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太阳点是什么?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 、主要症状等):
过敏性鼻炎 ,做过鼻甲部分切除手术 。晚上睡得着 ,但早上五点钟左右就鼻塞醒了 。
《求医不如求己》之《家庭医学全书》P401介绍了鼻炎的通用复方调理法 ,其中按揉穴位法提到天府穴和手太阳点 。手太阳点好像不是穴位名称 ,应该怎么找手太阳点的位置?
2 、如何改善一个40岁男人的睡眠?
老是半夜醒 ,早上精神不好
3 、我想学中医按摩推拿 ,有啥书籍推荐?
学习推拿如果没有中医基础 ,还是学学保健推拿类的 ,如果是从事小儿疾病的推拿治疗 ,最好是先学习下中医的基本理论 ,可以先学习下李德修的三字经流派 ,穴位少 ,操作简单 ,在实践中不断的体会 、理解 ,在真的取得疗效时对理论会有更好的把握 。其实推拿作为一门学科 ,有其独特的理论与实践 ,这都需要想从事这门专业的人要有一定的定力 ,受得了孤独寂寞 ,不能急功近利 ,疗效才是这门技艺传承的动力 。从小儿推拿方面小探讨下 ,欢迎指正 。
推拿学习建议跟师学习 ,而且要长期练功 ,错误的手法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 ,对操作者的身体也会造成伤害 。
书籍方面有两本书可以推荐
这两册书是中医院校常用教材 ,不管是临床还是兴趣阅读都是不错的选择 。
王雅儒 ,脏腑图点穴法 不错 。1962年出版 。网上有复印版 。以点穴治病为主 。
好啊 。
首先 。必须先从中医审断学开始学起 。
其次 。熟记经络穴位 。
再次 。学习手法 。
若是只学手法 。不知审断 。不懂经络穴 。迟早害人 。
“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
理论可以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得到强化 ,类似于锦上添花 ,但也脱离不了专业老师的讲解 ,所以仅通过书本知识来达到推拿技术的精湛是不可能的 。理由如下:
1 、推拿是通过双手来运作的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技术 。
操作起来如何能做到“持久 、均匀 、沉稳 、渗透”及“滚 、拨 、提 、捏 、揉 、拍”等手法 ,其力度及技术的精髓仅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 ,必须要经过言传身教 。
2 、关于推拿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 ,对于初学者而言 ,实践的重要性大于理论 。如想更进一步达到技术的精湛及超越同行的水平 ,理论和实践两者合一则是必不可少 。
3 、很多人说中医可以通过自学来达到技术的巅峰 。这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讲 ,这完全脱离现实 。可以断定说此话的人 ,没有完全融入在中医学这个行业 。
4 、很多人喜欢拿张丹溪40多岁以后自学中医成才的例子来激励那些仅想通过书本知识就能学会中医自我成材的人 。有此等激励想法是好的 ,可“想象是美好 ,现实很残酷” 。
5 、因为中医学的精髓多数是来源于实践 ,它并不在书本上 ,包括针推学也是一样 。
张丹溪的医学实践 ,他必然有通过拜访各个名师及同行 ,并得到他们亲身指导或教学才能得到 ,这其中艰辛只有他自己自知 。
6 、对于初学中医者而言 ,“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 。学习前期理论和实践基础的夯实 ,至关重要以免以后走弯路 ,就犹如盖房必须把地基打牢是一个道理 ,就针推学而言也是如此 ,理由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
7 、要成为推拿高手 ,不想仅懂皮毛 ,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在熟练掌握了基础理论和实践并融入到这个行业时 。在此前提下 ,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可以提高你原有的技术水平 ,否则你将无所适从 ,属于没用 。
8 、综上所述:推拿(含针灸)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一门职业技术 ,建议刚学习推拿这行者 ,可以多看一些教材版书籍 。比如:《经络与腧穴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中医基础理论》等 。
基础理论和实践熟练以后 ,再去看一些高 、精 、深的相关书藉 。一步一步来 ,不要好高骛远 。
另外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临床上 ,推拿所用到的穴位和针灸上所用的是穴位 ,是可以互通互用的 。
以上分享!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 ,学的是教程 ,打下了一些基础 。只是当时缺乏实践 ,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 ,也忘得差不多了 。后因家父久病 ,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 ,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 ,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 ,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 ,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 、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 ,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 。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 ,古代的医生 、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 。说实话 ,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 ,我才最终决定 ,求医不如求己 。要解决家父的问题 ,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 、《思考中医》 、《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 ,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 。看完这些书 ,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 ,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 ,那么恭喜你 ,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
对于初学者 ,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 。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 ,经常被人诟病 ,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 ,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 ,各执其说 ,各有所偏 。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 ,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 ,容易走偏) 。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 ,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 。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 ,不必深究 ,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 ,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 ,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 。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 ,这两本书要精读 ,历代注家很多 ,限于时间和精力 ,不可能一一读遍 ,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 ,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
学完伤寒金匮后 ,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 ,不包括针灸) 。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 、《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 、圆运动 ,建立一气周流 、土枢四象 、天人相应 、河图洛书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
再后面 ,就必须学温病学了 。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 ,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 。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 ,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 ,包括内伤杂症) ,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辨证思路 。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 ,完全可以边学边用 ,学通了这两门 ,至少治个感冒 、咳嗽一类的小病 ,完全没有问题 ,而且见效之快 、效果之“神奇” ,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 。中医 ,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 ,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 。这个我自己 ,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
温病学方面 ,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 。现在刚学了两个月 。后续的必读书 ,包括《温热经纬》 、《温病条辨》 、《重订通俗伤寒论》 、《时病论》等 。
再后面 ,就很难说了 ,我目前为止 ,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 。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 ,群星璀璨 ,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 ,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 、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 ,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 ,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 ,论大中医观》的网文 ,均值得一看 。
个人推荐 ,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 ,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 ,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 ,对于临床相当实用 。另外 ,辅行诀值得一读 ,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 ,除非你绝顶聪明 ,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 。当然后世的所有医家 ,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 。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 ,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 。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 ,个人感觉 ,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 。至少我目前 ,还不太敢去看 。
★我的临床实践
关于实践问题 ,对于业余爱好者 ,缺乏医生处方 ,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 。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 ,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现在淘宝网上 ,什么都买得到 ,药材又便宜 ,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 、自备小天平 ,自己在家里配药的) ,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 ,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 。只要好好学习 ,根本不愁实践机会 。
