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徐俊 ,1961年生 ,江苏扬中人 ,现任中华书局执行董事 。著有《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鸣沙习学集》等 ,另撰有《书札中的雪泥鸿迹——中华书局所藏向达致舒新城书札释读》 、《附逆之外的梁鸿志——爰居阁谭屑》等 。
严晓星 ,1975年生 ,江苏南通人 ,媒体人 、学者 。著有《近世古琴逸话》 、《金庸识小录》 、《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 、《梅庵琴人传》等 ,编有《高罗佩事辑》 、《民国古琴随笔集》等 。
汪荣祖 ,1940年生于上海 ,祖籍安徽旌德 。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1961) ,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学硕士(1964)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1971) 。自1971年起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现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访问学者 、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退教授等 。著有《史家陈寅恪传》 、《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 、《史学九章》 、《槐聚心史》等中英文著作二十余种 。
内容介绍:
【第一集】
我们约请赵珩 、陈徒手 、胡文辉 、严锋 、谭伯牛等近二十位当代知名作者 ,聚焦近代以来 、百余年内的文坛 、学林 、政界 、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考订周详 ,见解通达 ,道人之所未言 ,成此《掌故》之书 。
一方面 ,从文章体式和趣味上而言 ,希冀《掌故》可以延续晚清民国以来掌故写作的传统 ,甚而上接宋元明清笔记文体的气脉 ,打通文史 ,强调文人高雅的趣味与不俗的境界 。另一方面 ,从内容材料上而言 ,或亲闻亲历 ,或考订有据 ,避免道听途说 ,希冀采之可以裨信史 ,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 。如发生在1965年的《兰亭》论辩 ,不仅是书法史上的重大事件 ,也是新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 ,朱铭先生的《天下一高吾许汝——为<兰亭>论辩五十周年而作》 ,便是通过往还书札 、诗笺等资料 ,来考察章士钊与高二适二人的交往和他们在《兰亭》论辩中的进退出处 。又如读书界皆知钱锺书先生曾戏赠黄裳先生一联“遍求善本痴婆子 ,难得佳人甜姐儿” ,此“甜姐儿”当指著名电影演员黄宗英 ,即黄裳先生同窗好友黄宗江先生的小妹 。这一段青年男女的往事 ,乃经励俊先生《江南遗梦似风烟——记黄裳与黄宗英》一文拈出 ,细细索隐 ,跃然纸面 。其他如著名文化史 、北京史专家赵珩先生撰《从溥雪斋到启功:松风画会旧事》 、沈亚明女士撰《金克木与沈仲章:难忘的影子》等 ,追念斯文 ,想见老辈风流;胡文辉先生撰《梁鸿志的刺蒋诗及其他》 、张治先生撰《钱锺书笔记中的晚清诗人掌故》 、柳向春撰《木犀轩藏书两次夭折的售卖》等 ,学识与识见并重 ,是中青年学人中一等一的好文字 。
【第二集】
本集中名家云集 ,如白谦慎 、许礼平 、艾俊川 、范旭仑 、胡文辉 、柳向春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 ,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 、学林 、政界 、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
