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晏论语集解叙(何晏的《论语集解义疏》说什么)

文章目录:

  1. 何晏论语集解叙
  2. 何晏的《论语集解义疏》说什么
  3.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谁
  4. 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哪八家
  5. 论语集解义疏的内容摘要

一、何晏论语集解叙

汉代的刘向校尉曾提及,《鲁论语》由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共二十篇,包含了孔子的诸多善言。这些篇章由太子太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以及其子玄成等传承。同时,齐国的《齐论语》则有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与《鲁论》相比,章节更为丰富,琅琊王卿和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都曾以此教授学生,因此出现了《鲁论》与《齐论》的区分。

鲁共王时期,曾试图将孔子的故居改作宫殿,意外地发现了《古文论语》。《齐论》中有一篇名为《问王知道》的内容,《鲁论》中则没有,此外,《古论》中还合并了“尧曰”下章的“子张问”,形成了一篇独特的文章,使得《齐论》篇目增加至二十一篇,与《鲁论》和《古论》的篇章顺序不同。

安昌侯张禹最初学习《鲁论》,后来又教授《齐说》,他的见解受到尊重,被称为“张侯论”。《古论》只有博士孔安国进行过训解,但未广泛流传。到了顺帝时期,南郡太守马融也进行了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则在《鲁论》基础上,结合齐、古注释进行注解。近世的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等人也各有义说,尽管他们对《论语》的解释各有差异,但训解不断丰富。如今,我将诸家之长综合,记下作者姓名,并对不妥之处进行了修订,此书名为《论语集解》。参与此书编纂的有光禄大夫关内侯孙邕、光禄大夫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曹羲、侍中荀顗以及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何晏等人,共同呈献于世。(源自《唐石经论语》。)

扩展资料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其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何晏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娶魏金乡公主。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晏党附曹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二、何晏的《论语集解义疏》说什么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

原文: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此文出自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义疏》

何晏的《论语集解义疏》说什么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集解义疏》十卷。魏何晏解,梁皇侃疏,魏晋之际,玄风正炽,何以会产生这样一部著作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其一,自《论语》成书后,各种训说次第出现,纷繁芜杂,异说纷纭,人们在研习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整理出一部择善而从的著作,以供学生研习,于是《论语集解》应运而生。其二,魏正始年间,齐王曹芳在位,他精通《论语》。

据《晋书·礼仪志》记载,魏齐王正始二年,帝讲《论语》,通使太子释典。臣下为了讨好皇帝,故撰集此书奏上。“意当时诸臣,亦以帝通《论语》,故撰集训说以献之尔。”

三、论语集解的作者是谁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何晏。

一、人物介绍

何晏(?-249年),字平叔,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他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是魏晋玄学创始者之一,代表著作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谁

二、思想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

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

论语集解的作者是谁

三、经学

自何晏撰成《论语集解》后,为其作义、疏者代不乏人。至南朝梁时,皇侃广集众说,以南学思想为宗,撰成《论语义疏》。至北宋时,邢昺等又将《论语义疏》改作为《论语注疏》(又作《论语正义》、《论语注疏解经》),被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四、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哪八家

何晏所著《论语集解》自序,集八家之说复采古论语注为集解,此八家分别是包咸注、周氏注、孔安国注、马融注、郑康成注、陈群注、王肃注及周生烈注。

五、论语集解义疏的内容摘要

臣等谨案:

《论语集解义疏》十卷。魏何晏解,梁皇侃疏。《晋书》载:“郑冲与孙邕、何晏、曹羲、荀顗等共集《论语》诸家训诂之善者。义有不安辄改易之,名《集解》。”今本乃独称何晏。考陆徳明《经典释文》于《学而第一》下题“集解”二字,注曰:“一本作何晏集解。”是独题何晏名,其来久矣。殆晏以亲贵,总领其事欤。侃,《梁书》作“偘”,葢字异文。呉郡人,青州刺史皇象九世孙。武帝时,官国子助教,寻拜散骑侍郎兼助教如故。大同十一年卒。事迹具《梁书·儒林传》。传称所撰《礼记义》五十卷,《论语义》十卷。《礼记义》久佚,此书宋国史志《中兴书目》、晁公武《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皆尚着録。迨干淳以后遂无复称引之者,而陈氏书録解题亦遂不着録,知其佚在南宋时矣。惟唐时旧本流传存于海外。康熈九年,日本国山井鼎等作《七经孟子考》文,自称其国有是书,然中国无得其本者。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未见。”

今恭逢我皇上右文稽古,经籍道昌。乃发其光于鲸波鲛室之中,藉泛舶而登秘阁。殆若有神物撝诃存汉晋经学之一线。俾待圣世而复显者,其应运而来,信有非偶然者矣。

其经文与今本亦多异同。如“举一隅句”下有“而示之”三字颇为冗赘。然与《文献通考》所引《石经论语》合。“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下有“已矣”二字,亦与钱曽《读书敏求记》所引髙丽古本合。其疏文与余萧客古经解钩沈所引虽字句,或有小异而大?悉合。知其确为古本,不出依托也。至临之以庄则敬,作临民之以庄则敬。七经孟子考文亦疑其民字为误衍。然谨守古本而不敢改。知彼国递相传写,偶然讹舛或有之,亦未尝有所窜易矣。何氏集解异同尤伙。虽其中以包氏为苞氏,以陈恒为陈桓之类,不可据者有之而胜于明刻监本者亦复不少。尤可以旁资考证也。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 梁 皇侃

