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内容简介
"道" ,作为思想的核心 ,随着其不同层次和关注点 ,构建了多元的人伦世界和文化景观 。尽管各个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风貌 ,但其内在的"道"却相互交融 ,共同构成了一条深远的历史文化主线 。唐先生深谙此理 ,在《原性篇》之后 ,继续创作了《原道篇》 ,揭示中国哲学的根源在于生命的活动 ,由此生发出了各种不同的"道" 。
这部著作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详尽探讨了周秦诸子的哲学之道 ,从孔子的仁爱之道 ,到《易传》的神秘之道 ,涵盖了二十五章 ,全面剖析了先秦各学派的核心思想 ,无一遗漏 。第二编聚焦于两汉时期的经子哲学 ,从阴阳家的视角起笔 ,进一步探讨了汉代学术的普遍性 、人物评价的准则 、道教的修炼方法 、以及易学的象征与数理 ,展现出其博大精深 ,与后世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紧密相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以深厚的中西哲学素养 ,直接消化和吸收佛典 ,这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开创性贡献 ,更是为研究中国哲学和佛教思想史提供了重要的典范 。
二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下)内容提要
在中国哲学的探讨中 ,"道"被视为思想的指引 ,其深远内涵根据不同的层次和关怀 ,形成了多元的人伦世界和文化景观 。尽管各地文化风貌各异 ,但其内在的"道"却并非孤立 ,而是相互交织 ,共同构建了一条深远的历史文化主线 。唐先生基于此深刻的洞察 ,继《原性篇》之后 ,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它源自生命的活动 ,正是这些活动孕育了众多不同的"道" ,构成了哲学的丰富多样 。
他强调 ,无论何种哲学理论 ,其根源都在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生命体验 ,这种体验是形成各种哲学思想的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国哲学的探索并非空洞的理论构建 ,而是紧密连接着生活的实际和人性的本质 。它揭示了哲学与生命 、与人类经验的紧密联系 ,使得理解和实践哲学变得更加直观和富有意义 。
扩展资料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上下)》包括三篇 。第一篇专论周秦诸子之道 ,从孔子之仁道 ,到《易传》之神道 ,凡二十五章 ,重要之先秦诸家思想 ,均已遍兴无遗 。第二编为论两汉经子之哲学之道 ,首由即阴阳家开始 ,继论汉代学术之道 、人物品鉴之道 、道教炼养之道 、易学象数之道等等 ,——见共博大而更通于后世中国文化之不同领域;然后以其中西哲学之造诣 ,直接消化佛典 ,不但有开山之功 ,而且有典范之义 ,值得治中国哲学与佛教思想史者注意 。
三 、中国人性论史的作者简介
徐复观 ,中国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著作《中国人性论史》与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湛称是当代这一学术领域中的双壁 。这部专门讨论人性论的著作 ,以人格为中心加以审视 ,尤其是注重以先哲在自己生命生活中体验所得为根据 ,把握先秦哲人完整生命体中的内在关连 ,所以能提要钩玄 ,要言不烦 。
四 、最近几十年的哲学家都有谁
(一)中国学界
1.熊十力(1885年2月18日—1968年5月24日)
主要著作:《体用论》(1959年) 、 《乾坤衍》 (1961年)
评介:新儒家开山祖师 。在总结中国哲学的基础上 ,吸收了西方唯物 、唯心等哲学的思考 ,致力回应西方哲学对东方哲学的挑战 ,成功地建立了他的富有特色的宇宙论枣本体论哲学体系 。强调“健动之力”和“致用之道” ,坚持“由用知体” ,“即用显体” ,以欲明性 ,以有反无 ,由此彰显本体(本心 、仁体)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 ,是人类文化与宇宙之生生不息的终极根源 。提出“体用不二”论和“翕辟成变”论:首先肯定本体的唯一性 ,其次肯定本体的能动性和变易性 ,再次肯定本体与功能的一致性 。而“本体”或“实休”内部隐含着矛盾与张力(如心与物 ,生命 、精神与物质 、能力) ,两极对待 ,蕴伏运动之机 ,反而相成 ,才有了宇宙的发展变化 。
2.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
主要著作:《论道》(1940年) 、《知识论》(1984年)
评介:是近现代史上第一位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 ,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 ,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 。在本体论方面 ,提出了“道” 、“式” 、“能”三个基本哲学范畴 ,认为个别事物都具有许多殊相 ,而殊相表现共相 。个别事物还具有一种不是殊相和共相的因素 ,这就是能 。在认识论方面 ,肯定有独立于认识主体的本然世界 。在其中 ,一方面有个别事物的变动生灭 ,另一方面有普遍共相的关联 。认识主体通过他的认识活动就可获得许多关于本然世界的意念 、概念 、意思和命题 。认识主体同时又应用他已获得的意念 、概念 、意思与命题去规范和指导他对本然世界的认识 。
