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年喜庆的古诗大全
1 、《守岁》唐代: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 ,年华丽绮宫 。
寒辞去冬雪 ,暖带入春风 。
阶馥舒梅素 ,盘花卷烛红 。
共欢新故岁 ,迎送一宵中 。
释义:
傍晚的夕阳斜照着华丽的宫殿 ,岁月使宫廷更加美丽 。
年终岁寒 ,冬雪消融 ,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 。
巨大红烛点燃了 ,远远看上去 ,像一簇簇花团 。
君臣欢宴饮酒 ,喜度良宵 ,迎新年 ,辞旧岁 ,通宵歌舞 。
2 、《守岁》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 ,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 ,去意谁能遮 。
况欲系其尾 ,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 ,相守夜欢哗 。
晨鸡且勿唱 ,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 ,起看北斗斜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 ,少年犹可夸 。
释义: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 ,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 ,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 ,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 ,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 ,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 ,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 ,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
3 、《浣溪沙·庚申除夜》清代:纳兰性德
收取闲心冷处浓 ,舞裙犹忆柘枝红 。谁家刻烛待春风 。
竹叶樽空翻采燕 ,九枝灯灺颤金虫 。风流端合倚天公 。
释义: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浓烈的思念收起 ,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红裙 ,还像往年一样绚烂吗?想起自家当年在除夕夜里在蜡烛上刻出痕迹采等待新春的到来 。
竹叶酒已经喝尽了 ,大家都在头上戴着彩绸做成的燕子来欢庆新年的到来 。灯烛已经熄灭了 ,剩下的灯花仿佛一条条金虫在微微颤抖 ,如此风流快乐 ,全仗着天公的庇护啊 。
4 、《高阳台·除夜》宋代:韩疁
频听银签 ,重燃绛蜡 ,年华衮衮惊心 。饯旧迎新 ,能消几刻光阴 。老来可惯通宵饮 ,待不眠 、还怕寒侵 。掩清尊 。多谢梅花 ,伴我微吟 。
邻娃已试春妆了 ,更蜂腰簇翠 ,燕股横金 。勾引东风 ,也知芳思难禁 。朱颜那有年年好 ,逞艳游 、赢取如今 。恣登临 。残雪楼台 ,迟日园林 。
释义:
我频频地倾听更漏之声 ,又重新点起红烛 ,满屋光明 。年华滚滚宛如流水 ,令我黯然心惊 。饯别旧岁 ,迎接新春 ,还能用得着几刻光阴 ,新的一年翩翩来临 。年老体衰 ,怎么能习惯通宵畅饮?想要守夜不睡 ,又怕寒气袭人衣襟 。我轻轻地放下酒樽 ,感谢那初开的梅花 ,陪伴着我独自低吟 。
邻家的姑娘已试着穿上春衣 ,美丽的鬓发上首饰簇新 。蜂腰形的翡翠晶莹润泽 ,燕股形的宝钗嵌有黄金 。温和的春风引起人们的春情 ,也令人芳情难禁 。朱颜哪能年年都好 ,应该尽情地游乐 ,趁着现在的大好光阴 ,恣意地去眺望登临 ,观赏那残雪未消的玉色楼台 ,游览那斜阳辉映的美丽园林 。
5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宋代:吴文英
翦红情 ,裁绿意 ,花信上钗股 。残日东风 ,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 ,不眠侵晓 ,笑声转 、新年莺语 。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 ,柔香系幽素 。归梦湖边 ,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 ,寒销不尽 ,又相对 、落梅如雨 。