《论语通》曰:“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録也。”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但圣师孔子,苻应颓周,生鲁长宋,游歴诸国。以鲁哀公十一年冬从卫反鲁。删诗定礼于洙泗之间。门徒三千人,达者七十有二。但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故叹发吾衰,悲因逝水。托梦两楹,寄歌颓壊。至哀公十六年,哲人其萎徂背之后,过隙叵驻。门人痛大山长毁,哀梁木永摧。隠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録。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为礼记。然此书之体适?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凖。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荅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

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但先儒后学解释不同。凡通此论字,大判有三途:第一舍字制音呼之为伦。一舍音依字而号曰论。一云伦论,二称义无异也。第一舍字从音为伦说者乃众的可见者不出四家一云伦者次也言此书事义相生首末相次也。二云伦者理也。言此书之中蕴含万理也。三云伦者纶也。言此书经纶今古也。四云伦者轮也。言此书义?周备圆转无穷如车之轮也。第二舍音依字为论者。言此书出自门徒必先详论人人佥允然后乃记。记必已论,故曰论也。第三:云伦论无异者。葢是楚夏音殊,南北语异耳。南人呼伦事为论事,北士呼论事为伦事。音字虽不同而义趣犹一也。侃案三途之说皆有道理,但南北语异如何似未详师说不取,今亦舍之而从音依字,二途并録以?成一义。何者。今字作论者,明此书之出不专一人,妙通深远,非论不畅。而音作伦者明此书义含妙理经纶今古自首臻末轮环不穷,依字则证事立文,取音则据理为义。义文两立,理事双该。圆通之教如或应示。故蔡公为此书为圆通之喻。云物有大而不普,小而兼通者。譬如巨镜,百寻所照必偏,明珠一寸鉴色六合。以蔡公斯喻,故言论。语小而圆通有如明珠。诸典大而偏用,譬若巨镜。诚哉是言也。语者,论难荅述之谓也。毛诗传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郑注周礼云:发端曰言,荅述为语。今按此书既是论难荅述之事,宜以论为其名。故名为论语也。然此语是孔子在时所说,而论是孔子没后方论。论在语后,应曰语论。而今不曰语论而云论语者,其义有二:一则恐后有穿凿之嫌,故以语在论下,急标论在上,示非率尔故也。二则欲现此语非徒然之说万代之绳凖,所以先论已以备有圆周之理。理在于事前,故以论居语先也。

又此书遭焚烬,至汉时合壁所得及口以传授遂有三本: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鲁论。既有三本而篇章亦异。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更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乡党为第二篇,雍也为第三篇,内倒错不可具说。齐论题目与鲁论大体不殊,而长有问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篇内亦微有异。鲁论有二十篇。即今日所讲者是也。寻当昔撰録之时,岂有三本之别。将是编简缺落,口传不同耳。故刘向别録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合壁所得谓之古论。而古论为孔安国所注,无其传学者。齐论为琅琊王卿等所学。鲁论为太子太傅夏侯胜及前将军萧望之少傅夏侯建等所学。以此教授于侯王也。晚有安昌侯张禹就建学鲁论,兼讲齐说,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至汉顺帝时有南郡太守扶风马融字季长建安中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又就鲁论篇章考齐验古为之注解。汉鸿胪卿吴郡苞咸字子良,又有周氏不悉其名。至魏司空颖川陈羣字长文,太常东海王肃字子雍,博士炖煌周生烈皆为义说。魏末吏部尚书南阳何晏字平叔,因鲁论集季长等七家,又采古论孔注,又自下已意,即世所重者。今日所讲即是鲁论为张侯所学,何晏所集者也。

晋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

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宣则

晋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

晋黄门郎頴川郭象字子?

晋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

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

晋著作郎济阳江淳字思俊

晋抚军长史蔡系字子叔

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度

晋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

晋?骑常侍陈留周壊字道夷

晋中书令颖阳范宁字武子

晋中书令琅琊王珉字季瑛

右十三家。为江熙字太和所集。侃今之讲,先通何集。若江集中诸人有可采者,亦附而申之。其又别有通儒解释于何集,无好者亦引取为说,以示广闻也。然论语之书包于五代二帝三王,自尧至周凡一百四十人而孔子弟子不在其数。孔子弟子有二十七人见于论语也。而古史考则云三十人。谓林放,澹台灭明,阳虎亦是弟子数也。 魏 何晏

序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鲁论》、有《齐论》。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以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论语集解义疏的内容摘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何晏论语集解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何晏论语集解mobi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mobi文件怎么转成pdf(多个word合成一个word多个word怎么生成目录)
下一篇:美孚机油型号详细介绍(壳牌s2,32o机油汽车能加吗)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