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文学名著的有画面感的文字100字左右(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出自文学名著的有画面感的文字100字左右(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内容来自百度知道 ,未防止网站被判断未恶意推广网站 ,本文链接屏蔽 。需要文中的下载链接 ,可以到百度知道搜索 。

文章目录:

  1. 出自文学名著的有画面感的文字100字左右
  2.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3. 朱金顺人物介绍

一 、出自文学名著的有画面感的文字100字左右

早晨美极了 ,太阳照耀着菩提树顶 ,这些树在秋天的新鲜的气息下 ,已经渐渐发黄了 。宽广的湖面静静地在阳光下闪耀着 。睡醒了的天鹅从长满湖岸的短树丛下庄严地游了出来 。[(俄)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这是一个明媚清新的早晨;细小的云片在浅蓝明净的天空里泛起了小小的白浪 ,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地撒在草茎和树叶上 ,蜘蛛网上沾了露水 ,银子似地闪闪发光;润湿的黑土仿佛还留着玫瑰色的晨曦的余痕;百灵的歌声骤雨似地漫天落下 。[(俄)屠格涅夫《父与子》]

太阳在这个时候 ,成了一个大的红色的轮子落在远处的山边上 ,那些层层叠叠的群山 ,都变成紫褐色的一抹 ,涂在天际线上 。白河里的水波 ,和着天空的云彩 ,都变成了血色的 ,五颜六色的放出一个傍晚时候的光辉 。(丁玲:《给孩子们》)

湖水静静地横在下面 。水底出现一个蓝天和一轮皓月 。天空嵌着鱼鳞似的一片一片的白云 。水面浮起一道月光 ,月光不停地流动 。对面是繁密的绿树 ,树后隐约地现出来假山和屋脊 。这一切都静静地睡了 。树丛中只露出几点星子似的灯光 。湖水载着月光向前流去 。……两边高的山石遮掩了湖水 ,仿佛那里就是湖水的界限 。(巴金《秋》)(删节的文字和标点是:但是 ,琴的眼光被拦住了:)

[内容选自《文学描写辞典》 ,由回答者录入 。]

二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肯定是有用的 ,没有内涵的网文小说就如同没有灵魂只有躯壳 。有一些网文小说值得大家二刷三刷肯定不是没有内涵用词干巴的 。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这么多的传统教材总被人忽略 ,而避免没有内涵用词干巴的方法就是传统教材!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解一下传统教材有什么用!

1.《中国历代官职大辞典》

豆瓣评分:8.3分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现在的网文市场越来越大 ,读者的选择越来越多 ,所以要求也更高 ,不像以前那样饥不择食 。特别是古言网文 ,对官职的敏感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

有了这本书就可以很清晰的知道各个朝代官职大小的不同 。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豆瓣评分:6.4分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不只是古代言情要注意 ,现代言情也要注意一些文化常识 ,因为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有一些沿用至今 ,而且现代剧的军事家庭一般也是注重文化氛围的 。

全书将了礼俗 、宗法等不同类型的常识 ,很好翻阅 ,值得拥有 。

3.《红楼梦》

豆瓣评分:9.6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本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 。为什么把它归于传统教材 ,因为它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小说!

只要你认真看了这本书 ,一定能学到一些曹雪芹的写作手法 ,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大成之作!

4.传统的语文书教材 。

基本上语文书的每一个文章都是各大作家的优质作品 ,小说构思巧妙且剧情紧凑 ,散文用词优美且感情细腻 ,只能说是每个小说人的典范 。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语文书的文章乍一看和写小说没关系 ,但你的理解程度都反应在了你的文字里!

5.《最佳男性描写辞典》

《最佳女性描写辞典》

豆瓣评分:8.5

传统写作教材是否对网文写作帮助不大?

这两本书收录了中外名著中对女性男性描写的精彩部分 ,分为外貌 、行为特征 、表情 、身姿 、面容 、服饰六个方面 ,很适合写小说用来刻画人物 。

虽然这本书年生不短 ,非常传统的教材 ,但一点儿不过时 ,对写作非常有帮助 。

希望各位作者宝宝们对传统教材引起重视!不要忽视传统教材哦!多好的书呀 ,正确使用这些传统教材可以少走几年弯路啊!