释义:
剪一朵红花 ,载着春意 。精美的花和叶 ,带着融融春意 ,插在美人头上 。斜阳迟迟落暮 ,好像要留下最后的时刻 。窗下有人添上新油 ,点亮守岁的灯火 ,人们彻夜不眠 ,在笑语欢声中 ,共迎新春佳节 。回想旧日除夕的宴席 ,美人白暂的纤手曾亲自把黄桔切开 。
那温柔的芳香朦胧 ,至今仍留在我的心中 。我渴望在梦境中回到湖边 ,那湖水如镜 ,使人留连忘返 ,我又迷失了路径 ,不知处所 。可怜吴地白霜染发点点如星 ,仿佛春风也不能将寒霜消融 ,更何况斑斑发发对着落梅如雨雪飘零 。
2 、岚山头街道历任主任名单
岚山头街道是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 ,其历任主任名单如下:
1. 范一鸣:范一鸣曾任岚山头街道主任 ,任期时间不详 。在他的领导下 ,岚山头街道在社会治理 、经济发展 、民生保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 。
2. 李秀萍:李秀萍是岚山头街道的第二任主任 ,她的任期时间也不详 。在任期间 ,她着重推进了城市建设 、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为岚山头街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3. 李文良:李文良是岚山头街道的第三任主任 ,他的任期时间为2010年至2015年 。在他的领导下 ,岚山头街道在城市规划 、经济发展 、教育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
4. 刘荣瑞:刘荣瑞是岚山头街道的第四任主任 ,他的任期时间为2015年至今 。在他的领导下 ,岚山头街道坚持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还注重加强社会治理 、推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为岚山头街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3 、中央电视台体育部的主持人宁辛的消息
一时的选择决定了她一辈子的命运
她是中国第一位体育节目的女主持人 ,曾经一度 ,是唯一的一位 。
做了将近20年的体育节目 ,从1990开始 ,连续几届奥运会 、亚运会都是她担任总主持人 ,但最初 ,她选择这一行却是那么勉强:
1984年大学毕业 ,到基层锻炼一年后 ,宁辛回到广播电视部 ,等待自己的重新分配 。当时的广播电视部人事司司长张满堂找到宁辛 ,说中央电视台现在挺需要人的 ,我把你介绍给电视台人事处的邹庆芳 ,你去跟他聊一聊吧 。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 ,电视远没有今天这么风光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北京广播学院第四届播音系学生 ,当时宁辛和同伴们最羡慕的不是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的学长 ,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那些前辈们 。
“上学时 ,每天早上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间新闻 ,那时候老听夏青 、葛兰 、方明 、铁城老师播音 ,理想是做一个好的新闻播音员 ,每天上班能把报摘播送给大家 。一直到毕业 ,我还觉得中央电视台并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去处 ,看到同学分到电台还羡慕得不得了 。” 但她还是去了 ,电视台人事处的邹庆芳告诉她:“现在台里两个部门需要人 ,一个是体育部 ,一个是经济部 。你愿意去哪一个?”
“我这人算账特差劲 ,一听经济 ,脑袋就大了 ,心想 ,这一天到晚都是经济 ,给人播小数点别播错了 ,不行 ,不能干 。”宁辛说 。
她上大学那会儿 ,正是中国女排最辉煌的时候 ,从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 、1982年世界锦标赛 、1984年奥运会到1986年世界杯 ,女排连连夺冠 ,女排精神振奋全国 。权衡再三 ,她有些倾向于上体育部 。不过 ,当时也听说 ,中央电视台要招的将是第一个体育节目的女主持人 ,因为当时体育部只有宋世雄 、孙正平 、韩乔生三个男主持人 ,没有女的 。这么一来 ,宁辛又觉得有些胆怯 ,怕自己不喜欢体育 ,不了解体育 ,干不好体育主持人 。