如刘聪先生的《吴湖帆和周鍊霞的订交与相识》 ,通过吴氏的《佞宋词痕》 、吴周二人合作的书画及题跋 ,以及同时代人物的日记 、年谱等资料 ,详细钩沉了吴周二人的订交与相识 。艾俊川先生的《小万柳堂纪事》 ,条分缕析 ,运用海内外多种资料 ,披露了廉南湖 、李经迈公案真相与小万柳堂始末 ,并比勘 、考证吴芝瑛书法的亲笔和代笔等爱好者关心的内容 ,让闻名于近世鉴藏史的小万柳堂“走出旧掌故 ,显露真面容” 。柯愈春先生与学者谢兴尧为至交 ,用十七个片段写出前辈风貌 ,非外人所能道者 。许礼平 、白谦慎两位追记各自交游的长者往事 ,其文醇 ,其思远 。同为一代人的范旭仑 、雷燮仁关注看似不足道的细节 ,却都着意由外而内描摹人物 ,星花旧影 ,耐人寻味 。我们还首次在中国大陆发表已故画家周昌谷先生的未刊旧作 ,并期待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同类稿件 。
【第三集】
这一集扬之水先生写侄女 、侄女婿两家的上两代 ,竟曾是战场上以命相搏的对手:“门致中1928年出任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 ,1940年参加汪精卫政权 ,1944年任华北伪治安军总司令 ,在冀东曾与李运昌领导的抗日队伍交手 ,吃了败仗 ,而且败得很惨 。这位年轻的李运昌司令 ,正是我那侄女的亲爷爷 。”好像是时下流行的各种“神剧”的套路 。再如郑重先生写唐德刚为张学良做口述史的曲曲折折 ,最后竟以赵四小姐“吃醋”误解唐德刚而告终 。郑重先生感慨:“这故事可以写章回小说了 。”又如徐文堪先生写史禄国 ,王培军先生写晚清奇人郭十公子 ,申闻先生写民国间的北平风雅盛事 ,苏枕书女士写傅增湘藏书在日本的流转 ,都有追寻“旧时月色”的况味 。
【第四集】
本集中依然名家云集 ,如郑重 、韩天衡 、刘涛 、扬之水 、王家葵 、范旭仑 、胡文辉 、黄恽等十几位当代知名作者 ,再次聚焦近代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 、学林 、政界 、艺苑的人物与故实 。
《掌故》一向欢迎“老先生”的稿件 ,为本集撰稿的文化老人郑重先生已是第二次出手支持我们 。他记下与高二适先生的一面之缘 ,于他而言是一段“长久的牵挂” ,于《掌故》又正好呼应了第一集中朱铭先生为《兰亭》论辩五十周年而写的《天下一高吾许汝》 。陶洁女士作为在现代文学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著名编辑家陶亢德之女 ,以丰富的家庭档案与亲身经历 ,勾勒出父亲与周作人之间近乎完整的交往过程 。韩天衡先生艺事之余 ,近年来常有忆旧妙文见诸报端 ,此番再度追怀恩师谢稚柳 ,细节历历 ,十分精彩 。
【第五集】
本集作者中 ,刘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岁 ,刘永翔先生也刚刚荣休 ,他们父子二人以《交游漫忆》 、《学林闻见录》联手加盟《掌故》 ,值得大加庆贺 。丘光明亲历并完整记述了“文革”结束后不久召开的“度量衡”学术会议 ,真实地还原出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 ,她的回忆不可替代 。与之类似的 ,是胡桂林对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 、存在了五年的中国画创作组的回忆 。该组的成立与度量衡会议召开的时间接近 ,堪称美术界的复苏之始 。
【第六集】
本集以茅子良先生《1973-1979:上海书画社的木版书》一篇开场 ,相信足以“令人目明” 。传统的雕版印刷在特殊历史环境下重放异彩 ,如今岂可再得 。茅子良以参与者的身份 ,翻检档案 ,摩挲实物 ,寻访故旧 ,完整重构这一过程 ,堪为当代出版史的重要文献 。雪克先生回忆一个甲子前为学校买书的经历 ,有故事 ,有人情 ,有时代氛围 ,韵味十足 。艾俊川先生从自己珍藏的画册《养寿园图》说开去 ,揭出养寿园在袁世凯政治生涯中的意义 ,挖掘极深 。胡文辉谈陈寅恪笔下的“新名词” ,许礼平谈高伯雨的一篇集外文 ,也无不是从书中来 ,眼光见识 ,各擅胜场 。
【第七集】
十一年前 ,因为对苏青小说《续结婚十年》中人物的原型意见不一 ,本刊的两位作者黄恽 、胡文辉曾在《万象》上打过一场小笔仗 。如今来为此案作总结的 ,是《掌故》资深而年轻的作者宋希於 。这一篇看似是对“隐秘角落”的钩沉 ,无足轻重 ,但对史料的掌握 、解读与运用却颇可注意 。“隐秘角落”的另一面 ,是“发潜德之幽光” 。王铃“研究《九章算经》的博士论文 ,实际上已入了中国科技史的章节” ,“如果公平的话 ,王铃应该是‘第二作者’” ,然而王铃却毫不犹豫地告诉汪荣祖 ,“《中国科学技术史》完全是李约瑟的书” 。王铃晚年叶落归根 ,所居近处也是我的常游之地 ,不知寻常巷陌可曾相逢 。一代科技史家的潇洒风神 ,神往之馀 ,亦增惆怅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