三 、朱金顺人物介绍


朱金顺
朱金顺1936年8月生 ,河北乐亭人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硕士 、博士生导师 。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主要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兼及写作理论研究 。
中文名:朱金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乐亭
出生日期:1936年8月
职业:教师
主要成就:现代文学史专家 ,写作学教研专家
代表作品:《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辞典》
性别:男
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
朱金顺 ,男 ,汉族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国知名的现代文学史专家 ,写作学教研专家 。1936年8月1日生 ,出版了《写作基础知识》(合著) 、《范文读本》 、《写作通论》 、《散文写作常识》《范文讲析》等 。1979至1997年为本科生讲课 ,并为硕士 、博士研究生导师 。开课有:“五四散文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新文学史料学” 、“现代文学专题”等 。出版著作有:《五四散文十家》 、《新文学资料引论》 、《新文学考据举隅》 。编过《鲁迅讲演资料钩沉》 、《朱自清研究资料》 。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辞典》 。
朱金顺治学背景
写作课各种教材的编撰 ,则是我写作学研究的成果 。50年代末 ,是讲究服从分配的年代 ,个人兴趣要绝对服从于工作需要 。1960年初 ,我走上讲台的时候 ,全国高校都没有写作课教材 ,我们这些年轻的助教们 ,是各自找理论 、找方法的 。当时我是参考叶圣陶的《作文论》 、夏_尊的《文章作法》和他们的《文心》的 ,讲过些什么 ,如今早已忘记了 。大约到了1964年 ,教研室的同志们 ,都认为该有份教材吧 ,我们曾铅印过部分讲义 ,记得“议论文写作”是我写的 。1965年 ,写作教研室曾编过一本教材 ,当时我是教研室秘书 ,是这本教材编写的组织者之一 ,所以记得此事 。书名为《写作知识讲义》 ,全书共九章 ,按主题 、材料 、结构 、语言 、修改 、文风及记叙文 、议论文等题撰写 。我执笔的是《修改文章》《批改作文》《议论文的写作》三个题目 。讲义全部写好 ,由学校印刷厂已排好清样 ,等待付印 。可惜因“*”开始而没有印成 ,如今有一份改好的清样留在我手中 ,扉页上有“内部使用 、注意保存”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指导教研组编写 ,一九六六年三月”等字样 。这本供本系 、外系一年级使用的写作教材 ,终于没能印出 。认真说 ,这是北师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建教研室以来 ,集体撰写的第一本教材 ,可惜没有印出 ,在执笔者中 ,如今有两位已经故去了 。70年代初 ,随着校内外教学活动的需要 ,教研室编印过一套写作教学 ,按文体成册 ,先后出过六七本 。我负责编撰的《散文》《杂文》《修改文章》三本 ,均已内部印行 。这套书在校内和北京一些学校 、工厂 、单位发行过 ,影响较大 。此书的体例是:第一部分为写作知识 ,编写人撰稿 ,讲述这种文章的写法 。第二部分是范文选 ,选“五四”以来这类文体的名篇 。第三部分是 ,选名家谈这类文章写法的文字 ,以为参考 。这套书虽为内部交流教材 ,但印得很考究 ,统一封面 ,均32开本 ,每本200至300页 。可惜全套书 ,没有印完 ,因为有些计划中的题目没有编出 ,教研室的人员就有了变动 。当年我以教研室秘书的身份 ,参与了这项工作 ,不仅自己编写了几个题目 ,还负责了其他题目的组织和编印事务 。当时年轻 ,精力充沛 ,写作教材的编印 ,成为潜心治学的中心;同时 ,还有时间弄自己有兴趣的新文学版本 。1974年至1975年 ,学校要求各系开门办学 ,中文系到郊区办师训班 ,校内则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当时认为写作课是有用的 ,而正好我们写作教研室在北京也小有名气 。这样 ,北京人民出版社便来约稿 ,请教研室撰写“写作辅导读物” ,这些工作我都参加了 ,这就是我当时的治学内容 。但公开出版时不许个人署名 ,只能用一个“写作辅导读物编写组”的名字出版 ,头一本连这都不行 ,在中文系前边还要加上北京某工厂的名字 。当年的编教材出版 ,就是如此艰辛呢!