这时 ,体育部主任找到她 ,说想在男性播音员队伍当中加进一些女性 ,因为体育项目当中有花样滑冰 ,有艺术体操 ,有游泳 ,这些项目由女性来播可能会更好 。
宁辛想了想 ,就加入到体育部了 。她说自己没想到 ,这样的选择一下就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 外人眼里 ,可能播音员的工作挺轻松 ,照着稿子念念就行了 。其实不然 。
“我刚开始来的时候 ,1986年 ,正赶上北京第七届世界杯体操赛 ,是世界大赛 。我那时候哪懂体操啊 ,连什么叫旋空翻都不懂 ,这词都没听说过 。那时候在老台 ,广播电视部那个后院 ,那段时间 ,大概有二十多天 ,我从库房里借出很多带子 ,别人下班走了 ,我就在办公室看带子 ,上一届世界锦标赛的带子 。”宁辛娓娓而道 ,“我一个一个地记名词 ,再慢镜头重放 ,什么叫旋空翻 ,什么叫三百六 、七百二 ,一个一个地认 ,先认它的名字 ,再认它的动作 ,再记它的规则 ,再认人 ,认外国运动员……”
“现在女性主持人多得是 ,懂体育的也不止我一个 ,为什么每次奥运会 、亚运会都选择你来做 ,是大家觉得你有靠得住的一面 。”
把握住这一次 ,才会有下一次
很多人喜欢宁辛 ,是因为她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 。宁辛自己的感悟是:
“很多人认为我主持比较松弛 ,比较自然 。我的喜怒哀乐 ,跟体育是结合到一起的 ,不是虚情假义 ,我是发自内心的 。主持人是代表观众的心声 ,观众的高兴和痛苦都通过你来表现 。所以我觉得 ,当一个主持人 ,你能够代表观众各种各样的感受时 ,你就合格了 。”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在行首先得入行 。宁辛坦言 ,刚开始的几年 ,可能自己播报体育新闻有时候还是过口不过心的 ,随着时间的推进 ,才慢慢开始过口上心 。
“人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一 ,如果不专一 ,什么都做不好 。就像生活中你喜欢唱歌 ,你天天唱 ,夜夜唱 ,你就会越唱越好 。体育节目主持就是这样 ,你对你播报的每一条新闻都记到心里头去 ,你记得东西多了以后 ,就会觉得在你脑子里的东西也会自然多了 。”
人们也许还清晰地记得 ,2000年悉尼奥运会 ,她和白岩松坐镇前方演播室的情景 。这里面有一幕 ,也是宁辛自己难以忘却的 。
“乒乓球比赛结束以后 ,到颁奖仪式之间还有二十几分钟 。我俩你一句我一句 ,到最后心里的话几乎都掏光了 ,可耳机里导演就是不说切 。我俩的话越来越短 ,越来越短 ,他一说完我马上接上 ,我说的时候他就得想下一句 。这是我们在电视上最长的一次体育评论 ,说了二十七分钟 。我深深感觉到 ,如果没有积累 ,是绝对不行的 。”
问起从何时开始感受到体育的魅力 ,她说:“确切说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你看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 ,看了一个个成功和失败的人 ,看了一个个成功之后那么兴奋 ,失败之后那么痛苦 ,我看着就像是自己在经历着成功和失败 ,融入到当中去了 ,你自然就是当中的一分子 。但真说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 ,应该是几年之后吧 ,1986年开始干 ,1987年播世界杯 ,1988年播汉城奥运会 ,可能是从1988年之后吧 ,慢慢开始喜欢上的 。”
从那以后 ,命运对宁辛格外垂青: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她已经做了四届的奥运会总主持人 ,此外 ,参与的重大赛事还有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 、1994年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 ,1986年汉城第10届亚运会 、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 、1994年广岛第12届亚运会 、1998年曼谷第13届亚运会 、2002釜山第14届亚运会 ,以及国内大大小小的各项赛事 。
美国一年是人生的转折
1997年 ,工作已经10余年 ,一路走来 ,该是风光无限 ,宁辛却说这是自己最低迷的时刻 。 “有时候 ,我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入一种误区了 ,不知道该如何发展 ,不知道作为一个体育的主持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也不知道做的是好还是不好 。我那时候就特别盲目 ,觉得每天主持节目是一种机械的重复 ,也有点失去了兴趣……”
