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权!解放前东北的共产党部队中李姓军官

1 、解放前东北的共产党部队中李姓军官

当时是四野驻守东北么?军中团长以上的李姓军官都有哪些?有北京籍的么?

李中权!解放前东北的共产党部队中李姓军官

2 、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 、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 ,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 。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 ,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 ,还教育战士们 ,为了能走出草地 ,北上抗日 ,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 ,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 ,拴在腰上 。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 ,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 。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 ,已经饿了两天 ,周副主席知道后 ,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 。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 ,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

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 ,就要跟你走出草地 ,革命到底!”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 ,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 。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 。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 。大家怕影响他工作 ,都不肯去 。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 ,说:“你们不去 ,我心不安 。”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 ,草原仍然无边无际 。青稞面吃完了 ,野菜吃光了 ,军马也杀掉吃了 。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 ,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 ,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 ,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 ,“有同志们活着 ,就有我 。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 ,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 ,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 ,分到战士们的手中 。战士们流泪了 ,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 ,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 ,在茫茫的草地上 。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

二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 ,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 ,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 ,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 、富林地区推进 ,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 ,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 ,河宽300米 ,水深流急 ,两岸是险峻的群山 ,地势险要 ,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 ,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 ,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 ,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 ,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 ,突然发起攻击 ,经20多分钟战斗 ,击溃川军2个连 ,占领了安顺场 ,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

25日晨 ,刘伯承 、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 ,连长熊尚林任队长 ,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 ,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 ,掩护突击队渡河 ,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 ,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 ,川军向渡口反冲击 ,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 ,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 ,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 ,击退川军的反扑 ,控制了渡口 ,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 ,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 ,巩固了渡河点 。

随后 ,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政府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

三 、三次遇到母亲

1934年 ,刘湘围攻川陕苏区 。红军撤离时 ,红军战士李中权全家9人参加长征 。其中 ,李中权的父亲李惠荣 、母亲王理诗 、大哥李中泮 、二哥李中池 、妹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先后牺牲 。1937年 ,兄妹在陕北团聚时 ,只剩下4人 。虽然和母亲同在长征队伍中 ,但李中权和母亲只有过3次短暂相见 。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 ,当时母子两人已经知道李中权父亲的死讯 ,但都向对方隐瞒 ,最后还是母亲告诉了李中权 。由于任务在身 ,李中权匆匆离开了母亲 。

第二次见面是在1936年3月 ,李中权在宝兴县意外遇到母亲 ,那时正准备二过草地 。母亲拉着他的手 ,高兴得顾不上回答他的问话 。李中权没有告诉母亲二哥李中池 、五妹李中珍夫妇的死讯 。第二天一早 ,队伍就要出发了 ,李中权又一次匆匆和母亲告别 。

第三次见面是在1936年6月 ,在西康省丹巴县东边耳时 ,李中权当时任红四方面军大金川独立二师政委 。行军路上遇见了母亲 、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李中权留下自己的战马和部分干粮 ,含泪而去 ,不忍回头 。

李中权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说:“母亲面容极度憔悴 ,神情忧郁 ,只是呆呆地望着我 ,似乎累得已经不能开口了 。”虽然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战马的帮忙 ,李中权的母亲和弟弟妹妹翻过了雪山 ,但1936年7月7日 ,在西康草地炉霍县 ,李中权的母亲再也走不动了 。

幼小的李中衡 、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 ,带着老人留下的拐杖 ,一直走到陕北 。

四 、金色鱼钩

一九四五年秋天 ,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 ,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 ,到了宿营地 ,班长就到处挖草根 ,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 ,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 、挖树根 ,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 ,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 ,班长在河边洗衣服 ,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 ,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 ,弯成了个钩 ,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 ,喝上了鱼汤 。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 ,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 ,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 ,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 ,班长却饿晕过去了 ,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 ,做汤 ,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

五 、半截皮带

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 ,十三四岁参加长征 。过草地的时候 ,干粮野菜 、枪皮带都被战友们吃光了 ,开始轮流吃周广才的皮带 。估摸着要走出草地了 ,他哭泣着恳求战友:“不吃了 ,同志们 ,留着做个纪念吧 ,我们带着它去见毛主席” 。

就这样 ,这条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带留存了下来 。为缅怀先后牺牲的战友 ,周广才一直珍藏着这条皮带 ,还在上面烫了“长征记” 。

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来源:百度百科-强渡大渡河

李中权!解放前东北的共产党部队中李姓军官

3 、李中权的人物故事

2011年6月1日 ,南京军区空军原政委李中权致信空军党委 ,表达自己埋藏心底多年的一个愿望 ,向党的生日献上自己的一份贺礼——20万元特殊党费 。

李中权在信中说:“我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作为个人我已经做好了应有的准备 。但对党的深情 ,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变 ,而是更深更厚更让我梦寐萦怀了 。我觉得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我的生活组织上也照顾得很好 。从内心深处讲 ,我把组织上和同志们对我的关心爱护 ,都记在了党的身上 。我现在还剩下20万元存款 ,我把这点钱委托空军党委代我作为党费交给我亲爱的党 ,权当我献给党的生日的一点心意 。我永远热爱党 ,党就是我的母亲 。”

