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通论!什么是社日?

1 、什么是社日

社日节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 ,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 ,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 ,是从上古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 、发展而来的 ,并在南 、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汉族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 ,北方为龙抬头节) 。

节日算法

首先要知道我们的每一天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干地支日(老黄历) 。

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

如2014年的立春是公历2月4号 ,查万年历得出那天是丙午日 。

而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

戊子 、戊寅 、戊辰 、戊午 、戊申 、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 ,也称“六戊” 。

所以 ,2014.2.4后的第一个戊日是2.6戊申日 ,第二个是2.16戊午日 ,第三个是2.26戊辰日 ,第四个是3.8戊寅日 ,第五个是3.18戊子日 ,所以2014.3.18是2014年甲午年的春社日节 。

节日的由来

我国历史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 ,其社会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 ,人们对土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爱重之 ,必然神化之 ,因此土地很早就是人们的祭祀对象 ,称作“社”;而重点祭祀的那个日子 ,就是“社日” 。

社字从示从土 ,“土”是土地 ,“示”表示祭祀 ,那么 ,社就是祭土地 。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 ,后来逐渐人格化 ,叫社会 ,俗称土地爷 ,而且有配偶神(社母 ,俗称土地奶奶) 。有时 ,土地神与谷神合祀 ,这就是古代所谓的社稷了 。

春 、秋二社相比来看 ,春社的活动更多一些 。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 ,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 ,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 ,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 。袁景澜《吴郡岁华纪胜》记苏州此俗说:

二月二日为土神诞日 ,城中庙宇各有专祠 ,牲乐以酬 。乡村土谷神祠 ,农民亦家具壶浆以祝 ,神厘俗称田公 、田婆 ,古称社公 、社母 。社公不食宿水 ,故社日必有雨 ,曰社公雨 。醵钱作会 ,曰社钱 。叠鼓祈年 ,曰社鼓 。饮酒治聋 ,曰社酒 。以肉杂调和饭 ,曰社饭 。……田事将兴 ,特祀社以祈农祥 。

古代享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 ,一般春秋各一 ,后来则间或有四时致祭的 。宋人邱光庭《兼明录》等书称:社日一般用戊日 ,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 ,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 。汉代以前只有春社 ,汉以后则有春 、秋二社 。春 、秋二社祀神的功能有所分别 ,即所谓春祈秋报 。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 ,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 。

文化渊源

社神缘于对土地的崇拜 。土地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获取生存资料所需(衣 、食 、住等)最重要的源地 。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进行崇拜是原始崇拜的重要内容 ,我国先民早就有对土地的崇敬和膜拜 。

但由于“土地广博 ,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 ,不可一一祭也 。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 。”随着原始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转变 ,对土地的原始崇拜也便转化为对土地神的崇拜 ,以前作为广袤土地象征物的土堆也便成为土地神寄寓的场所和标志 ,即社主 。 祭社 还有配祭制度 ,所谓“社稷 ,土谷之神 ,有德者配食焉” 。社日 ,便是祭社神的日子 。据研究 ,作为节日 ,社日“起源于三代 ,初兴于秦汉 ,传承于魏晋南北朝 ,兴盛于唐宋 ,衰微于元明及清” 。在社日发展史上 ,唐代无疑是个重要段落 。

历史沿革

社神即土地神 ,属于自然崇拜 。《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记载:“鼓用牲于社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共工氏之有子曰勾龙 ,为后土 。”“后土为社” 。可知先秦时代社神起源于后土信仰 ,勾龙为社神 ,击鼓用牲祭祀社神 。《礼记·郊特牲》讲:社 ,祭土 ,用甲日 ,即用日之始 。这个日之始在同书《月令》中是定在二月的元日 ,即二月初一 。