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 ,宁辛认识了当时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一位朋友 ,他说我可以给你联系哥伦比亚大学 ,这个大学的传媒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一个学院 。“没两天 ,他给我来信了 ,说你真的想去吗 ,我说真的想去 ,他说那好吧 ,我可以让他们给你发邀请 。于是 ,这所学院的教授就给我发来了邀请……”
已经时近年底 ,但签证等一应事务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 。1998年元旦过后第二天 ,宁辛播完当天的《体育新闻》 ,3日一早 ,收拾行装 ,登上飞机 ,就那么走了 。作为公派的访问学者 ,她获得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传媒学院一年的学习机会 。
这一切 ,来得那么快 ,来得那么轻易 ,以至于宁辛还没有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 。
“我刚去的时候 ,第一 ,我的语言过不了关 ,人家说什么我都听不懂;第二 ,觉得学习生活非常枯燥 ,不像国内 ,到处出差东跑西颠 ,这里却每天就是宿舍 、图书馆 、教室 。刚去的那几个月里 ,我记得有两次 ,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哇哇大哭 ,心想我干嘛来了……”
两个月过后 ,适应能力挺强的宁辛明显感觉好多了 ,她开始融入到周围的留学生当中 ,交了一些朋友 ,大家也会给她一些指点 ,应该如何跟美国的媒体联系 ,应该如何度过这一年的学习时光 。留学的日子 ,一天天变得明朗起来 。
她享受着三人一组出去外拍作业的机会 ,享受着边吃葡萄边授课的老师潇洒的传教 ,享受着暑假三个月里四处行走的快乐……作为公派的访问学者 ,她有一定的费用 ,但毕竟有限 。宁辛宁愿自己贴点钱 ,也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尝试和体验 。她说人活着 ,就该学会尝试各种各样的体验 。她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想学的是什么 ,她接受了美国CBS下午五点新闻的采访 ,还得到机会参观了美国三大电视网 ,见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主持人 。“我特别喜欢《美国你早》的著名女主播黛安•索耶 ,1998年的时候她已经53岁 ,她的眼光好像看到你的心底里一样 ,她的语气特别柔和 ,身材也特别好 ,总是穿着裙子 ,特美的一个女性 ,53岁了还那么优雅 。跟他们接触 ,看他们做节目 ,你真的是一下眼界大开 。” “1998年 ,是特别美好的一年 ,是我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就在这一年 ,宁辛还有一个更为重大的收获----爱情 。
我只考虑两年之内的事情
在采访的最后 ,宁辛很坦诚地聊起了自己的感情生活:“我不是一个人 ,我早结婚了 。” 宁辛和她所爱的人 ,相识在留学那年 ,就在她留学的那所著名的学府里 。她先生在国内大学毕业后 ,到美国留学 ,读完博士后 ,留在了学校里工作 。
“国外的科研条件特别好 ,他不可能回来 ,你也不可能出去 ,你们这样不是很矛盾吗?”
“是非常非常矛盾 ,这种生活特别痛苦 ,但我就一直这么苦苦地挣扎着 ,坚持着 。有六七年了 。每年 ,他回来一次 ,我飞过去一次 ,有一个月的假期 。”
更多的时候 ,是一片汪洋大海隔开了两颗相互牵挂的心 。
这么投入地爱着 ,却那般冷静地分隔着 ,我望着眼前的宁辛 ,简直不可理喻 。她却说:“但我还是想得挺开的 。一切事情都是一种感受 。在一起的时候那种幸福是一种感受 ,分开的时候那种痛苦也是一种感受 。有时候想想 ,通通电话也是挺好的 ,而且两人都可以集中精神做自己的事情 。在一起的时候 ,我们会很好地生活 ,到处去旅游啊 。分开后就工作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很有意思 。”
可为了这份自由的空间 ,天知道她都承受了什么:
[家里的灯突然坏了 ,先是厨房的灯不亮 ,后来餐厅 、客厅 ,连同卫生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