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一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在与基督教各种异端和异教的斗争中 ,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上帝之城》 。该书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 ,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 奥古斯丁政治哲学最突出的一点 ,是他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 。根据他的解释 ,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 ,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 当把双城论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时 ,奥古斯丁指出 ,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不过在他看来 ,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 ,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
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之后 ,罗马城就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 ,被认为是救治人类的分裂和堕落的工具 。公元410年蛮族入侵洗劫了罗马 ,这一事件打破了二元关系的稳定 。异教徒认为罗马遭劫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被弃 ,诸神对罗马施于的惩罚;基督徒觉得他们的信仰已在罗马兴旺 ,并成为了官方信仰 ,上帝应该会特别喜欢和保护这座城市才是 。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早就感觉到公教信仰的危机 ,公教信仰不但受到异教徒的仇视 ,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并不纯粹 ,公教信仰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 。罗马遭劫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奥古斯丁必须再度思考关于圣俗关系的问题 ,重新评价罗马的历史地位 ,《上帝之城》由此诞生 。
《上帝之城》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 ,是一个真实存在上帝的国度 。本书写作的背景是在罗马论陷以后 ,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 、责难 。于是 ,奥氏写作本书批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责难 ,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告诉世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 ,与基督教无关 ,并对上帝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 、发展 、结局进行了阐述 ,歌颂上帝的伟大创造与救赎计划 。书中对美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上 ,并对基督徒信仰中的“美”时行了论述 。比如 ,在对殉道者的称赞上是通过美学的思辨来论证美在信仰中意义 。
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有浓厚的兴趣 ,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在美学思想上奥古斯丁常常依照柏拉图的观点来解释美的基础 。因此 ,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多次看到作者用柏拉图的思想做为依据来支持其观点 。虽然 ,奥古斯丁在哲学观点上深受柏拉图的影响 ,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找到了美的根源 。因为柏拉图没有彻底处理什么是美的问题 。[5]从信仰的角度来看 ,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虽然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 ,但却超越了柏拉图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都来自于上帝 ,上帝是美的根源 。并且通过一角度作为审美的标准 ,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进行评述 ,为加强与捍卫基督教的教义 ,捍卫教会本身做出杰出的贡献 。
二 、上帝之城的内容简介
《上帝之城》 (拉丁文:De Civitate Dei)为希坡的奥古斯丁所著 。当时罗马城已被哥德蛮族攻破 。人们把罗马帝国的衰退归咎於基督徒之离弃传统多神宗教 。奥古斯丁觉得有必要著书回应此攻击 ,于是提笔写作此书 ,时当公元413年 。
奥古斯丁在书中说明 ,罗马的衰退是肇因於道德的衰退;基督教不但不是罗马衰退的原因 ,反而有助於道德的提升 。但基督徒所归属的不是罗马帝国或任何地上之城 ,而是上帝之城 。地上之城与上帝之城最根本的差别在於 ,前者人民的共通点在於对自己的爱 ,后者则是结合於对上帝的爱和因此而生的对彼此的爱 。在对比这两个城从起源到结局的过程中 ,他对人类的群体生活有深入的讨论 ,也建构了基督教的历史观 。
本书共分二十二章 。第一部份一至十章主要在驳斥对基督教不实的攻击 ,第二部份十一至二十二章则说明地上城和上帝城的不同起源 、进展和结局 。
《上帝之城》(412~427)主要论述神圣的照管及人类的历史 。提醒神的国度是属灵及永垂不朽的 ,而并非是这世界 任一国家能取代的 。“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 。此书显示出奥氏不但是哲学家 、神学家 、护教士 ,更是道德家 、政治思想家 ,亦同时是文学家和戏剧批评家 、时代和历史之评释家 。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 。全书共二十二卷 ,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 。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 ,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 、发展及指归 ,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 ,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 。
三 、上帝之城的作者是谁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 。著有《论美与适合》 ,己佚 。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以前 ,爱好世俗文艺 ,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 ,曾担任文学 、修辞学教师 。在这之后 ,他痛侮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 ,极力攻击世俗文艺(如荷马史诗) 。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 ,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 。美是分等级的 ,最高的 、绝对的美是上帝 ,其次是道德美 ,形体美是低级的 、相对的美 。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 ,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 。美体现为整一 、和谐 ,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 ,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 。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 。在美和丑的问题上 ,他主张美是绝对的 ,丑是相对的 。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 。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 ,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 ,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 ,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 。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 ,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 、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 。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 、想像 、构思 、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 ,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
