭过关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坏之体,因其仍为有形,有坏之可能性也。欲求永远克却轮回,当于此第二步完毕,再进第三步工程而后可。

(乙)换身之诀;补身已毕,是时一团阳气,聚满下田,昼夜温暖如阳春之日,丹经谓之大,是为外丹。有此情况,仍宜照旧静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

11.及至阳气满足,丹田不能容纳,其如火珠之气,即而他方寻觅窍道,上冲则有心脏压迫,不得伸张,于是下奔阳关,直冲外肾,外肾即有感触。此时宜紧闭阳关,不使外泄,此十一也。

12.阳关既闭,则冲过下鹊桥,转奔谷道。此时宜紧闭谷道,免泄其气,此十二也。

13.因谷道既闭,则冲至尾闾穴外。此时当以意引导之,使其通过尾闾关,此十三也。(尾闾本为阳气所经之旧道,因阳关一开,精气外泄,已久不经尾闾穴,故此穴久塞矣)。

14.然有时火候(功)不足(诚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经之火候,即诚意之作用也)。阳气不充,行至尾闾,力不能通,可不必强其过,仍返诚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气,此十四也。

15.待气机再动,如火珠之势,又至尾闾,仍以意引导,使其通过,此十五也。

16.一次或数次,必有通过之期,及至通过尾闾,此团热力,又至夹脊关,仍求通过,此乃第二关,此十六也。

17.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照旧静坐,以待气充,此十七也。

18.再以意引导之,此十八也。

19.既过夹脊,此团热气,则又行至玉枕关,此所谓第三关也。此时仍以意引之,使其通过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

20.能通则过之,否则,仍返诚意于下田,以待其机,仍照前二关法行之,此二十也。

21.三关既通,再引此团热气,经明堂,过上鹊桥,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楼,抵于黄庭,此二十一也。(阳气过穴,即奔鼻孔为通气之所,阳气有时由此泄漏,故上鹊桥之左右,下鹊桥之前后,皆为危险之境,注意!注意!)

22.由下丹田、阳关、下鹊桥、谷道、尾闾、夹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讫黄庭,为任督两脉全通.过关服食之功已毕。(丹经所谓阳气下重楼、黄庭为服食。)当另改坐功,与前不能同矣。(至此为行大周天火候之时期矣)静坐之法,以过关服食为主要关键,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时只宜一意绵绵,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

23.不特静坐之时如是,即行走、饮食、睡卧之时,片刻不可驰放诚意。因诚意一散,阳气即不发。亦如炉鼎煮水,火旺则气旺,火灭则气无。以诚意喻火,非妄立之说也。丹经有曰:“水怕干(水指精气)火怕寒(火指诚意)”。此二十三也。

过关服食为补身换身交替时期。过关服食之后,即当时时存意,使元阳祖气,时时发生,由总脉分入支脉,由支脉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补,则身中之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待阳气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已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渐而厌弃世味,渐而体发异香,渐而不冷不热,渐而无睡眠,渐而静中气停,遂至大定。此为换身功夫完满。

张三丰内丹三十六诀(24-36)

(原名:静坐修行次第)

《道藏精华》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脱胎之果

(甲)出神之理:换身功夫既毕,即能绝食入定,入定之时,明明朗朗只有一团性气,即内丹也。内丹者,亦即阳神.是所谓“真吾”者也。见此一物,方为见性,方为认识自己。然此阳神,系由祖气养成。身中祖气亦长养阳神。亦如妇人之气血长养婴儿情形相似。不过婴儿在女人胎中长成人形,是为顺生;阳神在男人身中长成仙体,是为逆化。婴儿出生,阳神出壳,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阳神一出,是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阴阳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灾危。飞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万里之遥,光华与日月并明,寿命与太空同久,聚则成形,散则成气,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矣。然犹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以求毫无遗憾。

(乙)出神之诀:换身功夫已毕,精气充满全体,得至大定时期。

24.大定者,即是虚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当调神出壳,勿久羁于体中,亦即是长养完毕,须要出壳,此实自然之事,故不必顾虑其不出壳,亦不必谋其出壳。盖阳神不纯,无论何法,亦不能使之出于体外,是以出神时期,仍以诚意一点返照中下二田,使阳气发生,以补胎神之不足,此二十四也。

25.胎神气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浊,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纷纷飞舞于目前,即是出神时期至矣,此二十五也。

