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山海经》(《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 ,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25] 。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 、历史 、神话 、天文 、动物 、植物 、医学 、宗教以及人类学 、民族学 、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 ,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4-15] 。
《山海经》展示的是远古的文化 ,记录的是大荒时期的生活状况与人们的思想活动 ,勾勒出了上古时期的文明与文化状态 ,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用的信息 [16] 。
内容介绍:
确指说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 ,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 ,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 、伯益 。
在《吴越春秋》中:“禹巡行四渎 ,与益 、夔共谋 ,行到名山大泽 ,招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 ,及八方之民族 ,殊国异域土地里数 。使益疏而记之 ,命曰《山海经》 。”
其后 ,东汉时期的王充 、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 ,在流传过程中 ,经后人增删修改 。
明代学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载:“战国好奇之士 ,本《穆天子传》之文与事 ,而奢侈大博级之 ,杂傅以汲冢 、纪年之异闻 ,周书 、王会之诡物 ,离骚 、天问之遐旨 ,南华郑花圃之寓言 ,以成此书” 。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 、伯益创作 ,《海外经》 、《海内经》为秦人所作 ,《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
进入二十世纪 ,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该学说发端于刘师培 ,他在《西汉今文学多采邹衍说考》中 ,根据《墨子》所记“神仙家言 ,亦以齐邦为盛”推断 ,他主张《史记·大宛列传》与《山海经》并提的《禹本纪》“疑亦衍书” 。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25] 。
泛指说
现今 ,学术界的讨论的焦点是作者的北人与南人之争 。北人说中 ,主要有秦人创作说和中原洛阳人创作说 。顾颉刚在《禹贡全文注释》称 ,“《禹贡》作者的籍贯同《山经》作者一样 ,可能是秦国人” 。而郑德坤和日学者小川琢治则认为 ,《山经》中多对中原地区山川 、矿产的记述 ,从而得出中原洛阳人创作的观点 。
南人说中主要有巴 、蜀人说 ,楚人说 。吕子方 、蒙文通是巴 、蜀人说的代表者 。吕子方以“大荒”“海内”多有记载巴 、蜀之地的事迹为证据 ,提出巴 、蜀人说 。而蒙文通则认为《海内经》四篇是古蜀国的作品 ,“大荒”巴国作品 、《五藏山经》和“海外”四经是接受了巴蜀文化以后的楚国人的作品 。楚人说的代表袁珂先生认为书中所写神话故事与屈原作品《离骚》 、《天问》 、《九歌》等关系密切 ,且行文中多用楚地之语 ,如《海内经》中关于都广之野的记载 ,“播琴”一词就是出自楚地 ,楚地的人称呼“播种”为“播琴” ,另《西次三经》中“服之使人不厌”一句中 ,厌俗称魇 ,是四川人说的发梦颠 。另书中对颛顼和黄帝的记叙极多 ,相传这被楚人供奉为祖先 。
据其统计 ,全书记叙颛顼事迹的有17处:《海外北经》1处 、《大荒东经》1处 、《大荒南经》2处 、《大荒西经》6处 、《大荒北经》5处 、《海内经》2处 ,明确记叙黄帝事迹的有14处:《北次三经》1处 、《海外西经》2处 、《海外北经》1处 、《大荒东经》2处 、《大荒西经》3处 、《大荒北经》2处 、《海内经》3处 ,书中称为帝而实际应指皇帝者9处:《西次三经》“是为帝之下都” 、“实为帝之平圃”“帝乃戮之钟山之东” ,《中次三经》“实为帝之密都” 、《海外南经》“为帝司夜于此野” 、《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 、《海内西经》“帝乃梏之疏属之山” 、“帝之下都” 、《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 。
北人说和南人说以外 ,一些学者提出折中的见解 ,他们认为《山海经》在成书 、流传过程中 ,既有北人的加工 ,同时也经历了南人增减 。
学者萧兵著文称:《山海经》结构上观点模糊 ,节段松散 ,句式零乱 ,韵散夹杂 ,缺乏象屈原赋那样明确而统一的思想 、情调 、构思和语言风格 ,并提出《山海经》包含南 、北方大量资料信息 ,仅仅是北方人或南方人是无法创作出来的 [25]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