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
材料一:
章学诚《文史通义》说“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这说的就是“文学自觉” 。当然我用的“文学”虽是包括“文章”的大文学概念 ,但起码有个基本界定 ,就是文学要相对独立 。现在的文学史 ,包括以前的那些文学史 ,都说先秦是文史哲浑然不分 ,诗乐舞融于一体 ,这样说大体是不错的 。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 ,就发生了变化 ,屈原的《离骚》不能唱 ,与诗歌和舞蹈脱离了 。有了专门写美文的 ,就不是文史哲浑然不分了 ,文学从综合艺术当中脱离了 ,当然不是全部 ,但是逐渐有了这种倾向 ,这就叫文学相对独立 ,那么也就是自觉的开始 。如果从“四部”分类来看 ,把集部看成文学作品 ,《楚辞》作为集部第一本书 ,没放到子部 ,也没放到经部 ,就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就是说 ,所谓文学的自觉或初步自觉 ,它得相对独立 ,不独立谈不上文学自觉 。从屈原开始 ,到宋玉 ,文学的色彩更浓了 。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过程 ,不是突发性的 ,不是说昨天还沉沉大睡 ,今天一觉醒来就自觉了 。另外 ,也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要反复多次觉醒 ,不是自觉完了以后就不用再自觉了 ,而是可能在自觉之后的有些时代它又不自觉了 ,有的时候它有倒退 。
文学的自觉不是个别人先知先觉 ,不是一两个人就代表文学自觉了 ,它是社会性的 、群体性的 ,必须有足够的力量来支撑 ,这才能够自觉 。就是说必然有一个群体 ,有普遍的社会性 。
(摘编自李炳海《“文学的自觉”是不是伪命题?》)
材料二:
从此前的各种讨论意见看 ,“中国文学的自觉”这个命题 ,不妨分解为“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部分 ,两者互有联系 ,但不可混淆 ,各有各的内涵和意义 。
首先说“人的自觉” 。从本质上说 ,文学即人学 ,这已是学术界乃至一般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一个理念 。它意味着“文学”只是人使用的一种工具 ,工具何来“自觉”?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本质上属于“物” ,而“物”是谈不上什么自觉不自觉的 。严格地说 ,只有“人的自觉”而不是“文学的自觉” 。很多学者在讨论“文学自觉”之时 ,正是着眼于“人的自觉”而展开的 ,但又都忽视了“自觉”的本质意义所在 。“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更为恰当 ,“自觉”的主语永远是“人”而不是人所使用的某种工具 ,正如牛拉车不走 ,我们应该“鞭牛”而不是“鞭车” 。
“自觉”的本质意义可以这样来界定:主体在清醒意识和具有支配能力下的一种自由活动 ,这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能力 ,因而也是对人类精神特征的一种界定 。“自觉的文学”也是这样 ,其创作者必须具备一种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 ,在这种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的状况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必然是真情流露而非虚情假意 ,是超越一己之喜怒哀乐而具有推己及人的普适性和永恒性的 。
任何一个时代 ,都有“自觉的人”和“不自觉的人” ,“自觉”是个体生命的行为意识和内心体验 。可以说 ,历史上那些最伟大杰出的文学作品 ,绝大多数是创作主体在一种“自觉”的意识下创作出来的 ,它与时代没有必然关系 ,而只与创作主体的意识状态有关 ,换句话说 ,这个概念意味着一种个性化和独立性的存在 ,而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历史时期“文学自觉” 。
展开全文
再从文学内部发展规律角度说 ,“中国文学的自觉”又可以概括为“文体的自觉” 。它主要考察的是某种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一种成熟过程 ,这也同样符合“自觉”概念中“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这两个根超然客公众号本属性 ,在此 ,“自觉”主要表示“完备”“成熟”之意 。但所谓“文学成为独立门类”如何界定?评判标准又是什么?难道四言诗的时代 ,就证明“文学没有独立”?其实 ,这只表明一个事实: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是不同的 ,很多学者正是基于这一点 ,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定义为“自觉” ,这种从文体内部寻找答案的努力是可取的 ,但不能一概而论 ,以偏概全 。
