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的 武学 是什么意识
“武学”是一个历史性很强的概念 ,历经以下所指:1. 原指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 ,始于王安石变法 ,其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 ,兼文武” ,在东京设立武学 ,教授军事知识 ,以唐前七种兵书为《武学七书》 ,即七种主要教材 。又设武学博士等官 ,“掌以弓马武艺训诱学者” 。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 ,诏武学该赴解试人 ,以五十人为额 。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学国子员 。其后庆元五年(1199年) ,诸州州学置武士斋舍 ,按其学生武艺而选任官员 ,闲时耕种 ,“籍在官荒田 ,以备饩廪” ,但此制过了不久便废止了 。明朝曾设置过武学 ,但并无定制 ,迅速被废 。后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 。2. 与“技击” 、“武艺” 、“武术”等概念似同但又包含对其内在规律及形而上属性和特征的探讨 ,甚至包括传统哲学 、医学 、兵学对“武术”滋养的思考 。即不仅包括武“术” ,同时包括武“道”的内容 。金庸武侠小说每每谈到武林泰斗级高手 ,不会评价他的“武术”水平 ,而是说他的“武学”造诣 。这与金庸先生历史学家的学术背景及其对“术”和“道”兼重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孙禄堂先生亦执此概念 ,通过他留给世人的著作《形意拳学》 、《八卦拳学》 、《太极拳学》以及他提出的“武学与文学一理”可以看出他不满足于“术”的文化定位 ,主张将“武术”提升到“学”的品位上来 ,以致于孙剑云先生将他的著作合编时 ,定名为《孙禄堂武学录》 ,看来剑云先生是完全领略孙禄堂先生此理念的 。此概念约出现于清末 ,但无论怎样包括“术”以外的东西 ,这个概念始终是以武“术”为核心 、根本和主体的 ,其研究广度和深度受当时学术背景所限 。3. 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学科概念 ,是在现代科学和社会背景下对第二个“武学”概念的阐释 ,是在现代科学和社会背景下习研(不仅是研究 ,又区别于研习)第二个“武学”概念习研的内容 。也就是说 ,我们在构建一门现代学科 ,从教育 、体育 、运动 、技击 、社会 、哲学 、医学 、生理等多角度对包含武“术”和武“道”在内的“武”这一多元文化现象进行无限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的研究 。武“术”仍是其核心和根本之一 ,但已不足以为主体 。 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校 ,始于北宋 。 庆历三年(1043)五月 ,宋朝廷置武学于武成王庙 ,并以阮逸为武学教授的情况看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 ,宋朝廷在此期间 ,是在极力从事于建立并完善一种武官选拔制度 。 然而 ,事与愿违 ,武学并不那么具有吸引力 ,没有人愿意入学充当武学生 。对此 ,身为参知政事的范仲淹上疏皇帝道:“国家兴置武学 ,但却苦于无人愿意入学 ,长此下去 ,只怕敌国认为我国没有英雄 。不如下令取消武学的名义 ,如果学生中有喜好兵法者 ,可由本监官员做保 ,让其秘密地去读兵书 。”于是 ,中国(或许也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武学只存在了90 余天 ,就被迫结束了自己的使命 。 王安石变法时 ,再次提出学校教育要“求专门 ,兼文武” ,在东京设立武学 ,教授军事知识 。乾道七年(1171年)七月庚寅 ,诏武学该赴解试人 ,以五十人为额 。淳熙五年(1178年)置武学国子员 。其后庆元五年(1199年) ,诸州州学置武士斋舍 ,按其学生武艺而选任官员 ,闲时耕种 ,“籍在官荒田 ,以备饩廪” ,但此制过了不久便废止了 。 后清朝只设武举而无武学 ,可以说为近代中国军事落后埋下了祸根
2 、我想学习形意拳 ,看了《孙禄堂武学录》但是不知道怎么练 ,里面有很多拳学比如:形意太极学 ,形意两仪学 。
应先练什么 ,后练什么?需要注意什么?
3 、明年高考后想去学一门内家拳 ,我是去武当山好还是去陈家沟好
顺便介绍一个能学到真功夫的地方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