自使徒时代以来 ,古代教会宗教思想至奥古斯丁而登峰造极 。他生于北非(现今的阿尔及利亚) 。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 ,但财产不多 ,为人懒散偷安 ,贪恋世俗 ,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 。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 ,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 ,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 。神藉异梦指示 ,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 。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 ,追求真理的性情 。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 ,都遗传到他一人身上 。因此 ,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 。
稍长 ,奥氏便离开出生地 ,到附近地方上学 ,后来又负笈至迦太基 ,在那里专攻修辞学 。在这时 ,他结识了一个女子 ,并与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 ,当时他只不过十七岁而已 。在三七二年 ,私生子出生 ,极为奥氏所珍爱 。
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 ,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 。十九岁时 ,他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后 ,已有心追求真理 ,以此为人生唯一价值 。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 ,“但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 ,不足媲美于西色柔的庄严文笔 。”于是他又向一种思想混合的二元主义 ,即为摩尼教者 ,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 。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 ,十分痛心 ,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 ,不能灭亡 。”
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 ,他一面治学 ,一面教书 ,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戏剧诗而文名大振 。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 ,他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 。于是他去见摩尼教的首领 ,但因这首领在教理上难于自圆其说 ,这使奥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 。于三八三年他迁到罗马 。翌年 ,被委任于当时西方帝国的都会――米兰 ,教授修辞学 。
在米兰的时候 ,奥古斯丁听见了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 ,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来 ,因他在这时正倾心于新派的怀疑哲学 。这是他一生道德水准最低的时期 ,他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 ,因那女子年纪尚轻 ,一时未能完娶) 。奥氏虽与从前之姘妇脱离关系 ,但不久又与另一个结上了非法之缘 ,行为较前更不正当 。
后来 ,他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 ,看见他在老年时如何归向基督 ,心中大受感动 。现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 ,也是一切真实之源 。因为他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多了 ,所以对教会的权威有了极深的印象 。加上又听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圣洁生活 ,乃自惭虽是个知识份子 ,反为情欲所劳役 。在悲痛自责之余 ,他奔向花园中去 ,伏在树下痛哭 。忽然仿佛听到儿童的声音说:“拿起来读吧!”他的面色大变 ,抑制着眼泪 ,拿起一本他所读过的书信;急忙翻开 ,视线即落在这段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 ,不要为肉体安排 ,去放纵私欲 。”(罗十三:13-14)自此以后 ,奥古斯丁心里有了平安 ,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 ,内心起了极大的变化 。
奥氏的悔改是在三八六年夏日将尽之时 ,他离开了情妇 ,辞去教职 ,退居在一处山庄 ,与诸友人共研哲学 ,写成许多论文 。次年复活节时 ,奥古斯丁与好友及儿子同在米兰受洗于安波罗修 。莫尼加三十二年来不断的流泪祷告 ,果真得到神的垂听!可惜是在他们回乡的路途上 ,莫尼加死于热病 。奥古斯丁叙述他母亲死状 ,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一座最高贵的纪念碑 。他回家乡后 ,仍勤究学问 。不久 ,他的儿子也死了 。
三九一年 ,他往希坡(Hippo)去受职为神父 。四年之后 ,又继承主教一职 ,受职后不久 ,当地主教全权都归在他手中了 。
在希坡 ,奥氏为非洲那一带地方创建了第一所修道院 ,作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 。而其余生则致力于牧养教会 、宣讲福音 、救济贫弱等事业上 。为了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 ,他更不辞劳苦 ,四出召开宗教会议 。余暇就从事写作 。
奥氏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 ,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 。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 ,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 ,惹起神学界的注目 。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 ,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 ,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 ,维护真道 ,力主教会合一 ,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 。
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 、释经 、伦理证道 、哲学和自传 。杰出者有“忏悔录”及“上帝之城” 。前者乃奥氏的自传 ,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 ,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 ,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 、世界之名著 ,传诵直至今代 。
“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 。此书显示出奥氏不但是哲学家 、神学家 、护教士 ,更是道德家 、政治思想家 ,亦同时是文学和戏剧批评家 、时代和历史之评释家 。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 。全书共二十二卷 ,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 。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 ,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 、发展及指归 ,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 ,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 。
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采多姿 ,一方面维护圣经正典的确立 ,亦于基要信仰或教义的演绎及阐明上有极深的创见;而其思想影响西方罗马教会尤深 。此外 ,他又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以神为中心 ,启示为基本 ,而哲学则为神学的使女;他主张信仰使人看见真理 ,而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 ,但信仰乃至上 ,“如果要明白 ,就应当相信 ,因为除非你们相信 ,你们不能明白 。”
这位非洲拉丁教会的领袖后因热病 ,逝世于希坡 ,终年七十六岁 。惟其影响 ,在历史上延绵不断 。
到此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mobi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 ,希望介绍关于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mobi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