比如 ,我们可以说汉代是赋这种文体成熟的时代 ,但仅此而已 ,称为“赋体的自觉”可以 ,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 。同样 ,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则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 ,但也仅此而已 ,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 。近体诗的真正自觉到了唐代才完成 ,而“词”这种文学体裁的自觉 ,则到了宋代才实现 。从这个角度说 ,中国古代文体的自觉过程 ,可谓由“自发”到“自觉”的一个漫长历程 ,无论着眼于哪种文体 ,都很难将“文学自觉”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时代 。
由此可以了然 ,为何关于“文学自觉”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笔者以为 ,有关“文学自觉”的各种观点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可以统合在一起的 ,前提是必须打破钱锺书所谓“时代禁咒” ,明确“文学的自觉”与时代无关 ,只与创作者的个体心态是否“自觉”有关 。
(摘编自张培锋《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认为先秦时期文史哲浑然不分 ,诗乐舞融于一体 ,这种观点忽略了文学的相对独立性 。
B.文学的自觉不是突发的 ,其发展过程是一直渐进向前的 ,由个人到群体而最终具有普遍的社会性 。
C.从文学的工具性和人的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将“文学的自觉”表述为“自觉的文学”是更为恰当的 。
D.虽然不同文体产生和成熟的时间不同 ,但我们也不能将某种文体成熟的时代就定义为“文学自觉” 。
2.根据材料内容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的《离骚》脱离了诗乐舞于一体的规范 ,《楚辞》纳入了集部 ,都表明楚辞已完全实现了文学的独立 。
B.具备来自个体生命经验又超越个体生命经验的主体意识的创作者创作的作品自然具有普适性和永恒性 。
C.东汉后期至魏晋时代是五言古诗“自觉”的时代 ,与鲁迅认为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观点一致 。
D.材料一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不存在的 ,属伪命题;材料二则认为此命题的意义和价值需重新认识和定义 。
3.下列说法中 ,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独立从战国时期初露端倪 ,到西汉中期已经基本实现 ,这个过程的完成以刘向对图书的分类作为基本标志 。
B.萧统的《文选》没有录经 、史 、子之作 ,被后世认为是以纯文学的准则来选录的 ,但事实上却收录了大量的应用体文章 。
C.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联系起来 ,认为魏晋时期文学的觉醒是人的觉醒的表现形式 。
D.欧洲文学发源于古希腊史诗 ,小说 、戏曲是其主流 ,其文学特质强调形象;以诗文为正宗的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抒情言志 。
4.从出土文物“说书俑”来看 ,戏曲 、小说自汉代即有 ,直到元明清时期才走向成熟 。据此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学自觉”的理解 。(4分)
5.材料二从“自觉”的本质意义来探讨“文学的自觉” ,话题集中 ,思路清晰 ,请对此加以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
文本一:
团圆[注]
巴金
她走到我面前 ,拉住我的手说:“李林同志 ,你一定要给我帮忙!”就把一卷稿纸塞到我
的手里来 ,“我写的大鼓词 ,请你替我看看 ,一定要认真地修改啊 。”
她笑得多天真 。我打开稿纸 ,刚看到题目“猛虎连长赵生贵” ,听见她说了:“我走了 ,下午来取 。我写不好 ,请你认真地修改啊!”她转身就走 ,教我来不及挽留 。我只好在后面大声说:“你走路要注意啊 。”
“她就这个脾气 ,不接受意见嘛 。”小刘在旁边自言自语 。我看了他一眼 ,他那张皮球脸上有一种有趣的笑容 。我拿着稿纸走进住室去了 。
稿纸上字迹清楚 ,文字也不错 ,我一口气念了两遍 ,字字上口 。赵连长的英雄事迹全写出来了 ,也很生动 。我们昨天一路去访问英雄 ,我刚把笔记超然客公众号整理好 ,她却写成了鼓词 。我越念越满意 ,最后摘出几个不大恰当的字 ,又写了几条意见 ,不等她来找我 ,我先给她送去 。
报社里有三个人在工作 。社长也是熟人 。王芳正在看校样 ,我把我的意见对她讲了 。报社在一个不算小的洞子里 ,是由天然洞挖大的 ,白天不用点灯 。她坐在一张很小的木桌前 ,看见我进去 ,连忙带着歉意向我解释 ,她的工作马上就完了 ,正要到我那里去取稿子 。我那些小意见使她满意 。我完成了这个任务 ,又跟社长交谈了几句 ,便告辞出来 。我走出洞口 ,听见社长大声说:“王芳 ,校样交给我 ,你快去罢 。”我不知道他们在谈什么事情 ,可是我刚走到山下 ,王芳已经赶上来了 。她笑嘻嘻地说:“李林同志 ,谢谢你啊!”