26.此时即当移神上田,设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际,此二十六也。

27.经屡屡设想与意导之,能出则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机,此二十七也。

28.机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导引,久之自可出神。阳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万劫不坏之体也。到此地步,方为功成名就,无轮回之苦,永作无上之真人矣。虽然,出阳神不可就此飞升,仍宜施行养育之功,故阳神一出,随即收回,此二十八也。

29.收回之后,再行调神出壳,此二十九也。

30.日日如此训练,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时静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此三十也。

31.阳神出体之后,即有许多神通,万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游然,谨慎涵养,此三十一也。

32.即阳神出壳,起出亦不可远。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远,日渐为之,无失迷之患,此三十二也。

如此训练三年,阳神乃得练达。纵横行千万里,亦无虑矣。此后或隐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间,救济一切,以积功德,以大光前程。

第四步:行还虚之法——以成虚无合真之果

(甲)还虚之理:阳神养成,性命即为了当,无生死之患。修炼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尽其道也。阳神之为物,系人之灵性与祖气所合成者也,虽为气体,较一切后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犹有气性,仅限于祖气界内,不能超入虚无之境,而与原始真空合体。佛法广大无边,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极也。吾人修真,当于出神之后,除乳哺三年,尚须九年面壁。务使气性全消,而与太空合体,直至太空即为吾体,吾体即是太空。远在祖气界外,造极“虚无原始”,方为至矣尽矣。不然,是即孙悟空一个筋头,打了十万八千里,仍不出如来佛掌中也。

(乙)还虚之诀:阳神既出体矣,修炼之事已毕。其实不然,凡由静坐而至出阳神者,系以法造成,为时太速。其往日之习性,恐难绝灭,即有不坏之身,尚无不迁之性,是了命而未尽性也。故于出神之后,仍当静坐。

33.此时之坐法,体态仍旧,惟持阳神一点之灵存于上田,无偏无倚,允执厥中,此三十三也。

34.渐而“中”亦不执,“法”亦无有,专持一片清虚与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

35.渐而太空亦无,真与虚无冥合,此三十五也。

36.虚之又虚,无之又无,无无直至无可虚无,方至其极,此三十六也。

是时虚无即是本性,本性合于虚无,灵体精纯,则又在“祖气”之上矣。行道至此,谓之无上之上,立身至此,谓之无前之前,到尽头,真正功圆果而满矣。

---------------------------------------

附录:道语名词小释

三田、三关、三脉、二桥、明堂、重楼、阳关、谷道、涌泉,皆血液、精气流通之窍道,静坐虽是清静无为之事实,庄子所谓无为无不为也。静中大有作用,非槁木死灰之比。

一、上田:即泥丸宫,脑之府也。

二、中田:即肺下胸间也。

三、下田:即脐下也。

四、尾闾:在背后脊柱之尾端。

五、夹脊:在脊柱之中间。

六、玉枕:在脑之后。

七、任脉:为前身之总脉,起下齿,终丹田。

八、督脉:后身之总脉,起下丹田,终上齿。

九、冲脉:身中之总脉,起舌尖,终下田。

十、上(鹊)桥:即两鼻孔之间也。

十一、下(鹊)桥:即阳关谷道之间也。

十二、明堂:在两眉之间。

十三、重楼:在咽喉之段。

十四、阳关:外肾之精道。

十五、谷道:肛门之口。

十六、涌泉:两脚之底。

十七、华池;舌下也。

十八、黄庭:腹中也。

5、道教都有哪些经典

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道教经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

主要经典

《道德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 》、《冲虚真经》、《通玄真经》 、《度人妙经 》、《阴符经》 、《清静经 》、《西升经》、 《心印经 》、《黄庭外景经 》、《黄庭内景经 》、《玉皇经》 、《玉枢经 》、《三官经》 、《北斗经 》、《周易参同契 》、《悟真篇 》、《太上老君内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坐忘论》、《化书 》、《重阳立教十五论》 、《龙门心法 》

常诵经典

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八大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邱祖忏文等、小赞及结经谒等

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经前诸韵赞、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诸真宝诰、中堂赞及报恩宝诰等、小赞及结经偈等

道藏

道藏,指道教书籍的总称,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它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

不同版本

《北齐道藏》

大规模编藏道书始于北周。周武帝时,“以沙门邪滥,大革其讹”,召道士王延至京,为置通道观(即唐玄都观前身),并精选道士八人,与延共弘玄旨。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观道士所上《玄都经目》,增入诸子论,共6363卷,较诸陆修静所搜集者已大大有增加。建德年间,周武帝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凡经传疏论八千三十卷,奏贮于通道观”。

