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说说曾奇峰老师的新书《幻想即现实》?(NO.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文章目录:

  1. 请大家说说曾奇峰老师的新书《幻想即现实》?
  2. NO.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一 、请大家说说曾奇峰老师的新书《幻想现实》?

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深入讨论曾奇峰老师的新书《幻想即现实》 ,这本书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有人认为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引人发笑 ,但也有人提供了宝贵的评价和对比 ,让我们一起剖析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与实际价值 。

一位读者分享了《幻想即现实》的目录 ,并将其与斯坦诺维奇的《超越智商》进行了比较 。后者被誉为心理学领域的权威之作 ,以其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严谨的科学模型和深入的解析而闻名 。下面 ,让我们通过目录对比 ,看看《幻想即现实》是否能在专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超越智商目录:

  • 引言:智商与智慧的重新定义
  • 第一部分:科学心理学的基石
  • 第二部分:思维模式的解构与重构
  • 第三部分:实证案例与理论应用
  • 结论:智商与个人成长的深层关联

相比之下 ,有人认为《幻想即现实》可能更偏向于提供一种哲学式的思考和启示 ,而非深度的心理分析 。对于那些寻求专业心理指导的人来说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寻求专业咨询师的帮助 ,因为全面的咨询往往能更有效地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自己 。

请大家说说曾奇峰老师的新书《幻想即现实》?(NO.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然而 ,《幻想即现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 ,激发对自我认知的探索 。它是否能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 ,或者提供实用的生活智慧 ,这值得我们亲自翻开书页去体验 。

总的来说 ,对于心理学爱好者和寻求自我提升的读者 ,这两本书各有千秋 。《幻想即现实》或许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学分析 ,但它可能会为读者的个人成长之旅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所以 ,无论你是期待专业深度还是寻求生活智慧 ,这两本书都值得你去探索和评判 。

二 、NO.15《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前言:曾奇峰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在武志红老师的书里 ,由此我萌生了读曾老师书的想法 。曾老师的书也算得上通俗版心理学书里 ,两本书《幻想即现实》/《你不知道的自己》都是分成很多篇小短文 ,每篇短文的标题都是观点 ,特别接地气 。这篇读书笔记我就直接记录了一些让我有新的感触的点 ,并加上自己的思考 。

正文:

1.为什么别人不能理解你?

按照由浅及深 ,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A.你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 ,或者自己表达的不够清楚 。

B.你的潜意识并不想别人理解你

C.你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D.别人很理解你 ,甚至某些方面比你理解的更深刻 ,更全面 ,但你却不知道 ,还在那里为别人的不理解你而伤心 。

2.为什么受助者会恨你?

我们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 ,作为给予者的我们会心情愉悦 ,并且会有一种道德上和地位上的优越感 。而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 ,弱小和卑微 ,没有人会自愿且愉快的处于被别人帮助的位置 。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优越的力量 ,在被帮助的时候 ,这种力量就隐藏在内心深处 ,变成了对给予帮助者的一种敌意 。

俗话说:“一碗米养恩人 ,一袋米养仇人 。”一碗米所导致的给予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反差不会太大 ,所以伴随的仇恨不会太大 ,这种仇恨很容易被接受者的道德感和良心压制 ,所以两者之间的仇恨不会太大 。但到了“一袋米”的程度 ,差距就很大了 ,传统道德无法压制了 ,变成了仇人 。

真正的慈善 ,不仅仅是帮助别人获得渡过难关的经济和物质支持 ,而且还应包括让受助者不丧失尊严 。

3.为什么有人喜欢吃野味?

在社会阶级中 ,一个人能够弄到什么吃的 ,跟他多能干有关系 。吃的好不好 ,事关其地位 、身份甚至尊严 。既然吃跟自尊有关 ,通过吃来满足自尊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典型的表现就是吃珍稀动物 。珍稀动物在营养学上是否一特殊价值 ,已经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 ,在想象层面 ,将因稀而贵的动物吃进肚子 ,会使自己也沾染些独特和珍贵的特质 。这种想法衍生出来的逻辑就是:人是不珍贵的 ,只有吃了珍稀动物的人才会珍贵 。

4.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的谬论 。

有些好药是苦的 ,但并非所有好药都是苦的 。与谬论良药苦口一样 ,忠言逆耳暗含忠言必然逆耳的谬论 ,被蒙蔽者于是有了“语不伤人死不休”的行为和报复 。在中国古代 ,不少向皇帝进言的人 ,只管自己说的是不是逆言 ,他们认为逆言必忠 ,而不管别人听不听得进去 ,以至于自己人头落地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