“王芳同志 ,你到哪里去?”我问道 。
“到文工团练节目去 。”她短短地说 ,把手里那卷稿纸举了起来 。
我就在这里跟她分了手 ,我满心高兴地想:我有机会听王芳唱歌了 。王主任已经为我安排好一个星期内到连队去 ,我大概用不着推迟我的行期 。
果然隔了一天 ,小刘给我打晚饭来 ,就兴奋地对我说:“首长 ,今天有晚会 ,你到底等着了 。”他那张胖嘟嘟的脸好像包不住就要胀破似的 。接着王主任又差人来通知:他五点前到我这里来陪我去参加晚会 。
晚会在司令部一个地下的礼堂里举行 。我们从政治部去要翻过一个土坡 ,山路并不算窄 ,我们边走边谈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那里 。礼堂里没有凳子 ,矮矮的舞台下间隔地横放着十几根圆圆的木头 ,上面已经坐满了人 。我们刚刚在前排找个空隙坐下 ,节目就开始了 。
王芳的京韵大鼓排在第三 。鼓词我已经念过几遍 ,现在由她口里唱出来却也添了不少的光彩 。我前两天见到的赵连长又在我眼前出现了 ,他好像就在台上指挥全连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什么武器都用过了 ,子弹打完就用石头打 。他们整整守了六天 ,只伤亡十六个人 ,却消灭了八百多敌人 。最后赵连长把阵地交给友军 ,自己拖着受了伤的脚 ,抓着树枝 ,摇摇晃晃地往上面爬 。他终于爬过了高峰 ,到了后面 。太阳出来了 ,照亮了他的紫色脸膛 ,一双漆黑的眼睛闪露出胜利的喜悦 。他看见向他走来的教导员 ,严肃地敬一个礼 ,然后紧紧地握住教导员的手 ,仿佛握着最亲爱的亲人的手一样 。
王芳进去了 ,大家还在热烈地鼓掌 。我掉头往旁边看 ,我毫不费力地找到小刘 。他挂着枪蹲在地上 ,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 。
晚会结束 。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 ,走原路回去 。翻过土坡的时候 ,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 ,一下子全灭了 。小刘站住倾听一下 ,说一句:“不要紧 。”又往前走了 。一路上我很兴奋 ,不仅是王芳的演唱 ,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 。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 ,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以为在我看来是很新的东西小刘早已熟习了 。可是他似乎比我更兴奋 。他一晚上都在讲梦话 。我偶尔也听见了两句——“我下决心了”“我连心也可以挖出来” 。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 ,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 ,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 ,在住室里等我 。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 ,五号首长已经答应了 ,要另外派一个通讯员来照顾我 。他向我表示了歉意 。他虽然高兴回连队 ,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跟他分别 。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
我并不曾失信 。可是我去晚了些 ,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 。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 ,也见过王主任几面 ,还听过几次王芳的演唱 ,也知道她已经回到文工团 。我常常怀念小刘 ,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 ,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 。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 ,为了迎接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 ,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 ,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 ,迎接亲人 。”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 ,“把心交给读者” ,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 ,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
【注】1952年3月 ,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 ,慰问志愿军战士 ,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 ,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文本一节选自该小说 。文本二选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芳能够根据采访创作鼓词 ,却让他人修改 ,她是一个有才华但不自信的女性形象 。
B.“我”和通讯员小刘虽然朝夕相处 ,但听不懂他说的梦话 ,可见两人是存有隔阂的 。
C.小刘申请回连队 ,不再在军政治部当通讯员 ,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晚会的感染激励 。
D.巴金“肯定情感”的文学创作主张 ,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点“修辞立其诚”是一致的 。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那张皮球脸上……”“他那张胖嘟嘟的脸……”“一张胖脸笑得像孩子似的” ,小说对小刘的肖像刻画抓住了人物最显著的特点 。
B.小说虽未重点摹写环境 ,但报社“是由天然洞挖大的” ,明亮的灯光“一下子全灭了”等细节 ,暗示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背景之下的 。
C.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 ,志愿军一起看晚会 ,作者借这一情节婉抒情感 ,赋予了革命小说以浪漫主义色彩 ,表现出了超越现实的诗意美 。
D.小说写“我”大概用不着推迟去连队的行期 ,既交代了“我”还有看晚会的机会 ,同时也为下文“我”与小刘分别的情节形成了照应 。
8.小说写王芳的演唱 ,没有直接呈现鼓词 ,而是描写了赵连长战斗的场景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昔尧清问下民 ,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舜明四目 ,达四聪 ,故共 、鲧 、驩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 ,以成望夷之祸 。梁武帝偏信朱异 ,以取台城之辱 。隋炀帝偏信虞世基 ,以致彭城阁之变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 ,则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 ,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 ,备记善恶 ,庶几人君不敢为非 ,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 ,上御翠微殿 ,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 ,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 ,而成功过之 ,自不谕其故 ,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 ,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不然 。朕所以能超然客公众号及此者 ,止由五事耳 。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 ,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 ,朕常弃其所短 ,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 ,退不肖则欲推诸壑 ,朕见贤者则敬之 ,不肖者则怜之 ,贤 、不肖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 ,阴诛显戮 ,无代无之 。朕践祚以来 ,正直之士 ,比肩于朝 ,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 ,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 ,如朕言 ,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 ,独以此五者自誉 ,盖谦谦之志耳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 ,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 ,含贬义 ,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