《开元道藏》

皇帝因尊奉道教教主李耳为其远祖,故而重视道经编纂工作。唐高宗时期,曾有《一切道经》行世。开元(713—741)年间,唐玄宗派遣使者搜访道经,唐开元年间,玄宗诏令发使搜访道经,亲加寻阅。期间玄宗著《琼纲经 目》,凡七千三百卷。后唐玄宗又亲自主持编修《玉讳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天宝七载(748)诏令传写,以广流布。名《开元道藏》。唐玄宗支持编撰的这两部道藏达到了历代整理道书的高峰。

《宝文统录》

唐安史之乱时,两京所藏道书多遭焚毁,以后诸帝又陆续派人搜寻整理。大历年间,又及7000卷。嗣经唐末五代之乱,道教经籍赖杜光庭、暨齐物、梁文矩诸人的搜集贮藏,才使六朝道书十存四三。宋朝开国后,又大力搜集道书和编纂道藏。宋太宗尝求得道经7000余卷,命散骑常侍徐铉、知制诰王禹偁校正,删去重复,得3737卷。北宋大中祥符初年,真宗诏令道士修校,命宰臣王钦若总领,在徐、王校订的基础上,加以增补,共4359卷。较徐铉等所校订的道藏,增加622卷,并撰成篇目上进,赐名《宝文统录》。

《大宋天宫宝藏》

由于《宝文统录》的纲条与《琼纲》、《玉纬》之目参差不同,王钦若、戚纶等又推荐张君房主持再次校修。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成藏,共4565卷;函目起《千字文》天字,终于宫字,得466函,题曰《大宋天宫宝藏》。至天禧三年(1019)春,写录成七藏。

《政和万寿道藏》

北宋崇宁年间徽宗诏令搜访天下道教遗书,就书艺局令道士校订。至崇宁、大观年间,又增至5387卷。政和中刊藏典,又两诏郡国搜访道门遗书,所获甚夥,乃设经局,敕道士元妙宗、王道坚详加校订,送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福州郡守黄裳役工镂板。事毕,进经板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共540函,5481卷,名曰《政和万寿道藏》。道书雕板,始于五代,而全藏刊板,则始于此。

《大金玄都宝藏》

《政和万寿道藏》经板,历经靖康之乱,至金已残缺不全。金大定四年(1164),世宗诏以南京(即宋东京,今河南开封)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大天长观(旧址在今北京白云观西)。金明昌元年(1190),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据以补缀完成,印经一藏。后孙明道奉诏,分遣黄冠访遗经于天下,募工鸠材,不二年,镂椠具完,共得遗经1074卷,补板者21000余册,积83198册。孙明道于是倡诸道侣,依三洞四辅,品详科格,商校异同,加以诠次,勒成一藏,共6455卷,题曰《大金玄都宝藏》。泰和二年(1202),天长观毁于火,经板亦被焚。

《玄都宝藏》

元初,道士宋德方倡刊道经,令其弟子秦志安于平阳玄都观总领其事。至乃马真后称制第三年(1244),全藏刊竣,凡7800余卷,亦称《玄都宝藏》。经板即存于平阳玄都观。定宗时,移贮新建之平阳永乐镇纯阳万寿宫。由于参加校定者皆全真道道士,故此藏中全真道著作颇多。元宪宗和元世祖时,道教因在僧道辩论《老子化胡经》中失败,佛教徒奏请“自道德经外,宜悉焚去”,至元十八年(1281),诏令除《道德经》外,其余道书和道经印板尽行烧毁。其中道家哲学义理精华,帝王崇道记和道士与佛教论战之书,这些书经此焚经之后大部分不存。自晋唐宋以来历代隐士与道士精心积累保存的大批珍贵典籍、道书,都因此次“至元焚经之祸;而致缺佚。而留下来的多是带有佛教色彩的经书。可知那批典籍之特色与珍贵。据考证,现存《正统道藏》所收《道藏阙经目录》中著录的许多道书,就是在元代焚经后缺佚的。元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道教文献与中华文化遭受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从此记录历代佛道论战的典籍也只剩佛教单方面的记录诉述。也是导致后世道教术多学少的原因。直到敦煌出土《道教诠理答难》才得窥见佛道论战真貌。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云:“今本《阙经目录》,即明正统刊藏时校《元藏》所阙之目录。”粗略统计,共阙794种2500卷,相当于半部明《正统道藏》被烧毁。自此形成了如明《笠翁对韵》中所说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的现象。