逆耳之言之所以不太容易被听进去 ,除了他可能暗含的恶意之外 ,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面对逆言对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攻击 ,任何人都有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倾向 ,保护的方式就是让这些逆耳之言不进耳朵 。

5.爱是给对方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

从根本上来说 ,爱就是爱 ,就是好的 ,它的前面无需加任何定语;不耐烦就是不耐烦 ,在它前面加任何好词 ,都不能改变它恶意的本质 。不过 ,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需要分清楚 ,哪些做法是爱 ,而哪些做法是以爱的名义在实施控制 。

6.在幼稚的年龄不应该成熟

成熟是一种整合的 、几乎名义冲突的和谐状态 。这包括身心的和谐 、精神世界的和谐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 。首先是身心和谐 ,在一个人青春期 ,身体各个部分都在长大 ,处在一种幼稚的 、正在勃勃生长的状态 ,而不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其实是精神世界的和谐 ,在青春期 ,大脑还处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阶段 ,在连续不断地知识和经验的冲击下 ,和谐是不正常的 ,不和谐才是正常的 。最后是个体与群体的和谐 ,青春期是一个依赖与独立激烈冲突的阶段 。

7.为什么有的人说话语速快?

一切快的东西 ,都有可能在逃避监视和稽查 。话说得太快 ,显得“没从脑子过” ,是为了不让自己回味或者体察这些话的深层含义 。这样说话的人 ,要么言语空洞无物 ,要么出口就伤人 ,人际关系一塌糊涂 。

8.什么是好的父母?

好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孩子的长大 ,都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换句话说 ,随着年龄增大 ,离父母越来越远是健康的 。

但很多抚养者对于孩子的抛弃有严重的焦虑感 ,于是抚养者经常使用连自己都不知道的方式 ,来改变自己被抛弃的宿命 ,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就此诞生了 。

9.为什么有的孩子沉溺网络?

每个人都希望都有自己说了算的地方 ,如果孩子被父母管得太多 ,孩子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做主 ,于是只能通过在虚拟网络中寻找自己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几乎所有心理学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是他所处的关系的反应 。所以孩子过度上网 ,不出门 ,不去学校学习 ,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 ,而是他所处关系的问题 。

10.不健康家庭的两种孝顺方式

坏的方式:挑剔自己的老公 ,把自己的婚姻也弄得很失败 ,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激怒你老公 ,让他对你不好 ,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糟糕的原生家庭衬托的太不幸 ,就可以同病相怜了 。

好的方式:尽可能使自己的婚姻幸福 ,以此来带父母走出畸形

11.当朋友难过时安慰的金句:

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12.我们说的话会影响我们

一个人如果反复使用文雅的词语 ,这些词语就会使这个人的言行也文雅一些 。反之 ,如果一个人总是使用一些粗俗的词语 ,这次词语会使他的言行更加粗俗 。在这个意义上 ,人被他使用的词语“制造”了 。

13.“抱怨”是心理发展处于原始阶段的表现

如果心理的发展不受阻碍 ,婴儿会慢慢地练习其他功夫 ,如手握画笔表达 ,嘴上功夫就不会那么突出 。但是如果心理发展受阻 ,比如因为母亲照顾不周 ,心理就会停留在嘴上功夫阶段 ,抱怨就由此而来 。换句话说 ,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爱的人 ,以后往往会很喜欢抱怨 。(注:婴儿一岁时候 ,感知世界的部位是嘴巴) 。从关系角度来看 ,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 。在抱怨者的想象中 ,认定有一个高自己很多的人在安排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和事 ,但安排的不好 。

14.孩子不欠爸妈任何东西

许多父母通过自己的牺牲来换取对孩子的控制 。有些不会做父母的人 ,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 ,他们会对孩子说 ,为了你 ,我舍不得吃 ,舍不得穿 ,拼命的工作 。他们这么做 ,实际上是想操控孩子 ,使孩子丧失维护自己权力的伦理立场和道德勇气 ,对哪怕父母无理的要求 ,也要无条件的服从 。

15.曾奇峰老师的金句

A.父母打孩子 ,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 ,而不是为了孩子好 。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

B.物质生活水平高 ,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 ,但是 ,如果物质水平不高 ,那么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去 。

C.一个一辈子最幸福的事情 ,莫过于做一件自己爱的事 ,并且可以通过这件事养活自己和获得荣誉 。

D.人生如此之短 ,人生的意义在于在有限的时间里走更远的路 。生命的终点离起点的距离 ,几乎完全等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幻想与现实曾奇峰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幻想与现实曾奇峰mobi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牛津通识读本:犹太人与犹太教图书目录(【渣翻】牛津通识读本:卡巴拉(一))
下一篇:加缪手记黄馨慧译本怎么样(「荒诞哲学」加缪手记的神仙句子?)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