B.起居注 ,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 ,是修史的重要依据 ,常设专官来掌管 。
C.庚辰 ,在文中是纪日 ,按天干地支排序 ,庚辰前一位是己卯 ,后一位是辛巳 。
D.践祚 ,也称践阼 ,指走上阼阶主位 ,文中是登基的意思 ,与“受禅”含义相同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 、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 ,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 、梁武帝 、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
B.褚遂良虽然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 ,但作为史官 ,他对君主言行都会如实详尽记载 ,“不虚美 ,不隐恶” ,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
C.自古以来 ,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 ,轻视少数民族 ,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 ,是他创造盛世 、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
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 ,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 ,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 ,从谏如流 。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故人君兼听广纳 ,则贵臣不得壅蔽 ,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4分)
(2)陛下盛德不可胜载 ,独以此五者自誉 ,盖谦谦之志耳 。(4分)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 ,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5~16题 。
屏迹三首①(其一)
杜甫
衰颜甘屏迹 ,幽事供高卧 。
鸟下竹根行 ,龟开萍叶过 。
年荒酒价乏 ,日并园蔬课 。
独酌甘泉歌 ,歌长击樽②破 。
【注】①本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年) ,时诗人寓居成都草堂 。②击樽:击打空樽 。据传东晋王敦常在酒后一边吟咏“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一边以如意击打唾壶 ,壶口尽缺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照应题目 ,诗人年岁已大 ,甘愿隐去踪迹 ,同时暗含着昔日的不甘 。
B.自然清幽的景色 ,足以使人内心悠闲恬适;“幽事”一词领起颔联两句 。
C.鸟不再飞于长天 ,龟在水中徐徐游动 ,这与诗人得以安定的境况相类似 。
D.荒年里 ,诗人生活贫困无钱买酒 ,只能通过种菜和授课来维持日常生计 。
16.诗中最后两句意蕴丰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 ,可谓“末世衰主 ,穷奢极侈” 。
(2)集句联是从古诗文中选句组成对联 ,既要原文不变 ,又要浑成出新 。以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为上联 ,可与杜甫的“心迹喜双清”形成宽对;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为上联 ,再集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为下联 ,堪称佳联 。
(3)“鹿”音同“禄” ,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 、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 ,生活习性恬淡安静 ,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 。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20题 。
金风送爽 ,夜色掩映下的大漠戈壁 ,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三位航天员 ,将在太空“出差”长达6个月 ,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自此正式开启 。此刻 ,航天员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眺望浩茫深邃的太空 、俯瞰广袤无垠的大地 ,他们代表了全人类对大自然无限未知和无限可能的精神渴求 。在挑战中创新 ,在重压下跨越 ,中国航天梦想的脚步铿锵前行 。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空浩瀚无比 ,探索永无止境 ,只有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不管条件如何变化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
……梦想 、创新 、奋斗 ,这些关键词 ,每一名中国人增长了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动力 ,更使每一位航天事业的奋斗者都无比振奋 、信心满怀 。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 ,和文中第一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叶猴仗着长尾巴出色的平衡能力 ,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的把戏 。
B.人类是宇宙的产物 ,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球”的星球上 。
C.今晚若有采莲人 ,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 。超然客公众号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让每一名中国人增长了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动力 ,更使每一位航天事业的奋斗者都无比振奋 、信心满怀 。
B.让每一位航天事业的奋斗者都无比振奋 、信心满怀 ,更使每一名中国人增长了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动力 。
C.使每一位航天事业的奋斗者都无比振奋 、信心满怀 ,每一名中国人更是增添了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动力 。