汉代有关社祭资料多起来 ,我们可以对社祭有进一步了解 。《白虎通义·社稷》记载:“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 。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 。土地广博 ,不可遍敬也 。五谷众多 ,不可一一而祭也 。故封土立社 ,示有土 。尊稷五谷之长 ,故封稷而祭之也 。”可知社为“封土”之坛的祭土施设 ,祭之以求福报功 ,就是春祈秋报的一年两次春秋社祭 。汉代从天子到王侯 ,以至县乡里均有社 ,国家的社制外 ,汉族民间还立私社 。《汉书·五行志中》注说 ,国家规定二十五家为一社 。而民或十家五家共为田社 ,是为私社 。社神已被拟人化 ,《后汉书·方术传下》讲费长房能“驱使社公” 。《汉书·陈平传》记载了陈平视祭分肉的故事:里中社祭 , 陈平 负责割肉 ,分肉甚均 。里父老夸奖他割肉很好 。陈平说 ,假使我能够负责天下 ,也如同分肉一样公平 。这个故事使我们了解到社祭要用供肉 ,祭毕大家分肉吃 。因此社祭需要一定的费用方可进行 。《汉书.食货志》说:“社闾尝新春秋之祠 ,用钱三百 。”大概是指社祭时公里人民的 祭社 负担 。

汉以后仍实行二月 、八月两个社日的春秋社祭 。关于社祭的时间 ,晋 嵇含 《社赋序》说 ,汉在二月卜丙午日 ,魏在二月择丁未日 ,晋朝是一月酉日为社 。这是各因其行运 ,《魏书·礼志一》载魏春秋社则是用戊月 。隋唐继承了北魏这一规定 。宋朝规定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 ,春秋社大约在春分或秋分后五天之内 ,元明清实行唐宋旧制 。就春社而言 ,基本是在二月举行 。

《荆楚岁时记》为我们留下社祭的具体情形 。可知春社这一天 ,周围邻居结集起来.举行仪式祭祀社神 ,杀牛宰羊献祭酒 。在社树下搭棚屋 ,先祭神 ,然后共同享用祭祀过的酒肉 。

社日在唐代盛行 ,唐诗中有关描写很多 。反映出村 闾社 祭时 ,照例置鼓以聚众 。社祭要备酒 ,祭毕饮社酒 。自古相传 ,“社祭饮酒治聋” 。社祭还有祭肉 ,祭毕要分食 。唐代还责成社首收税 。唐代帝王常在社日赐臣僚羊酒 、海味 、酒面 、粳米以及蒸饼 、环饼等 ,常衮 、白居易 、高骈等人都在社日上状 ,感谢朝廷对自己的额外赏赐 。一般来说 ,春社致祭乃是祈求神明保佑风调雨顺 。民妇在社日还有停止做针线的“忌针”习俗(张泽成《唐代的节日》 ,载《文史》第三十七辑 ,中华书局 ,1993年) 。

宋代的社日习俗同于唐代 。梅尧臣《春社》诗集中反映了社祭的情形:“年年迎社雨 ,淡淡洗林花 。树下赛田鼓 ,坛边伺肉鸦 。春醪朝共饮 ,野老暮相哗 。燕子何时至 ,长皋点翅斜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土地信仰盛行 ,洪迈的《夷坚志》中关于土地的传说相当多 。宋代各地设置土地神的祠庙 ,这种土地祠庙是社公之外另立的 ,又与社同属于土地信仰 。