空军机关为了实现老红军的这一心愿 ,决定举行一个简朴而隆重的交纳特殊党费的仪式 。考虑到李老年事已高 、行动不便 ,仪式就安排在李老家的客厅举行 。

2011年6月3日 ,北京艳阳高照 ,李老的精神格外好 ,他特地穿上了最中意的一件深灰色中山装 ,为客人准备的水果和鲜花摆在茶几上 。

下午3时许 ,空军副政委王伟一行来到李老家中 ,向李老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 ,李老站起身来 ,双手捧起装满20万元特殊党费的红色盒子 ,亲手交到王伟手中 ,现场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

回首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 ,李中权动情地说 ,“许多同志战友没看到革命的胜利就牺牲了 ,跟他们比 ,我为党做点事情算不了什么 。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只要我一息尚存 ,我的心永远向着党 。” 李中权家的客厅里 ,挂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赠送的条幅“满门革命赤子 ,辉煌永留青史”和一幅李中权母亲的画像 。老将军说:“我们一家9人全部参加长征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 ,仅幸存4人 。每次回忆起长征来 ,尤其是想起母亲 ,心里总是很难受 。”

李中权出生在四川达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为了不受人欺负 ,父母从孩子中选中李中权 ,四处借钱支持他去读书 。1930年 ,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 ,考入达县中学 。在学校里 ,李中权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 ,也接触了新思想 。“读高小时 ,张爱萍将军曾是我的老师 ,是他给我看了列宁的《论两个策略》和《唯物史观》等 ,对我进行最早的思想启蒙 。”

此后 ,李中权加入了共青团 、“反帝拥苏大同盟” ,组织学生运动……后被调到蒲家场任达县红军游击队一大队政委 ,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

1933年 ,李中权率领300多人的部队打回家乡时 ,全家9口人投奔红军 ,后来全部参加长征 ,5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受“左倾”路线迫害 ,大哥李忠泮被无辜杀害;二哥李忠池在战斗中牺牲;父亲李惠荣为了掩护红军通讯员 ,身负重伤壮烈牺牲;母亲王理诗 、妹妹李中珍在长征途中牺牲在草地上 。

与母亲的最后一面 ,是李中权心中永远的痛 。1936年5月 ,红四方面军准备再度进入草地前 ,李中权见到了母亲 。那时 ,50多岁的母亲得了严重的腿病 ,在两个孩子的搀扶下吃力地赶路 。“北上的红军一个也不能少 。”李中权的警卫员想要留下来照顾老人 ,被母亲断然拒绝了 ,“我能走 ,雪山都走过来了 ,还愁走不到陕北?”李中权只好解下自己的粮袋 ,牵过自己的战马 ,把缰绳交给弟弟 ,含泪挥别母亲 。几个月后他才知道 ,母亲没能走出草地…… 在党的关怀培养下 ,李中权从一名红军战士 、抗日勇士 、抗美援朝英雄 ,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他说:“只有经过寒冬的人才能理解春天的温暖 。”

李中权最小的儿子李洋记得 ,小时候父亲常常召集家人一起开“忆苦思甜会” 。李中权给儿女们讲述自己父母当年的困苦生活 ,他认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李洋说 ,每次开会都必须吃“忆苦思甜饭”——一种根本无法下咽的菜团子 。“父亲最痛恨浪费的举动 ,吃饭不能有一颗米粒掉在桌上 。即使他年纪大了 ,有时候在外面吃饭别人给他多盛 ,他又不好拒绝 ,为了不浪费 ,他都要硬着头皮吃完 。”

儿女长大工作后 ,李中权常常告诫孩子们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作老实人 。”李洋参军后 ,父亲写信说 ,要在基层连队好好锻炼 ,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退伍后 ,李洋为了弘扬红军精神 ,创办了文化传媒公司 ,传播红色文化 。2007年6月 ,李中权和妻子詹真辉送给每个孩子一幅题词:“牢记八荣八耻 ,真正作个合格的红色后代 。”

耄耋之年 ,老有所为 。李中权离休后 ,坚持学习 ,撰写和发表了不少文章 ,并出版了《李中权征程记》和《李中权征程轶事文集》等作品 。他经常到工厂企业 、基层连队和大中小学等去宣讲红军精神 ,激励年轻一代奋发图强 。“只要有一份力 ,我都要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灾情牵动着李中权的心 。李老时刻惦念着灾区人民 ,关注着灾区抢险和重建 ,深情著文《沧海横流显英雄》 。“近百年来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 、灾祸和兵燹 。每当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率先舍命相拼的是中国共产党;每当人民群众受灾受难命悬一线的紧迫时刻 ,振臂高呼‘跟我来’的还是中国共产党 。”

虽居北京 ,李中权却一直关心故乡达县 ,先后为老区的中小学 、道路建设等捐款总计16万元 。2008年9月 ,达县碑庙初级中学50周年校庆之际 ,李中权为学校题词“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他还特意为达县碑庙初级中学的同学们题词“少年出英雄!” ,勉励故乡学子刻苦学习 、报效祖国 。

2011年6月23日 ,北京市东城区金台小学党团员教师携手少先队员代表 ,来到李中权家中 ,开展“忆峥嵘岁月 、面塑传真情 ,喜迎建党90周年”活动 。师生将慰问信和自己制作的长征情景面塑送给李爷爷 ,李中权笑得特别开心 ,他勉励孩子们 ,在党的领导下 ,全面发展 ,长大报效祖国 ,“太阳最终还是你们的 。”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平板电脑响是怎么回事!ipad充满电后一直嘟嘟的响
下一篇:触摸屏摔坏了怎么办!手机屏幕碎了怎么办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