《正统道藏》

明成祖即位(1403)之初,敕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永乐四、五年间,又一再催办。永乐八年,张宇初去世,诏令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继续主持编修。直到正统九年(1444),始行刊板,英宗又诏令道士邵以正督校,增所未备。次年刊板事竣,名曰《正统道藏》。

在明朝时,虽然道教已经逐渐失去了在社会和政府中的主导地位,势力开始衰落,但是,在对道教的宗教经典进行整理和修订方面,明朝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时期。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藏,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在以前的朝代,也曾经编写过几次道藏,但由于历史原因,它们都先后失传了。所以到了15世纪初,明朝的永乐皇帝下令重新编写道藏。从1406-1445年,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几位皇帝,终于完成了明朝时期的之一部道藏,这就是《正统道藏》。共有5305卷,480函。过了150多年后,万历皇帝再次下令编写道藏,在以前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内容,这就是《万历续道藏》。

明朝的这两部道藏,共有510函,5485卷。《正统道藏》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各部收书共一千四百三十种。计洞真部三 百一十六种;洞玄部三百零三种;洞神部三百六十四种;太玄部一百一十七种;太平部 六十六种; 太清部二十四种;正一部二百四十种。但《正统道藏》分部十分淆乱,如《道德经》等道家道论当入《道藏》首列,而今《度人经》误入《道藏》首列;《上清经》 当入洞真部,而今大都误入正一部; 《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亦误入洞真部。如此之例甚多。故上列各部收书数,实已不能反映其各部书的真实数字; 而上列收书之种数,也只是约数。其中不少类书,只算一种,实际包含多种,如《修真 十书》收有南宗诸传人之诗文集《金丹大成集》《上清集》《玉隆集》《武夷集》等十 种以上;《云笈七箓》为《大宋天宫宝藏》之辑要书,或节录,或取全文,收书之多更 不胜枚举。因此实际收书之种数比上列数字为多。参加纂修的道士,除张宇初、张宇清、邵以正等人外,可考者,永乐时有涂省躬,正统时有喻道纯、汤希文。现存《正统道藏》3部半一部存于北京市图书馆;另一部于南阳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仅存半部。还有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万历年间刊《道藏》。

《万历续道藏》

编纂《正统道藏》时,因搜访不周,缺漏甚多,万历三十五年(1607),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旨校刊“续道藏”,亦以《千字文》为函次,自杜字至缨字。凡32函,180卷,名为《万历续道藏》。

涵芬楼影印本

正、续道藏经板传至清代,日有缺损。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遂全部被毁。明清两代,颁赐各宫观的道藏虽多,但以屡经兵燹,存者甚少。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名义,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影印,缩改为石印六开小本。每梵本二页并为一页,凡1120册。但白云观所藏道藏虽曾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由王廷弼助资修补,但仍有残缺。全藏目录,见所收《道藏经目录》4卷。该馆复就全书中抽选170种,别印《道藏举要》398册。明季有《道藏目录详注》2种,各4卷,分别为白云霁、李杰所编。均略有题解。白编“详注”收入《四库全书》。

《道藏辑要》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收道书200多种,编成《道藏辑要》,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28集,共200余册。道教重要经典,历代祖师、真人著作,科仪戒律,碑传谱记,悉有收录,实为道藏之节本,其中还有明版道藏之外的晚出道书。嘉庆年间,蒋元廷编有《道藏辑要目录》 1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因原版《道藏辑要》已经罕见,成都二仙庵道院又将其重刊,并新增贺龙骧所编《道藏辑要子目》 5卷,另刻有《道藏辑要续编》及《女丹合编》并行于世。此外,还有闵一得编《道藏续编》第1集,萧天石萧公编《道藏精华》,均对正续道藏有所增补。《道藏精华》,选录道家道教典籍之古本、孤本、钞本秘籍,共达八百余种,注释集解者,则达千余家。其搜罗之广博、内容之精湛、版本之名贵、选刊之谨严,堪称四绝。由于道藏卷帙浩繁,检索甚为不便。1953年7月,翁独健根据《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以及《道藏阙经目录》、《道藏辑要》的内容编撰《道藏子目引得》一书,内分“分类引得”、“经名引得”、“撰人引得”、“史传引得”4部分,为检索道藏较好的工具书。1949年,陈国符撰《道藏源流考》(1963年增订再版),对于三洞四辅经之渊源及传授、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多有所考述。

mobi图书小编
mobi图书小编管理员

上一篇:不生病的智慧 马悦凌!马悦凌著的不生病的智慧好不好?
下一篇:赵丰年!破晓东方赵丰年是谁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