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成年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作为处于成年中期的的成年人,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在这个阶段变化比较明显,同时保持着相对稳定性。
按照划分,四十岁的年龄开始进入成年中期。有明显的变化吗?我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出这种变化。从年轻二十来岁的时候,我对于自己的外貌和穿着打扮就并不是特别在意。到了四十岁,白发逐渐增加,皱纹逐渐增加,我对自己的衰老基本是接纳的,是时间流逝带来的自然变化。体重和十年前基本相近,保持不变。
感觉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视力和听力。
大约从四十六岁开始,以前只是近视眼,戴近视镜就可以,现在又加了远视眼,近处的东西戴眼镜看不见,需要把近视镜摘了,拿远一些才能看的见。
听力,这几年也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别人说话的时候,会要求对方再说一遍,没有听清,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
对于自己的反应,我感觉除了脾气以外,其他方面从来没有快过。
锻炼的好处比较多,但是我从小时候开始就不喜欢运动。
对于更年期和停经,我经期基本正常,更年期的潮热现象我目前还没有体验到。
对于停经,我认为是自然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生命的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健康很重要,但是我好像并不关心自己的健康状态。是逃避?还是接纳?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 ,或 信息加工 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 感觉 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 知觉 是对感觉赋予意义。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 记忆 。
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 思维 。
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 语言活动 。
人们还具有想像的活动,这是凭借在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
在成年早期,我认为自己知道的很多,经常自以为是的说很多的话。成年中期,我的认知在不断的被打破,原来我以为的很多都是我以为的。从我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于他人说的语言,我比较敏感,会按照自己的知觉赋予我认为正确的意义。记忆,是有选择的。我记忆中,对我否定的事,我印象比较深刻。思维,我的思维比较散漫,好像经常断着弦或者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想的比较多,已经预设了结果。
二、《发展心理学》第16章,成年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16.1 人格发展
成人人格的发展有两种观点,常规—危机模型和生活事件模型。
常规—危机模型。以相对普遍的阶段为基础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些阶段和系列与年龄相关的危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年期人格发展的传统观念认为,人们经历一系列固定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年龄密切相关。每个阶段都有其固定的危机。
生活事件模型以成人生活中特定事件的时间点而不是年龄为基础的人格发展理论。该模型认为决定人格发展方向的不是年龄,而是成人生活中的特殊事件,例如一个21岁生了第1个孩子的女性所面临的生理压力,可能和一个29岁才生第1胎的女性相似,结果就是尽管这两名女性年龄不同,但是他们人格中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中年危机。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而带来不确定和优柔寡断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治愈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生命的有限本质,至于一些日常的基本假设,他们体验了最初的衰老迹象,并对抗他们可能无法在有生之年完成所有目标这一事实。
中年危机概念是莱文森生命季节理论中的核心部分,这个概念是指假定以剧烈的心理波动为标志的,40岁左右的时期。
个性的稳定与发展。
不同的学者理论不同,大致有两种理论:
一种是人格在一生中保持变化。埃里克森和莱文斯等理论将明确指出,人格随时间的发展,确实变化巨大,艾力克森的阶段论和莱文森的季节理论都描述了一套固定的改变模式,这种改变可能与年龄相关,且可预测,但确确实实存在着。
相反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指出,至少在人格特质方面,人格还是相当稳定的并贯穿人的一生。例如心理学家保罗克斯塔和罗伯特麦克雷发现了特定特制的显著稳定性。20岁时好脾气的人,到了75岁时仍然是好脾气,25岁时充满感情的人,到50岁时仍然充满慈爱,26岁时个性紊乱的人,到60岁时仍然如此。
毕生幸福。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主观幸福感或总体幸福的感觉,毕生保持稳定,即使有了彩票也不能改变幸福感,尽管当时个体感觉良好,但是一年之后,主观幸福感就会恢复到中彩票之前的水平。
个人幸福感的稳定性说明大多数人具有一个幸福的调定点,虽然日常生活存在是不服,但调定点这一幸福水平基本稳定,尽管特殊事件有可能临时使一个人的情绪得到振奋或变得消沉,人们最终还是会回到他们通常的幸福水平上。
然而幸福调定点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在某些情况下调整点会发生变化,作为特定生活事件,如离婚,配偶死亡,失业或残疾等结果。此外人们对这些生活的事件的适应程度也不同。
大多数人的幸福调定点似乎都相当的高,30%的,美国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
最后似乎明确的一点是,不论人们的经济地位如何,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幸福的,结论就是金钱买不到幸福。
16.2亲密关系之中年期的家庭。
婚姻满意度在婚姻过程中时升时降,最常见的满意度模式就是下图的U型曲线,具体的说婚姻满意度在婚姻的最初几年开始下降,并持续下降到孩子出生时为最低点,不过从这一段时期开始满意度开始回升,最终逐渐恢复到结婚前的水平。
再婚
事实上再婚的离婚率越高,于第1次婚姻有一些因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一个原因是再婚可能会遭受到第1次婚姻中所没有的压力,比如不同家庭混合在一起造成的紧张局面,另一个原因是曾经经历过离婚并最终抚平伤痛的人,他们在第2次婚姻可能更少全身心投入到亲密关系中,而且对于离开不满意的婚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最后他们可能有一些人格或情绪特征,使得他们不太容易相处。
家庭暴力,隐蔽的歪风。
在美国家庭暴力是婚姻中丑陋的真相之一,其发生率很高,1/4的婚姻中会发生某种形式的暴力,而近年来子瑜他杀的女性超过一半,都是被配偶杀死的,21%~34%的女性,至少有一次遭到亲密伴侣的打其揍掐住喉咙或者用武器威胁或袭击的经历,事实上在美国有将近15%的婚姻都持续充斥着严重的暴力。
特定的因素也会增加虐虐待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配偶虐待更可能发生在具有持续经济问题和高水平言语攻击的大家庭中,对于那些成长于暴力家庭的丈夫和妻子也更有可能实施暴力。
丈夫在婚姻中的攻击性一般发生在三个阶段,首先是紧张状态建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丈夫变得烦躁,并通过言语攻击表达不满还可能表现出一些推搡之类的初级身体攻击。
下一个阶段包括一次激烈的殴打事件,这使身体虐待,真正发生大约1/4的妻子都被迫进行性行为,主要通过攻击性的性行为和强暴的形式。
第3个阶段就是爱的悔悟阶段,在这一阶段丈夫感到自责,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爱的悔悟阶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多妻子呆着有虐待行为的丈夫身边,并且不断成为虐待的受害者,他们不顾一切的想要维持婚姻,并且认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mobi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