D.使每一位航天事业的奋斗者都无比振奋 、信心满怀 ,更让每一名中国人增添了为国家民族作出更大贡献的不懈动力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整散结合 ,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21~22题 。
就植物而言 ,太古代与元古代 ,属于菌类和藻类时代 ,之后的古生代 ,属于蕨类和裸子植物的时代 ,再之后的中生代 , ①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不开花植物 ,后者是开花植物 。被子植物的诞生 ,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 ,在此之前 ,这个地球只有鸟语 ,从此以后 , ② 。
③ 。因为有科学家断言 ,荷花是侏罗纪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 ,它和水杉 、银杏一样 ,都属于未被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就是说 ,荷花成功地逃过了侏罗纪末日的那一场天劫 ,以被子植物活化石之姿抱香而来 ,一直鲜艳地摇曳到现在 ,让今天的人类依然能在池塘里看到花容楚楚 。
21.下列各项中 ,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
B.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C.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D.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四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 。
自古以来 ,中国历史长河和文学作品中有众多模范人物供人们在成长中崇习;进入新时代 ,无数英模人物纷纷涌现 ,更是为青少年树起了成长的标杆 。而这些彪炳史册的英模人物 ,正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偶像” ,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传统中关于“偶像观”的重要内涵 。
现实中 ,部分青少年的偶像观日益去主流化 。崇拜“富显者”有之 ,崇拜影视明星者有之 ,崇拜网红者有之……而这些偶像是否值得崇拜 ,需要仔细明辨 ,认真反思 。
以上材料启发我们思考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青少年成长中建立偶像观的根本标准应该是什么?请结合新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个人体验 ,写一篇文章 。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3分 。根据“而是可能在自觉之后的有些时代它又不自觉了 ,有的时候它有倒退”可知 ,“其发展过程是一直渐进向前的”错误)
2.B(3分 。A项“楚辞已完全实现了文学的独立”错误 ,原文意在强调“文学的相对独立”;C项 ,原文“但也仅此而已 ,不能说所有文学都‘自觉’了” ,所以“观点一致”错误;D项材料一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不存在的 ,属伪命题”之说判断错误 ,第二段强调了“文学自觉”有一个渐进过程 ,第三段说明“文学的自觉”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可以看出“文学的自觉”不是伪命题)
3.A(3分 。材料一认为“文学的自觉”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且具有普遍的社会性;A项能够支持这一观点;B项强调《文选》中选文的文体问题 ,与材料无关;C项认为文学自觉中可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 ,与材料一无关;D项是对中西方文学特质的比较 ,与材料无关)
4.①戏曲 、小说的发展历程漫长 ,“文学自觉”是一个渐进过程 。
②可以将元明清视为戏曲 、小说的自觉时代 ,但“文学自觉”不能绝对地指向某个特定的时代 。(4分 。每点2分)
5.【示例一】①文章界定“自觉”的本质意义需要主体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 ,“自觉的文学”无论是从“人的自觉”上还是从“文体的自觉”上 ,都需要主体具备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 ,内容聚焦 ,话题集中 。
②文章先介绍“自觉”的本质意义 ,而后从“人的自觉”和“文体的自觉”两个方面论证了本质意义在其中的各自体现 ,逻辑顺畅 ,思路清晰 。
(6分 。每点3分)
【示例二】①从“自觉”的本质意义上讲 ,需要主体具有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 。
②从“人的自觉”上讲 ,文学创作同样需要创作者在主体意识和充分的支配能力的状况下进行创作 。
③从“文体的自觉”上讲 ,文学体裁和技巧从自发到自觉的成熟过程 ,也符合“自觉”概念中“清醒意识”和“支配能力”这两个根本属性 。(6分 。每点2分)
6.D(3分 。A项“不自信”分析有误 ,她主动请人修改体现了谦虚好学的品质;B项“两人是存有隔阂的”原文无依据 ,“我”与小刘一再约定表明两人已结下深厚友谊 ,文中“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是作者的反语 ,有强调的作用 。C项主要原因分析错误 ,主要原因是军人的职责使命)
7.C(3分 。C项分析有误 ,作者只是用平实的笔调对晚会做了叙述 ,没有特别突出“浪漫主义色彩” ,“婉抒情感”与“超越现实的诗意美”体现不出来)
8.①鼓词使“我”眼前浮现赵连长战斗的场景 ,侧面表现出鼓词的生动形象和王芳的演唱富有感染力;
②突出了志愿军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 ,利于抒发对志愿军的崇敬之情;
③与上文多次出现的“鼓词”相照应 ,内容上相互补充 。
(4分 。每点2分 ,答满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 ,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 ,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超然客公众号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 ,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 ,语言质朴 ,情感自然 ,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
(6分 。每点2分 。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C(3分 。“卿”做“亦记之邪”的主语 ,不可断;“载笔”借指史官 ,“不敢不记”主语是“臣” ,“载笔”不可断;“天下”做“亦皆记之”的主语 ,不可断)
11.D(3分 。“受禅”是指王朝更迭 ,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与“践祚”含义不尽相同)
12.B(3分 。根据“庶几人君不敢为非 ,未闻自取而观之也”可知 ,褚遂良“同意唐太宗查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13.(1)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 ,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 ,并且下面的民情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 。(4分 。“是故”“壅蔽”“上通”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2)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 ,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 ,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 。(4分 。“胜”“独”“谦谦”各1分 ,句意通顺1分)
14.①他谦虚 、不妒能 。善用才能超过自己的人 ,忽略其缺点 。
