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是如何否认太后下嫁的?(历史上所谓的“清朝三大疑案”是哪三大 具体又是什么情况跟过程_百度知 ...)

文章目录:

  1. 《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是如何否认太后下嫁的?
  2. 历史上所谓的“清朝三大疑案”是哪三大 具体又是什么情况跟过程_百度知 ...

一、《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是如何否认太后下嫁的?

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节,顺治帝还御制诗30首进呈。康熙帝即位,尊孝庄为太皇太后,直到孝庄于康熙26年去世,终年75岁。

否认太后下嫁这一史实的史学家和学者,也为数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孟森在他的力作《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驳斥太后下嫁说时指出:①关于尊称。顺治尊称多尔衮为皇父,只是古代国君尊称臣下为尚父、仲父的遗意。②关于张煌言。张煌言与清朝为敌,他的诗句不可信。如其诗“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诗文水分太多,因为清初是没有皇帝娶有遗腹子的寡妇为皇后的。所以他的《建州宫词》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③关于诏罪。顺治八年,顺治颁诏数列多尔衮罪状,其中有一条即是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这只能说是这登徒子式的摄政王有扰乱后宫之疑,不一定就是与太后有染,硬说两人私通,纯属臆断。④关于朝鲜实录。李朝与清廷关系密切,清廷的一应重大礼仪活动,李朝都有使节参加。

二、历史上所谓的“清朝三大疑案”是哪三大 具体又是什么情况跟过程_百度知 ...

清宫三大疑案(一)

太后下嫁:

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而在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争议最多,就让我们通过对野史与正史的分析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一种说法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色权交易。多尔衮少年有位,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站成功,使自己的亲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丢了乌沙甚至性命,又有谁敢摸这个老虎屁股呢。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

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深得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于是太后下嫁的闹剧就拉开了序幕。

首先顺治下了一道诏书,称皇后盛年寡居,作为儿子眼见母后被寂寞所困,于心不忍;同时,摄政王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功,文武全才,且中年丧偶,也非常痛苦,因此,同意将太后下嫁给摄政王,以求两全。

此后,文武大臣共同商讨了一个婚礼的方案,并改称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

到了乾隆时期,纪芸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的内容,从此,在没有人提起这件事。但皇后下嫁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顺治出家:

提起顺治皇帝,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多情天子,为了爱妃董鄂氏,不惜抛弃大清江山,出家为僧,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下面让我们来仔细研究研究。

要了解顺治皇帝,首先就要了解这位董鄂妃是何许人也。先给大家讲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江南有一位公子姓冒名辟疆,家中豪富,为人正直,仗义疏财,且颇具文采,整个江南百姓皆知其名。著名的江南四大名妓李惠兰、顾秋波、马湘君、董小宛都慕名而来,服侍冒公子。这时正直李自成之乱,江南也不能幸免,有跟冒公子有仇之人密报叛军首领说冒公子如何有钱,叛军立即向冒公子所要巨款充军,冒公子大义凛然,声称有钱只用来赞助官军,叛军休想得到分文,并亲自捐出巨款希望官军能尽早扫平敌寇,谁知当时的江南巡抚却对马湘君心仪已久,借机亲自登门希望能与马湘君见上一面,冒公子从大局出发,将马湘君赠与巡抚,巡抚深受感动,很快就率兵将叛军赶出了江南。

清军入关后,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大奸臣马世英当权,他久慕李惠兰大名,就向冒公子强行所要,冒辟疆无奈,只得交出李惠兰,谁知李惠兰在途中跳河自尽。马世英又向冒公子所要董小宛,此时顾秋波已经去世,冒公子身边只有董小宛一人,怎舍得给人,因此变卖所有家产上下钻营,总算躲过这一劫,但冒家也家道中落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豫亲王多铎率军下江南,多铎为人好色,闻得董小宛国色天香,于是设下毒计陷害冒公子,衙门中的官吏曾受过冒公子之恩,于是飞书报信,冒公子才幸免于难,但董小宛却被多铎带走。冒公子曾结识许多在朝为官的汉臣,事到如今他准备联合京中御使弹刻豫亲王多铎,多铎闻得风声不对,又想出一条计策,将董小宛秘密送入宫中。冒公子这回真是无计可施了,只得咽下这口气。

董小宛进宫后,深得顺治皇帝宠爱,但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冒公子,在顺治帝面前从没露出过半点笑容。皇太后怕顺治皇帝沉迷女色而放弃朝政,于是将董小宛囚禁于玉泉宫。董小宛被囚禁后,顺治皇帝变得神魂颠倒,一天深夜,顺治皇帝偷偷潜入玉泉宫与董小宛见面,两人相视良久,最后董小宛对顺治帝说,如果有缘,五台山再见吧。顺治帝听后,痴笑着离开了玉泉宫。从此如着魔一般,嘴里总是嘟囔着“五台山再见”,皇太后为使皇帝恢复正常,决定火烧玉泉宫,断了皇帝的念想,于是一把大火董小宛玉与泉宫中的太监宫女都化为乌有。顺治皇帝得知后,不但没有悲伤反而抚掌大笑。

