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静安 是谁 介绍?
王静安
(一)自杀琐话
过去北京清华园中有“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一座 ,碑文为陈寅恪撰 。海宁王静安先生国维 ,去世已五十五年矣 。民国十六年(公元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 ,自沉于颐和园安澜堂前昆明湖中 ,临终只留下了“五十之年 ,只欠一死 ,经此事变 ,义无再辱”四句话 ,更无其他遗嘱 ,一代学人 ,就这样谜一般地自杀了 。据丁文江编《梁启超年谱长编》载该年六月十六日任公写给梁令娴的信道:
“我本月初三离开清华 ,本想立刻回津 ,第二天得着王静安先生自杀的噩耗 ,又复奔回清华 ,料理他的后事及研究院未完的首尾 ,直至初八才返回津寓 。现在到津已将一星期了 。静安先生自杀的动机 ,如他遗嘱上所说……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 ,本极深刻 ,最近的刺激 ,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 、王葆心之被枪毙 。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 ,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 ,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卒致之死地 ,静公深痛之 ,故效屈子沉渊 ,一瞑不复视 。此公治学方法 ,极深极密 ,今年仅五十一岁 ,若再延寿十年 ,为中国学界发明 ,当不可限量 。”
这时梁任公是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负责人 ,王静安是导师 。最早记其死因甚清楚 。而人们在惋惜伤感之余 ,不免思考起他的死因来 。甚至有的说罗振玉剽窃了他的稿子 ,有的说罗振玉欠了他的钱不还 ,等等不一而足 ,总是把王国维的死拉扯到罗振玉身上 ,或是把王国维之死归之于钱 ,而却很少从性格 、信仰 、学术理论政治上分析他的死因 ,所以 ,总难免隔靴搔痒之感了 。
静安先生弃世时 ,正在清华国学研究所执教 ,同时执教的除院长梁启超外 ,尚有陈寅恪 、吴宓 ,以及在美国去世的赵元任先生 。静安先生去世后 ,陈寅恪先生在一首挽诗中 ,有一段注解说:
“甲子岁 ,冯(按:指冯玉祥)兵逼宫 ,柯 、罗 、王约同死而不果 ,戊辰冯部将韩复榘兵至燕郊 ,故先生遗书谓‘义不再辱’ ,意即指此 。遂践旧约自沉于昆明湖 ,而柯 、罗则未死 。余诗‘越甲未应公独耻’ ,即指此言 。”
甲子逼宫 ,是指把溥仪赶出故宫 。柯 、罗是柯邵(上”文“下”心“)和罗振玉 ,即三个人相约同为清朝自杀 ,另外两个人只是唱唱遗老的高调而已 ,并不想真死 ,而静安先生却真的学屈原的样子 ,跳到昆明湖去死了 。日期比端午节还早两天 。他一死 ,一些围着溥仪转准备重做大官的人 ,拿他大做文章 ,说他为清朝而死 ,为他请谥 ,让住在天津日租界张园的溥仪封他为“忠悫公” ,并派贝子溥(亻斤)上祭 ,赏陀罗金被并大洋两千元 。好像有了他作样子 ,溥仪就真能够再做宣统皇帝了 ,又何能理解他的思想信仰呢?
实际上他并未做过清朝的什么大官 ,也没有功名 ,只不过是清代末年学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而已 。一九一二年在日本写给铃木虎雄的信中云:
“《颐和园词》称奖过实 ,甚愧 。此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 ,至于全国民之命运 ,与其所以致病之由 ,及其所得之果 ,尚有更可悲于此者 ,拟为《东征赋》以发之……”
信中不称“朝廷”等词 ,直称“觉罗氏一姓” ,可见他并不以遗老自居 。似有忧国忧民之民主思想 ,而十几年后 ,在溥仪的内廷行走 ,给友人写信左一个“上” ,右一个“入直” ,最妙是给上海蒋汝藻写信 ,郑重其事借“纱蟒” ,说太妃过生日 ,给太妃拜寿 。收到后还说“感荷之至” 。真难想象这样有学问的人穿上蟒袍给宫里的一个老女人跪下磕头 ,几乎成为滑稽戏中的人物 。相对比同时的梁任公 ,觉其思想境界相差悬殊矣 。
在他跳昆明湖自杀时 ,清代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儿还多得很 ,而另一些王公大臣也还活着 ,在北京深宅大院中 ,在天津 、上海租界地里 ,照样吃喝玩乐 ,并没有人去死 ,而只有他去死了 。便又有不少人可惜他的呆气 ,觉得他太犯不着 。静安先生一死 ,倒变成了一些遗老们的好诗题 ,浙江诸暨周善培在一首题为《王静安投昆明湖殉国为诗哀之》的律诗中写道:“入地觐天知慰籍 ,十朝待士竟何如?”好像清朝待读书人真的太好了 ,所以王静安跳湖殉节 。人们却不禁要问:你自己又如何呢?清朝那些血淋淋的文字狱的账如何算呢?真是莫各其妙!
