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刘大可 ,1987年出生于呼和浩特 ,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自2016年底开始活跃于新浪微博的科普与人文艺术领域 ,“刘大可先生”是他的ID ,这是他的第一本书 。
内容介绍:
我们要讲的故事实在太老 ,又太新了 。
这本书要讲述的事情发生在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 ,那时候整个太阳系也才刚刚安定下来 ,地球的一天只有9个多小时 。月亮距离地球也比今天近得多 ,在天空中占据的面积足有太阳的9倍大 ,它正对地球的那一面上还有许多尚未冷却的岩浆海 ,焕发着暗红色的光 ,如同一只愤怒的眼睛 。地壳还带着凝固时的余温 ,活跃的地质运动此起彼伏 ,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 。大气中的降水汇集成了年轻的海洋 ,海水是弱酸性的 ,与今天的成分相当不同 。
总之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而如今一切生命的共同祖先 ,第一批细胞 ,正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出现的 。根据2017年找到的新证据 ,初的生命大约诞生在42.8亿年前到37.7亿年前的深海热液喷口 ,而地球是在45.4亿年前形成的 。如果沿用那个经典的类比 ,把地球的历史浓缩成24小时 ,那么 ,这本书讲的就是凌晨3点钟之前的事情 。
但在这个故事之后的整个“白天” ,地球上的生命大都是些显微镜才能看清的单细胞生物 ,宏观的动物直到6亿年前才渐渐繁荣起来 ,那已经相当于晚上八九点的光景了 。至于被无数科学读物津津乐道的“进化奇观” ,更是集中在现存的动植物身上 ,那些独特的性状通常只有区区几百万年 ,甚至几十万年的历史 ,都是那浓缩的24小时里后几分钟的事情 。
你看 ,这本书要讨论的东西 ,的确是非常古老的 。
所以 ,如果要追究遥远的冥古宙是如何出现了第一批细胞 ,我们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 ,能够潜入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 ,从那形形色色的分子与反应中探寻起源的蛛丝马迹 。因此 ,你会在这本书里看到生命科学在近60年中取得的许多成果 ,尤其是近20年来的突破 ,其中的大部分还没来得及与公众“见面” 。你看 ,这又必然是崭新的东西 。
在这古老与崭新之间 ,这本书雄心勃勃的地方 ,就是要给出一个其他科学读物都不曾给出的完整回答 ,这个回答不再是面对海洋与星空的浪漫畅想 ,而要从无机世界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开始 ,一步一步地讨论活跃的有机物要如何产生 ,遗传基因和新陈代谢要如何建立 ,直到第一个细胞出现并成熟 ,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