3.牟宗三(1909年4月25日-1995年4月12日)
主要著作:《认识之心批判》(1955 、1957年) 、 《道德的理想主义》(1959年) 、《政道与治道》(1961年) 、《才性与玄理》(1963年) 、《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71年) 、《佛性与般若》(1977年) 、《圆善论》(1985年)
评介:新儒家代表人物 ,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 。认为现代新儒学的任务为“道统之肯定 ,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 ,护住孔孟所开辟的人生宇宙之本源 。”较多地着力于哲学理论方面的专研 ,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融合康德哲学与孔孟陆王的心学 ,以中国哲学与康德哲学互相诠解 ,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 ,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 。
4.唐君毅(1909年1月17日—1978年2月2日)
主要著作:《心物与人生》(1954年)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1958年) 、《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1953年) 、《人文精神之重建》(1955年)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1966年) 、《原性篇》 (1968年) 、《原道篇》(1973年) 、《原教篇》(1975年)]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1958年) 、《哲学概论》(1961年〕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1977年)
评介:当代新儒家代表之一 。其思想经过道德自我反省 、重建人文精神和诠释传统哲学三个阶段 ,最终发展出“心通九境”论 。借用佛家之体 、相 、用三分 ,以明心灵观照的客观对象和心灵自身的主观活动 。不同的体 、相 、用三观相应于客观 、主观 、超主客观三界 ,以此展示出心灵活动的九种境界:万物散殊境 ,依类成化境 ,功能序运境 ,感觉互摄境 ,观照凌虚境 ,道德实践境 ,归向一神境 ,我法二空境 ,天德流行境 。前三境属客观界 ,中三境属主观界 ,后三境属超主客观界 。
5.冯契(1915年-1995年)
主要著作:《智慧说三篇》(1996年)(《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 、《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人的自由和真 、善 、美》)
评介: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 。其哲学思考以智慧的探索为中心 。认为认识并不限于经验领域 ,它同时指向性与天道 ,后者即是智慧之域 。认为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具体真理 ,人能够在有限中认识无限 ,在相对中揭示绝对 ,而这一过程即表现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 。区分了总名与达名 ,对知识论与本体论作了沟通 ,并由此展示了统一本体与现象 、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的独特思路 。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很多人混淆了和哲学事业相关的两类人群 ,那就是所谓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
虽然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 ,但别误以为由此便可推说“哲学史就是哲学” 。因为 ,虽然研究哲学必须要从哲学史着手 ,但研究哲学史对于一名哲学家来说只是事业中的一个环节 ,而非全部 。所以 ,哲学史家有否资格被称为哲学家 ,要结合其具体贡献来商榷 。
历史上的哲学家之真正区别于哲学史家就在于前者创发了崭新的哲学理论 ,这“崭新”的意义在于其哲学理论以特定的前所未有的形式影响并改变了人们思维和认知世界的范式 。而哲学史家的任务则只是用已有的思维范式对已有的哲学理论做新的阐发 。如果说哲学家是奶牛的话 ,那么哲学史家就是挤奶工 。
因此 ,切不可将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混为一谈 。现今中国大学里的哲学学者多为哲学史家 ,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 ,因为他们的工作大多只是给历史上的“大奶牛”们“挤奶” ,自己并不“产奶” 。当下国内有名的邓晓芒 、高宣扬 、刘小枫 、陈嘉映等人虽然哲学史造诣深厚 ,但却都是“寄生于”真正的哲学家们的影子下 ,因此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mobi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