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是由中国作家柳红创作的一部历史传记作品 ,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聚焦于198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 ,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宏大历史画面 ,以及三代经济学人的探索和努力 。
经济学人的探索与努力
1980年代是中国经济学家群体作业 、团队作业 、发挥组合影响的时代 。柳红通过描述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 ,展示了他们在北京三里河 、月坛北小街 、皇城根9号院一带的舞台上的工作和生活 。书中涵盖了上下三代经济学人的故事 ,从第一代忠诚于共产主义的“老布尔什维克” ,到第二代接受西方经济学训练 ,再到第三代“老三届”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入体察的经济学家 。
三代经济学人的贡献
三代经济学人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不仅参与了体制改革 ,还将学术理念 、国际视野融合 ,将发自中国社会基层的改革意愿和呐喊转化成政府的文件政策 ,转化成学术理论 ,参与和影响了中国改革 ,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
经济改革的宏大历史画面
这本书通过描述一个一个人物和事件 ,展现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画面 。它描绘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以及他们为国人接受今天认为的常识所付出的努力 。
相关问答
问:《八零年代》是谁创作的历史传记作品?
答:《八零年代》是由中国作家柳红创作的历史传记作品 。
问: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了1980年代的中国经济学家群体 ,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宏大历史画面 ,以及三代经济学人的探索和努力 。
问:这部作品的特色是什么?
答:这部作品的特色是通过描述一个一个人物和事件 ,展现了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宏大历史画面 ,以及三代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
问:这部作品适合哪些读者?
答:《八零年代》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 、尤其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有深入研究的读者 ,尤其是那些对经济学 、社会变革有深入研究的读者 。
作者简介 · · · · · ·
柳红 ,独立学者 。1960年生 ,山西人 ,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 ,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经济学硕士;现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
目录 · · · · · ·
序 言 / 刘国光
序 言 / 高尚全
自 序
楔 子
【第一代(1900—1920)】
三本书的命运
两份《初步意见》的背后
鲜为人知的莫干山会:记1982年苏联东欧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
薛暮桥:把“漏洞”改成“大门”
蒋一苇:挺进 ,挺进
访日归来
承前启后的结构组
光荣绽放的工经所
[附录]马洪——一位知行合一的经济学家 / 朱嘉明
遥想“技术中心”当年
1983—1984年 ,中国有一场新的世界产业革命大讨论
“孙冶方奖”的精神
徐雪寒:丹心雪寒
新老交替:经济中心的投票
常识战胜愚昧:面向新技术革命的对策研究
杜润生:好大一棵树
【第二代(1920—1940)】
体改委:改革的“中枢”
吸引外资:谁利用谁
探索与选择:对南斯拉夫 、匈牙利的历史性考察
刘国光:从标兵文章到双重模式
完美的互动:胡耀邦与周叔莲的书信
颐和园讲习班
开讲西方经济学
东欧来风:布鲁斯
东欧来风:奥塔•锡克
东欧来风:科尔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道口有道
辉煌 ,但是不可持续——解读“五道口”现象
西天取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最早的访问学者
1985:巴山轮之行
《经济研究》:沉重的转型
董辅礽:守身为大
一颗留下轨迹的流星: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对话1987
改革思路的碰撞
【第三代(1940—1960)】
脚踏实地的发展组
横空出世的莫干山会:记1984年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
历史之棱镜——莫干山会议三十周年再记
天津会议:腾飞的构想
《论坛》春秋
西部畅想曲
组合的力量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增订本后记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