★我对中医的感悟
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 。需要悟性 ,更需要浓厚的兴趣 、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 。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 ,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 。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 ,但是民间藏龙卧虎 ,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 ,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 。
学好中医 ,终生受益 。不仅利己利家人 ,对于广交朋友 、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 ,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 ,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 ,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 ,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 ,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 ,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现所带来的美感 ,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 ,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
2013年2月汇总一下我看过的医书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写作当时) ,一转眼 ,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 。过年在家有闲 ,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 ,汇总一下看过的书 ,供大家参考 。
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
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 ,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 ,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 ,建立了些概念 ,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 、肺 、肾 、膀胱)最有印象 ,也有看不太懂的 ,记得当年很长时间 ,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 。
2.《中医诊断学》--实在太枯燥了 ,硬着头皮看完 ,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 。
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 。
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 ,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 ,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 ,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 ,就叫“小青龙汤” 。至于组成药味 ,早忘了 。
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 ,写提纲摘要 。
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 ,看不下去了 ,原因很简单 ,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 ,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 。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 ,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草草浏览一遍 ,实在看不懂 。
趣味读物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 ,也算看得懂 ,还推荐给同事看 。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 。较多应用五行理论 ,有点意思 ,但没看完 。
其他
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 ,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 ,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 ,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 ,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 ,作一些了解 。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 ,没有网络 ,也不知该从何学起 ,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 ,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 。至于学习方法 ,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 。但也正因为书少 ,四大基础 ,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 ,算是“精读”了吧 。当然 ,看得懂看不懂 ,能懂多少 ,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 ,是另一回事 。当年 ,年纪轻无家无口 ,上一辈的身体还好 ,又没有网上买药的途径 ,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 ,其实学了也白搭 ,呵呵 。
2002-2009年自学中医黑暗时代
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 ,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 。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 ,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 ,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 ,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 ,还有什么滋水涵木 、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 。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 。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 ,逛福州路书店 ,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 。拿起来翻了翻 ,不知道说些什么 ,只觉玄之又玄 。摇摇头 ,又放下了 。
2010年文艺复兴时代
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 ,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 。
兴趣读物
1.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 、《不生病的智慧》
2.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 、II 、III 、IV
(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 。我有点兴趣 ,想借来看 ,她就干脆送给了我 。这两套书对于我 ,不啻于但丁的神曲 ,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
3.萧宏慈:《医行天下》 。看后很羡慕 ,也很震撼 。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 ,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 。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 ,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 。
4.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 。作为兴趣读物 ,值得推荐
5.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6.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7.卢崇汉:《扶阳讲记》
8.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 。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 ,包括所有跟帖评论 ,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 ,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 。看了就不舍得放下 。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 ,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 。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 ,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 。
9.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10.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
11.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 。下的电子版 ,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 ,怕这本书会说服我 。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 。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 。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 ,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 ,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 ,一定要学好医道 ,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
很多正在学习中医推拿或者想自学的朋友 ,想买一些推拿相关的书 ,但市面上中医推拿方面的书实在太多了 ,一时间不知道选择哪些书好 ,也不知道该买哪本书 。如果大家真的有心学习中医推拿相关方面知识的话 ,这里就给大家推荐几本中医推拿相关的书籍 。
中医推拿
科普:古中医按摩八法 。一书在手即可 。实际上按摩和针灸都不是能长期做的 。按摩常做会损及筋骨 。针灸常做则会伤(损伤)及内气(元气) 。你也可以理解为 ,血循环变慢 。一般三十五岁后尽量少做按摩 。按摩和针灸在古中医是一种治疗手法 。而并不是常做有益(有利)于 健康 。
我是道医 ,专研人体 、中医基础理论 、构架研究三十多年 。
河北泊头渡生堂(宣)
这类书箱书店里都有
我给你推荐吧 ,书名可能不完整 ,我个人觉得《按摩与解剖学》 ,《民间实用点穴疗法》 ,《一指禅推拿》 ,《刘寿山正骨》 ,《压痛点推拿》 ,《软组织外科学》 ,《穴位解》 ,《经筋疗法》 ,《经筋学》 ,《实验推拿学》 ,《实用推拿学》 ,《中医基础理论》 ,《八段锦》 ,《触诊》 ,《佛学》 ,《推拿功法学》 ,《正脊通督术》 ,《书法》 ,大概先推荐这些吧 ,有的书名可能存在点误差 ,属于记忆问题
4 、中里巴人什么意思 。
中里巴人 ,真名郑幅中 ,北京中医协会理事 。所著《求医不如求己》系列书籍连续多周位居当当网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 。 "中里巴人 "其名 ,源于春秋战国时的两首古曲《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中里巴人一名 ,寄寓将中医传承于千家万户的理想 ,一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名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个人著作《求医不如求己》《求医不如求己2》《求医不如求己3》《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求医不如求己养生救命大宝典》《求医不如求己家庭医学全书》《万病皆可心药医》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