其死因在其悲观厌世的心态上 ,还有一重要因素 ,就是他的长子(罗振玉女婿)王潜明于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日死在上海 。儿媳与他又有意见 。丧子之痛 ,又加家庭不和 ,对其心理自然也造成很大压力 。
静安先生一死 ,写挽诗的人很多 ,连跟他相约同死而未死的凤荪老人柯劭态也写了感怀伤殁诗:
“历历三千事 ,都归一卷诗 ,
秦庭方指鹿 ,江渚莫燃犀 。
管邴君无■(can ,古同“参”) ,唐虞我已知 。
文章零落尽 ,此意不磷淄 。”
“管 、邴”是指汉末的管宁 、邴原 ,都是汉末避乱隐居的人物;“不磷淄”是不薄 、不黑 ,哀伤怜惜之意未变 。柯凤荪哀悼王静安 ,没有把他扯到“殉国” 、为大清而死等等上去 ,这是这位清史馆馆长的高明之处 ,他只是叹息“文章零落尽”而已 ,从这点感慨王国维之死 ,多少还沾一点边的 。
因为静安先生 ,不管从哪一方面说 ,他始终是位学者 ,而不是清朝的一名官吏 。他生于光绪三年 ,即一八七七年 。读书之后 ,并不是去应科举 ,而后来是进了学校 。一九零零年前后 ,在上海东文学社读书 ,学日本文及西方科学知识 ,一九零一年去日本留学 ,进东京物理学校 。一九零三年任南通师范学堂 、苏州师范学堂教习 ,均教心理学 、伦理学 、哲学 。光绪三十二年 ,经罗振玉之介 ,到北京 ,在学部总务司行走 。当时清政府体制已改革 ,张之洞任军机大臣兼领学部 ,不少学者都网罗在学部中 。静安先生到京师图书馆任编译 ,后调名词馆协调 。这是在清朝所担任的职务 。清代分“官”和“差事” ,外官小的如典史 、县丞 ,内官如主事 、郎中等等 ,再小也有个“衔” 。差事是具体工作 。严格说来他所任只是“差事” ,还够不上“官” 。一直到一九二三年 ,他才接受了溥仪的伪旨:在南书房行走 ,食五品俸 。似乎已经身列清秘了 。但那已是清朝覆亡后的第十二年了 。过了一年多 ,溥仪就被赶出故宫了 。他这个五品俸实际上是连剔庄货也赶不上的破烂 。他的学问才华 ,足以比美他的同乡前辈 ,康熙时南书房行走的查慎行 ,但是时代相差太远了 。静安先生是很精明的人 ,这点他怎么会不明白呢?不过也亏得他死得早 ,不然也许会跑到“满洲国” ,出现更可悲的身败名裂的情况 ,那就更是千古恨事了 。
在他死前没有多久 ,正值清华园花开之时 ,湘人章孤桐(士钊) ,蜀人曹■蘅(经沅)曾去清华看他 。死后挽诗起句云:“匆匆执手记花时 ,危语辛酸最可思 。”亦可想见他当时的思想情况了 。章行严先生化去多年 ,可惜生前没有写点回忆王静安的文字 。陈寅恪有挽观堂长诗 ,序言对其死因从文化理论上论述甚当 。现在《寒柳堂集》已出版 ,读者可以去看 ,无须赘述了 。
(二)一封信
去春我在上海图书馆善本室看书 ,边上一位同志正在看静安先生父亲的日记《娱庐随笔》 ,在日记中 ,夹着一张折起来的字纸 ,展开一看 ,原来是静安先生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 ,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这位同志顺手给我看 ,我便把它抄了下来 。现加标点引在下面:
“父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男十一日寄一禀亮已收到 ,男十二日由通动身 ,昨抵沪 ,时已昏黑 ,是日无三公司轮船 ,即搭美最时行之美顺轮船 。船停浦东 ,因嘱长春栈接客 ,将行李等用船运至该栈 ,迨至码头 ,捡视行李 ,则见箱锁已断 ,行李尽湿 。细行捡查 ,失去整包英洋壹百元及纸卷等物(内有朱香直联等) 。另包洋拾陆元及陈枚叔托带洋十二元未失 。昨日一面报明捕房请缉 ,(小字注云:该栈自知不了 ,亦已报捕 。此箱旁人见系落水 ,其洋或落水 ,或拾起后藏匿 ,虽不可知 。唯箱已交该伙 ,其责任自全在该栈也 。)今日托汤蛰仙(渠署两淮运使 ,函请不往)沪道饬会审公堂提该栈主索赔 。男为此事不搬农馆 ,仍住栈中 。叔蕴闻须于年底返沪 ,男总须此事停妥后方可还家 ,大约非一礼拜不能了此 。此事恐不能全璧而归 ,况皮衣尽失 ,所损为不小邪?男虽住栈 ,不过夜间住此 ,有谕仍寄农报馆可也 。专票 。敬请福安”
男国维百拜十四日
这封信不是写在信纸上 ,而是写在一张长方形白棉纸上 ,纸有五六寸高 ,共十五行 。现在看是很有趣味的一封信 ,从信中好像看到二十六岁时年轻的王国维的影子 。这封信是一九零三年写的 。他一九零一年去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 ,一九零三年任南通师范教习 ,一九零四年任苏州师范教习 ,教心理学 、伦理学 、哲学 。这封信似是在南通师范寒假中回海宁路过上海时写的 。从信中语气上 ,可以看出他二十六岁时精明强干的神气 。而这年正是章太炎 、邹容等志士仁人因苏报案在上海西牢系狱的时候 。在此后三年不到 ,王氏即因罗振玉之介 ,到北京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 ,后任京师图书馆编译 ,名词馆协调 ,直到辛亥革命 ,清政权结束 。无疑 ,这封信对研究他早期的思想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
这封信已收到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国维全集》《书信》册中 。
2 、《人间词话精读大师笔下最美诗词品鉴》epub下载在线阅读 ,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间词话精读》(苏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3WhensW6M-q6BWhePoew
密码:ecjb
书名:人间词话精读
作者:苏缨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5-2
页数:600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学术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 ,也是一百年来最负盛名的词话经典 。《人间词话》诞生于新旧时代与中西学术之交 ,王国维用中国传统诗论的形式 ,传达西方美学的严密体系 ,使得这篇精妙的词话充满了美丽的陷阱 。
