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图解佛教生死书序言与目录
- 图解佛教生死书编辑推荐
- 释心田:著 《图解佛教生死书》 陈兵:著 《佛教生死学》 的内容介绍...
- 请问一下 , 《图解佛教生死书》 《佛教生死学》 《西藏生死书》 哪几...
- 请问《图解佛教生死书》的第五章就是《中阴闻教得度大法》的那部分 ,是...
一 、图解佛教生死书序言与目录
在佛教的视角中 ,"生"与"死"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 ,实则是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面 。我们生活于"生"的世界 ,对"死"的未知和恐惧常伴随着我们 。死亡 ,既是生命的催促 ,促使人们深思存在的意义 ,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警醒 。然而 ,日常生活中 ,我们往往对死亡的临近缺乏直观感受 ,即使面对灾难的报道 ,也难以真正触及内心深处 。
直到个人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 ,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 ,那种强烈地"不想死"的念头 ,让"生死无常"这一佛教教义变得清晰而真实 。佛教教导我们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它像定时炸弹 ,不知何时会突然爆发 。而财富 、亲友等世俗之物在死亡面前 ,都无法提供帮助 ,唯有善行能为我们带来庇护 。
本书以生命轮转的过程为主线 ,深入剖析佛教对生死的理解 。从生的苦处 ,如八苦的体验 ,到如何通过佛教智慧利用这一生 ,通过修行 、戒律和智慧 ,远离恶道 ,走向清净佛土 。它详细讲解了死亡的过程 ,包括临终的阶段和死后世界的中阴世界 ,以及如何通过佛法超度 ,最终达到解脱轮回的目标 。
从佛法的角度审视生死 ,不仅是对死亡的接受 ,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入挖掘 。通过阅读这本书 ,读者不仅能理解佛教生死观 ,还能在面对生命的起起落落时 ,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
目录部分被分解为各个章节 ,涵盖了直面生死 、生命流转 、修行之道 、死亡过程 、中阴世界 、佛国净土 ,以及佛教的殡葬仪式 ,每章内容丰富 ,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生命的真谛和死亡的意义 。
二 、图解佛教生死书编辑推荐
生死问题 ,自古以来便困扰着人们 ,充满了神秘与深邃 。在佛教的视角中 ,生命的轮回并非简单的起止 ,而是由生有 、本有 、死有 、中有四个阶段构成的连续过程 。生有阶段揭示了受苦的本质 ,人们在出生时就承受着诸多痛苦 ,只有通过断绝轮回 ,才能摆脱这种苦难 。本有 ,涵盖了从出生到濒临死亡的全程 ,它关乎人生的意义 ,不仅是今世 ,还涉及来世的命运 。
死有 ,即生命的终结 ,而中有则是死亡到转世之间短暂的过渡 。佛教认为 ,死亡并非终点 ,而是解脱轮回的契机 。只有深刻理解死亡 ,才能把握这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书以佛教理念为指导 ,通过图解方式 ,将复杂的生命轮回解释得如同阅读流程图般清晰易懂 ,帮助读者对生死的课题有更智慧的领悟 。
阅读此书 ,您将洞悉生命过程的真相 ,学会如何坦然面对生死 ,用智慧引导自己的生活 。书中不仅阐述了生命全程的哲学 ,还提供了临终关怀的实用方法 ,给予亡者实际的帮助 。这是一本深入揭示生死奥秘 ,引导人们积极生活的重要读物 。
三 、释心田:著 《图解佛教生死书》 陈兵:著 《佛教生死学》 的内容介绍...
《图解佛教生死书》:
生为何事来?死往何处去?生死的课题自古便一直困扰着人类 ,神秘而悠远 。有生必有死 ,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然而死亡是否意味着一切的终结?佛教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
内容简介:
我们从何处来?死后又将归往何处?相信每个人一生中都曾多次这样问过自己 。你以为生命是一截线段 ,还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螺旋?生命真的会在呼吸断绝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吗?不!早在2500多年以前 ,佛教便已将生命过程的本质参透 ,它告诉世人 ,任何众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 、本有 、死有 、中有四个阶段首尾相连构成的无限轮回 。
生有:投胎受生的最初一刹那身心 ,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开始 。
本有:从出生到濒临死的全过程 ,即人们所关注的有形生命 。
死有:命终时刹那间的身心 ,它标志着一期生命的结束 。
中有:死后到再生之间的神识 。中有体现了佛教特有的灵魂观念 ,也是最具启发意义的概念 。
《佛教生死学》
内容简介:
《佛教:生死学》在生死学上不仅自成体系 ,且非常独特 ,不刻意追求生死 ,但也不反对生死 ,而是要以有形的生命去证悟无限的生命 ,要以修持来化解人的无明愚痴 ,熄灭一切烦恼与生死诸苦 。在缘起性空的体证下 ,不以色身为真实的我 ,只求以善行来圆满生命 ,在涅槃的悟中放任色身自然老死 。
望采纳
四 、请问一下 , 《图解佛教生死书》 《佛教生死学》 《西藏生死书》 哪几...