②他中正平和 。能够合理安排贤才和平庸的人 。
③他胸怀宽广 。能容纳正直之士 ,没有贬斥责罚 。
(3分 ,每点1分)
15.D(3分 。D项错误 ,“日并”是“并日而食”意 ,两日吃一日的饭;“课”是“索取 、要求”意)
16.①诗人以泉水当美酒独酌 ,并且还要像古人那样击樽高歌 ,以至于将酒樽击破;
②表面上是写诗人避世闲居 、率性疏狂的生活状态;
③实则暗含诗人有志而不得伸展的无奈苦闷 、沉郁愤激之情 。
(6分 。每点2分)
17.(1)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2)表里俱澄澈(肺肝皆冰雪) 枫叶荻花秋瑟瑟
(3)示例一: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示例二: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示例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如有其他答案 ,只要符合要求 ,即可给分)
(6分 。每空1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A(3分 。文中第一处引号和A项都表示特殊含义;B项表示特殊称谓 ,C项表示引用 ,D项表示反语)
19.D(3分 。划线句错误:一是语序不当 ,按递进顺序 ,应是“航天事业的奋斗者”在前 ,“中国人”在后;二是主语不一致 ,句子主语应该是“这些关键词” ,而不是“中国人”;三是“增长……动力”动宾搭配不当)
20.①“在挑战中创新”“在重压下跨越”构成两两相对的整句 ,又以“中国航天梦想的脚步铿锵前行”为散句作结 。
②句式活泼 ,使节奏富于变化;语势增强 ,更有感染力 。
(5分 。答出①给2分 ,答出②给3分 ,若答“长短句结合” ,亦可酌情给分)
21.B(3分 。画横线的句子与B项都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A项是夸张 ,C项是借代 ,
D项是比喻)
22.【示例】①则是被子植物的时代;②这个世界才有了花香;③荷花也是被子植物 。
(6分 。每句2分)
四 、写作(60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附: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怎样做才会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偏听偏信 ,就会昏庸 。从前尧清楚地地向下面的民众了解情况 ,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 。舜广开视听 ,所以共工 、鲧和驩兜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 。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 ,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 。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 ,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 。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 ,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 。所以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 ,那么权臣就不能堵塞蒙蔽(君主的耳目) ,并且下面的信息也能够畅通地到达君主 。”唐太宗说:“说得对!”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掌管起居注 ,我可以看看里面所写的内容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笔录君主的言行 ,详细地记载君主的善与恶 ,希望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 ,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 。”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 ,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 ,(您的不善)我不敢不记 。”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 ,天下人都会记载 。”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 。”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 ,唐太宗御驾翠微殿 ,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 ,也不能使少数民族归服 。我的才能不如古人 ,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 ,我自己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大家敞开心扉据实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超然客公众号整理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 ,我们无法说清楚 。”唐太宗说:“不是这样 。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 ,只在五个方面 。自古以来 ,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 ,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 ,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高兴 。对优秀人才来说 ,他们的品行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 ,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 ,而使用他们的长处 。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 ,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 ,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沟里 。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 ,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 ,两类人都能得到恰当的安排 。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人 ,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 ,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 。我登基以来 ,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人 ,(我)从来没有贬斥责罚过一个人 。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 ,却轻视少数民族 ,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 ,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 。这五个方面 ,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啊 。”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 ,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 ,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 ,却只从这五个方面自我称誉 ,大概(这)是陛下谦虚的气度啊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