苏缨将《人间词话》放进哲学 、美学与时代的大坐标里 ,融入中国传统诗论及西方美学理论 ,参考有清一代的文学背景 ,从《诗经》到纳兰词 ,举凡数百首诗词佳作 ,对六十四章词话依序解读 。作者在当代审美视角的观照下 ,发前人所未见 ,细致入微 ,切中肯綮 。
这是一部蔚为壮观的词的历史 ,有关词人的天机人世 ,有关词的演进兴衰 。循着王国维的行迹 ,在这条时而婉转时而激荡的诗词之河漫溯 ,与心底一个个名字重逢 ,温庭筠 、冯延巳 、李煜 、欧阳修 、苏轼 、秦观 、辛弃疾 、纳兰……无论帝王与浪子 ,伟丈夫与伤心人 ,只有词可以铭记他们的风雅与深情 ,倾听他们的旷放与忧伤 。
作者简介:
苏缨 ,著名畅销书作家 ,擅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文笔温婉流畅 。出版作品有:《纳兰容若词传》《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大唐诗人往事》《大宋词人往事》《名字的故事》《纳兰词典评》《纳兰词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少有人看见的美》《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诗经讲评》《诗的时光书》等 。
3 、浙江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沿革
从90年代起 ,该社进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 ,年均出书品种从建社初期的近百种 ,发展到近年来的近千种 ,有近400种图书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图书评奖中获奖 ,1995年 、1997年 、1999年三度被新闻出版署评为良好出版社 。
浙江教育出版社遵循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指示 ,坚持为教育事业服务 ,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小学师生服务 。形成以教材建设为基础 ,以高品位的学术著作和有特点的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及工具书为两翼的出版思路 。多年来 ,承担的国家规划项目有:适用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品种达500余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 、《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 、《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世界科普画廊》 、《蔡元培全集》 、《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典》 、“中国韵文学系列辞典” 、“20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 、《现代科学技术大众百科》 、《军事辞海》以及引进版《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 、《20世纪大画卷》等重点图书 。并陆续推出《王国维全集》 、《赫尔巴特文集》 、《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等一大批重点图书 。
2008年 ,浙江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公益性质的亲子共学教育网站——《一起学》 ,以同步课堂 、阅读 、写作指导为主要内容 ,着力创建一个家长 、老师 、学生多方互动的学习社区 。
2009年 ,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
4 、《王国维文选》最新txt全集下载
王国维文选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 ,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
老子曰:人之大患 ,在我有身 。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 ,劳我以生 。忧患与劳苦之与生 ,相对待也久矣 。夫生者 ,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 ,人人之所恶也 。然则 ,讵不人人欲其所恶 ,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 ,固不能不欲 ,而其所欲者 ,终非可欲之物欤?人有生矣 ,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 ,渴而欲饮 ,寒而欲衣 ,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 ,少则数十年 ,多则百年而止耳 。而吾人欲生之心 ,必以是为不足 。于是于数十百年之生活外 ,更进而图永远之生活:时则有牝牡之欲 ,家室之累;进而育子女矣 ,则有保抱 、扶持 、饮食 、教诲之责 ,婚嫁之务 。百年之间 ,早作而夕思 ,穷老而不知所终 ,问有出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百年之后 ,观吾人之成绩 ,其有逾于此保存自己及种姓之生活之外者乎?无有也 。又人人知侵害自己及种姓之生活者之非一端也 ,于是相集而成一群 ,相约束而立一国 ,择其贤且智者以为之……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