几天以后宫中传出皇帝失踪的消息,太后为使事态不致扩大,严密封锁消息,对外宣称皇帝宾天,由皇三子玄烨即位。再说顺治皇帝留下遗诏后趁夜溜出皇宫,一路西行。行至天明,忽然见路旁有一癞头和尚,手中拿着念珠,袈裟等物,声称是他师父的前身留下来的。他师傅圆寂时曾告诉他,有能给画上的龙点睛者就是师父转世。说着掏出一副水墨画与一支秃笔交给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提笔为龙点睛,那条龙如有神差,如活了一般,癞头和尚口称师父,并问顺治帝难道你忘了与女菩萨之约吗?顺治帝听后,立即换上袈裟随癞头和尚上五台山去了,从此游人上得清凉山上,总是能看到一对倩影,那就是顺治帝与董小宛。

听罢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美丽传说,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清代的历史是怎吗说的。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侍世祖,深得世祖的宠爱。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情开始恶化,顺治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图挽回爱妃的生命,他宣诏天下,遍求名医,派内外大臣广祀百神,大赦天下,甚至亲自到西山碧云寺为董鄂妃祈寿。然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能使董鄂妃的病情好转,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八日,顺治皇帝亲临西山的那一天,董鄂妃病危的消息传来了,顺治帝飞奔回宫,但是他来晚了,他们没有最后见上一面就匆匆分别了,在死一般寂静的承乾宫中,苍老的母亲孝庄皇后将这一噩耗告诉了福临,这一消息对顺治的打击太大了,太后的话音刚落,他就已经昏倒在地了。

在宫女与太监的共同努力下,顺治帝被唤醒了,然而他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容而镇定地走到了董鄂妃身边,拔刀自刎,但是被太后早已安排好的太监拦住了,顺治皇帝就像一头痛苦的野兽,低声咆哮着,一头向墙上撞去,又被太监们拦住了。接下来的两天中,顺治皇帝一直在寻死,但都没有得逞,太医的几副凉药,更重要的是母亲的充满理性的教导使福临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为董鄂妃隆重发丧。顺治皇帝提出,董鄂妃的丧事要按皇后的标准办,可当今孝惠皇后依然健在,而且董鄂妃仅仅是皇贵妃,这样做是否有悖祖制,好在孝惠皇后申明大意,主动提出让位,太后也只得答应。紧接着,顺治帝下旨,辍朝五日,满汉四品以上官员并公主、王妃哭临;承乾宫内所有太监宫女共三十余人殉葬;从江南,五台山召高僧为董鄂皇后做水陆道场;命大学士撰写《董鄂皇后传》、《董鄂皇后语录》;本年内,凡奏章须用蓝笔批答,明年才可以改回红色;命举国服丧,大臣一月,百姓三天。从满州入关后,朝廷还没有举行过如此隆重的葬礼。

顺治皇帝从顺治十四年开始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曾派人从江南请来了高僧玉林通、茆溪森师徒进京说法,后来竟要求玉林通为他起法名,玉林通无奈只得依从,顺治皇帝从中选择了“行痴”。董鄂皇后死后,顺治皇帝万念具灰,决心遁入空门,以求解脱,并要求茆溪森为他剃度,太后与诸大臣的劝说都无济于事,好在茆溪森的师傅玉林通赶到,提出如果茆溪森敢为顺治剃度,就当场烧死他,顺治帝无奈,只得派自己的贴身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入寺修行。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这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照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

顺治皇帝死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皇后(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和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雍正即位:

谈起雍正皇帝,真是有数不清的传说,但我更倾向于二月河先生对雍正皇帝的评价,雍正是个好皇帝,而传说中提到的杀父弑母,戮兄屠弟,诛杀功臣等,有的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一些影子,但也是事出有因,像诛杀年、隆。有的则纯属无稽之谈,雍正弑父说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雍正皇帝是如何即位的,在本站的清代传奇的雍正即位之谜里,已经讲述的比较清楚,下面则要介绍一则很有代表性的传说,供大家解闷,也算是把不同看法公诸于众,让大家去取舍吧。

传说雍正帝小的时候不务正业,江湖气十足,到处寻找武林高手或结拜,或拜师,并练就了一身非常高强的武功。用单田芳老师的话讲,就是不是天下第一也差不了多少。但由于他长期不在北京,又没有多少文采表现出来,康熙皇帝并不喜欢这位皇子,老皇帝最看重的是雍正帝亲母所生的弟弟皇十四子。并将西北兵权交给了他。

一天,雍正听说老皇帝病魔缠身,行将不起,于是昼夜兼程赶往京城,到达京城之后,他一方面派自己身边的武林高手截断西北与京城的交通要道,一方面重金收买了康熙身边的重臣隆科多。在康熙弥留之际,雍正帝与隆科多一手导演了一部篡改圣旨戏。然后,雍正干脆派武林高手将皇宫包围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老皇帝,自己则昼夜守在床边。康熙帝回光返照之际,见到身边只有雍正一人,立即明白了他的阴谋,怒火中烧的老皇帝顺手抄起一串念珠像雍正砸去,但对于武艺高强的雍正皇帝,这一击显得太无力了。雍正帝接过念珠之后立即高呼谢谢父皇,这一句话被等在门外的隆科多和诸皇子听见,大家纷纷赶紧屋内,隆科多一看,此时老皇帝已经驾鹤西去,立即请来已经篡改的圣旨,宣布雍正皇帝即位,雍正帝也高举念珠,声称是老皇帝临终时留下的信物。诸皇子看到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只得接受了这一事实,雍正皇帝就这样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初三大疑案考试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初三大疑案考试mobi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尼玛维特根斯坦究竟在说什么——读维特根斯坦笔记(持续更新中...(维特根斯坦笔记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下一篇:苹果mobi文件怎么打开(苹果手机怎么打开mobi格式的电子书?)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