翻翻当年出版物 ,有这样两本书:第一本是《写作常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第1版;第二本是《常用文体的写作》 ,北京出版社1978年8月第1版 。两书版权页上均无印数 ,但我知道印数是不少的 ,如今却都各只剩一本样书了 ,想再多找一本也不能了 。当时没署名 ,也没报酬 ,叫你写 ,给你出版已经不错了 。想想这三十年的往事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就是如此治学的 。《写作常识》一书 ,是写作的总论部分 。全书共八题 ,约14万字 ,有《表现的方法及应用》《文章的改动与润色》两题是我执笔的 。但书中没有署名 ,也不留作者的痕迹 ,劳动成果全变成集体的了 。《常用文体的写作》一书 ,则是文体写作部分 。全书共九题 ,约有17万字 ,其中《村史 、家史 、厂史》《政治评论》《杂文》三题是我撰写的 。出版虽则到了1978年 ,但依然不能署名发表 ,书还是用“写作辅导读物编写组”的署名出版的 。实则这两本书的作者共有四人 ,已时过境迁 ,我就不提那三位合作者的名字了;这种合作并非自愿结合 ,乃是领导上指定的 。这两本书是如此出版的 ,如今要翻翻 ,其幼稚和错误 ,是显而易见的 。但在写作课教材方面 ,这却是草创阶段的成果 ,其中也留着我三十年前治写作学的印痕 。两书的出版 ,特别是《写作常识》一书 ,在同行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7年 ,全国高校恢复招生 ,这可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件大事 。为此 ,随后在武汉开了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会议 ,会上确定了多种“高校文科教材” ,较为成熟的专业 ,定出的教材还不止一种 。写作课各校都开设 ,但向来无教材 ,会上决定 ,教育部认定北师大中文系的《写作常识》修改后为写作课教材 ,而且是全国唯一的写作课“文科教材” 。也许这就是我多年研究写作学 ,长期开设写作课的一种酬劳吧 ,我们的治学 、研究得到了肯定 。《写作常识》经过讨论 、修改后 ,改名为《写作基础知识》 ,由北京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 ,封面上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字样 。全书仍由撰写《写作常识》的四人执笔 ,署名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写作基础知识》编写组 。但毕竟有了一点进步 ,在《出版说明》中 ,说明了各题的执笔人 。全书共十题 ,我撰了四题:《叙述和抒情》《描写和对话》《议论和说明》《修改文章》 。十多年来 ,我写过多本内部和公开出版的写作课教材 ,还是第一次在出版说明里公开了作者名字 ,也许这就是我十八年研究写作学的一种肯定了 ,尽管我的兴趣在新文学研究 ,写作学只是我治学的一部分 。《写作基础知识》印数甚多 ,我保存了它的第1版 ,版权页上标明印数为33万册 ,恐怕80年代初期的文科大学生 ,许多都用过这本写作课教材吧!
1979年我调入现代文学教研室 ,1980年就为中文系一年级新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基础课了 ,按说该与写作课告别了 ,写作学方面的研究也该停止了 。但是没有 ,命运是不随人的意志决定的 。好像是1980年 ,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语文类1982年向全国招生 ,用广播的形式授课 。教育部召集部分高校领导开会 ,确定开设九门课 ,北师大中文系分得两门课 ,其中之一就是写作课 。任务领回 ,好像也没法拒绝 ,这门课确定的教材是《写作基础知识》 ,讲课人自然是刘锡庆先生和我 ,因为我们二人是该教材的主要执笔人 。1981年至1982年 ,许多时间又花在了研究写作课上了 ,虽然这时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 ,写作课已经变为副业 ,那治学的功夫可没少用 。先是写讲稿和去中央广播电台录音 ,后是编教材和改讲稿 ,再后是开播后为若干电大系统的杂志写辅导文章 。语文类1982年招生 ,经济类1983年招生 ,再后还有政治类招生 ,前前后后到1985年才算结束 。这里该感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这门写作课在不通知我的情况下 ,另请了主讲教师 ,我也就不必再为它奔忙了 ,专心治我的新文学去了 。