都不难 。我查了一下 ,《佛教生死学》有两种 ,要读就读陈兵先生那一本 。”图解“系列有很多种书 ,其中有不少属于瞎拼乱凑的 ,质量不高 ,《图解佛教生死书》这本我没读过 ,不知道怎么样 ,但这个题目不算高深 ,应该不会有大问题吧;他们图解的《金刚经》什么的就不要看 。陈兵先生的《佛教生死学》(以前就叫《生与死》) 、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都写得很好 ,教理通达 ,语言也较平易 ,初学者都可以读懂的 。
五 、请问《图解佛教生死书》的第五章就是《中阴闻教得度大法》的那部分 ,是...
佛教没有个什么生死书 。
佛教讲述生死阿含中有--十二因缘 ,关于人死后的情况你可以看看中阴经 。
密宗中人每谓人曰:“密宗对于死亡之超度最有经验 ,超度之法最为胜妙 ,超度之效果最好 ,是显宗所不能及者 。”然而依道种智观之 ,密宗超度亡者之法 ,其实荒诞不经 ,皆是俗人之虚妄想 ,必致亡者之讪笑 ,所言不符实情故 。
《西藏度亡经》的种种说法 ,与《阿含经》所说不符;佛于阿含中说:
“善人之死 ,如美梦之中见诸天女围绕 ,心生爱乐 ,遂生欲界天中;五戒不犯之人死时 ,如眠熟不觉 ,于中阴身中现起觉知之时 ,方知自己已死 ,无诸苦患 。谤佛谤法谤僧(谤凡夫僧与胜义僧) ,以及将诸外道法入佛法中者(如密宗之以外道性力派双身修法引入佛门之中 ,妄说为最究竟佛法)者 ,死前受诸痛苦 ,然后极重闷绝 ,故正死之时完全无知;逮至觉知心复现之时 ,已在地狱中受苦 ,不经中阴阶段 ,故唯有死前受苦 ,正死之时并无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分离之种种痛苦 。
至于修得禅定及证悟般若之菩萨 ,若未因性障深重而造诽谤师长 、破坏正法等恶业 ,或无往世业缘成熟者 ,死时必无恶境现前 ,正死位中亦必无诸苦患 。唯有造诸恶业而罪不及地狱者 ,死前及正死位中方有四大分离之种种痛苦 ,是其所必须承受之果报故 。”
.......
莲花生所造之《西藏度亡经》乃是莲花生个人之虚妄想 ,所说完全不符一切种智正理故 ,完全背于佛说 。彼于“经”中妄说中阴阶段每日皆有不同之佛示现接引行者 ,不符事实 ,亦违佛说;譬如佛净土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 。”亦说行者应当一心不乱念佛 ,如是求生极乐世界;显见诸佛必非无聊没事 、每日商量派一尊佛轮流来行者之前示现 。
......
如是密宗说人之舍身 ,乃是由母明光舍离色身而死 ,非如佛说由阿赖耶识舍身而死;如是则是错认持身者为明光心--意识及观想所成之明点 ,如此异说异见 ,悖于佛说 ,云何而可名为佛教正法?而自妄言胜于显教?
如是妄想成佛之法 ,而自珍惜 ,秘不外传 ,致令外人无从辨正之 ,坐令密宗行者千年以来误入邪道邪法之中“精进”修行 ,而犯大妄语业 ,及犯诽谤显教了义正法为“不究竟 、不胜妙”之重业 ,令人扼腕 ,不胜唏嘘 。
----------------------------------------------------------------
此《西藏度亡经》虽偶然起到将人引入佛门的作用 ,但因为其本质是外道法的缘故 ,修此不仅不能解脱生死 ,如果其人以后无缘了解密宗的真相 ,反而会受密宗的邪知邪见的影响 ,谤佛谤法 ,造下地狱恶业 ,如此则甚可怜悯!所以应舍弃《西藏生死书》之邪见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正此之谓也!
《西藏生死书》之违背佛经处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图解佛教生死书 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图解佛教生死书 mobi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