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翟双庆主编的中医学教材 ,出版社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该书于 2016 年 7 月出版 ,平装 16 开本 。
本书是根据学科发展 、课程建设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发展的需要编写的 ,旨在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 。教材在保持中医基础理论的传统性 、系统性的同时 ,突出学科特点 ,展现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 ,适应多样化教学需求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 。
教材内容和编写体系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知识 、能力 、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这本书适用于中医药院校学生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和参考 。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和创新
一 、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发展和创新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 、整体观念
二 、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一 、取象比类
二 、司外揣内
三 、归纳演绎
四 、试探反证
第四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 、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学说
一 、气的基本概念
二 、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 、阴阳的基本特性
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概念 、特性与归类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概述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 、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 、藏象学说的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 、心
(附)心包络
二 、肺
三 、脾
四 、肝
五 、肾
(附1)命门
(附2)五脏藏神
第三节 六腑
一 、胆
二 、胃
三 、小肠
四 、大肠
五 、膀胱
六 、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 、脑
(附)神明之主的争论
二 、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脏与脏的关系
二 、腑与腑的关系
三 、脏与腑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 、精的基本概念
二 、精的生成
三 、精的功能
第二节 气
一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 、人体之气的来源与生成
三 、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
四 、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 、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 、血的概念
二 、血的生成
三 、血的运行
四 、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 、津液的概念
二 、津液的代谢
三 、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 、气与血的关系
二 、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 、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 、气与精的关系
五 、血与精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概述
一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 、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三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 、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和表里关系
四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五 、十二经脉的循行
(附)十二经别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 、奇经八脉的命名
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三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四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第四节 络脉
一 、络脉的含义
二 、络脉的分类
三 、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四 、络脉的生理功能
(附)十五别络循行部位
第五节 经筋
一 、经筋的含义
二 、经筋的生理功能
三 、经筋的循行部位
第六节 皮部
一 、皮部的含义
二 、皮部的生理功能
三 、皮部的循行部位
第七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 、沟通联系作用
二 、运行气血作用
三 、感应传导作用
四 、调节平衡作用
第八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 、阐释病理变化
二 、指导临床诊断
三 、指导疾病治疗
四 、指导养生保健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
一 、体质的基本概念
二 、体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
一 、体质的标志
二 、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特点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
一 、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 、体质的阴阳分类法及其特征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 、六淫
二 、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 、七情内伤
二 、饮食失宜
三 、劳逸过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 、痰饮
二 、瘀血
三 、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 、外伤
二 、寄生虫
三 、药邪
四 、先天因素
五 、毒邪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 、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二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三 、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是否发病
四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五 、发病的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 、邪正盛衰
二 、阴阳失调
三 、精气血津液失常
第三节 内生五邪
一 、风气内动
二 、寒从中生
三 、湿浊内生
四 、津伤化燥
五 、火热内生
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一 、五脏病机
二 、六腑病机
三 、奇恒之腑病机
第五节 经络病机
一 、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
二 、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
三 、经络的气血逆乱
四 、经络的气血衰竭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一 、疾病的传变
二 、疾病的转归
三 、影响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因素
第八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 、未病先防
二 、既病防变
三 、愈后防复
第二节 治则
一 、正治反治
二 、标本缓急
三 、扶正祛邪
四 、调整阴阳
五 、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 、调理脏腑
七 、三因治宜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