1981年至1982年的那套写作课的讲稿 ,先是录音广播 ,后来中央电大还内部印过 。我和刘锡庆先生是此课的主讲教师 ,我们的课时一样 ,每人一半教学任务 。在讲稿基础上 ,修改成了一套写作课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全套共四册 ,依次是:1.《范文读本》 ,朱金顺 、刘锡庆编 ,吴伯箫作序 ,北京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 。我们讲写作知识 ,要配合讲解范文 ,特别是讲各种文体的写作时 ,更要讲解一些名家名篇 。《范文读本》就是把我们预备讲解和供学生阅读的 ,选了一本 ,供他们学习写作课之用 。选文有“五四”以来的名篇 ,也有一些时文 。它虽是选本 ,也费了不少时光 ,其中表现的自然是选家的倾向了 。2.《写作通论》 ,刘锡庆 、朱金顺著 ,黄药眠作序 ,北京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这是我们讲授《写作基础知识》广播稿的修订稿 ,全书共十题 ,后五题为我撰写 ,它们是:《叙述和抒情》《描写和对话》《议论和说明》《修改文章》《文风》 。因为前四题在《写作基础知识》中 ,也是我写的 ,如今再讲 ,再写 ,也并非易事 ,不仅要改换例子 ,讲法也要有新内容 。这本书印数甚多 ,流传甚广 。它第1版印时 ,为语文类第一届学生已讲过 ,是为第二届学生和经济类学生预备的教材 ,所以第1版就印了110万册 。后来 ,不仅电大用为教材 ,普通高校也多用它为教材 ,我手边有一册2002年1月第22次印刷的本子 ,其实那时电大写作课早不用它了 ,印数累积已将近276万册 ,这第22次所印 ,还有8000册呢!虽然我早已让出写作教学的阵地 ,多年已不再研究写作教学问题 ,但是 ,我说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话 ,我们的《写作通论》在八九十年代的写作教学领域 ,是有历史功绩的 。
3.《诸体述要》 ,朱金顺 、刘锡庆著 ,钟敬文作序 ,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这是我们为1982年电大语文类学生讲授常用文体写作讲稿的修订稿 。全书十题 ,每人五题 ,我撰写的题目是:《散文》《杂文》《论文》《思想评论》《日记.书信.读书笔记》 。第一届电大写作课 ,上学期讲总论 ,使用教材是《写作基础知识》 ,下学期讲十种常用文体 ,同时讲解一些范文 。那些文体写作知识 ,从交稿到出版 ,都迟了 ,虽然书上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字样 ,实则电大教学已不用此教材 ,第1版印数仅23000册 ,后来也没再版过 。4.《范文讲析》 ,刘锡庆 、朱金顺等著 ,郭预衡作序 ,北京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范文读本》一书 ,收此类文选41篇 ,其中约三分之一我们在广播课中讲解过 ,有讲稿内部印过 。为了与《范文读本》一书配套 ,我们收集起来 。那三分之二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范文 ,我们请了十几位同行 ,进行了分析讲解 ,这样合为《范文讲析》一书 ,作为写作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的第4种 ,交北京出版社出版 。由于我们交稿迟了些 ,中央电大写作课教师换了人 ,此书没能及时出版 。到1990年出版 ,第1版仅印760册 ,社方出版只是纪念性质 ,已没有发行意义了 。这41篇讲析文章中 ,只有9篇是我写的 。讲解范文 ,是写作课教师的基本功 ,几十年来 ,讲过不少 ,却大多没有集印呢!80年代初 ,为中央电大写作课编教材 、出版教材 ,又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最后 ,画上句号 ,算是结束了我这个领域的学术生涯 。虽然从学生时代起 ,我就喜欢新文学 ,也用过不少力气 ,但工作需要占去了我二十年时间 ,我们那一代知识分子 ,总是以服从需要为天职 ,兴趣是第二位的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 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中外文学名著描写辞典 mobi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黄仁宇全集》最新txt全集下载(黄仁宇全集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下一篇:哪位大佬愿意分享孩子爱听的最好的幼儿百科睡前故事的百度云资源...(有人有云舟少年读书会全球好书精读课堂(完结)百度云免费资源链接)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