明清时代社祭在北方衰落 ,南方仍然盛行 ,同时土地庙进一步普及 。这同明朝制度有一定关系 ,朱元璋要求各地城市建城隍庙 ,乡村设土地庙 ,还规定每里一百户 ,立坛一所 ,祀五土 、五谷之神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 ,从明代开始 。江南地区把二月二日定为土地神诞日 。万历时李一楫的《月令采奇》 、崇祯时的《闽书》都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生日 。土地神诞还影响到社祭 ,嘉靖浙江《淳安县志》说 ,乡间于二月二日祭里社 。顾禄《清嘉录》的记载更为详细:“(二月)二日 ,为土地神诞 ,俗称土地公公 ,大小官廨皆有其祠 。官府谒祭 ,吏胥奉香火者 ,各牲乐以酬 。村农亦家户壶浆以祝神釐 ,俗称田公 、田婆 。”土地信仰与社祭的混合 ,在嘉靖江苏《六合县志》的记载中更为明显:“二月遇社日 ,各坊巷具 牲醴 祭当境土地神 ,谓之土地 ,社祭毕会饮 。秋八月遇社日亦然.主社者每社日一易 。”就明清各地方志记载来看 ,大多记载社祭是在社日 ,祀社神以祈年 。社祭时的社会很热闹 ,嘉靖浙江《武康县志》说:“春社 ,清明前数日 。各村率一二十人为一社会 ,屠牲酾酒 ,焚香张乐 ,以祀土谷之神.乃如若装扮师巫 、台阁 ,击鼓鸣锣 ,插刀拽锁 ,叫嚣豗(huī)突 ,如颠如狂 。”春社的事项 ,嘉靖安徽《石埭县志》记载很详 ,除祭社神外 ,还有浸谷种 、祭新墓 、治蚕诸俗 。

节日习俗

千寻古栎笑声中 ,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 ,更喜畅饮治耳聋 。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 。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 ,祈求丰收 。祭社神先立社 ,在土坛上用石砌屋 ,无顶 ,上贴『社稷之神』红纸 ,祭祀后 ,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荆楚岁时记》:『社日 ,四邻并结宗会社 ,宰牲牢 ,为屋于树下 ,先祭神 ,然后享其胙』 。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 ,淡淡洗林花 。树下赛田鼓 ,坛边伺肉鸦 。春醪酒共饮 ,野老暮相哗 。燕子何时至 ,长皋点翅斜 。』

北方地区习俗

龙抬头 北方地区 ,“ 二月二 ”主要为龙抬头节 ,龙抬头节是我国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

1.引龙 。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 。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 、灶灰 、糠 、石灰不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 ,绕水缸一周 ,叫“引钱龙” ,说是可引龙出世 ,百虫慑伏 。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 ,到灶灰围屋如龙蛇状 ,名曰引钱龙 ,招福祥也 。”宫景辉等《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 ,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 ,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 ,取送走懒龙 、引来钱龙之意 。”本书总结: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二是汲水引龙 。是指清晨汲水回家 ,谓之引钱龙回家 。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以近惊蛰也 。各家晨起汲水 ,有 祓禊 之意 。”

2.除虫 、 薰虫 。二月初在惊蛰前后 ,是春回大地 、农耕开始之时 ,又是百虫出蛰 、蠢蠢欲动之时 ,故汉族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 、拍打 、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 ,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 ,还有咬虫 、摔蝎 、薰虫 、击梁等活动 。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 ,用油烟 熏虫 蝎 ,并食此物 ,俗称此举可免虫蛀 ,流行于华北一带 。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 ,则物不蛀 ,且以避虫蚁 。”

3. 剃龙头 。北方汉族民间是日理发剃头称为“剃龙头” ,俗以为有利于人生尊贵 。内蒙古《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云:“(二月)二日 ,为‘中和节’ ,俗以为‘龙抬头’之日……是日多剃发 ,谓之‘剃龙头’ 。”二月初二剃龙头的习俗在北方流传至今 ,人们多于是日剃发 、理发 。在河北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是日不理发 ,则抬不起头做人 ,以后会没有出息 。

4.食俗 。传说龙主雨水 ,又可镇伏百虫 ,能保佑丰收 ,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 ,把煎饼做成龙鳞状 ,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 、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 ,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

5.嫁女住春 。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 。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 ,俗必迎女归宁 ,谓之‘住春’ 。”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 ,打灰囤 ,逆女归宁 。”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 ,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 ,内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 ,俗称“送二月二” 。

6.禁忌 。为尊崇龙的恩赐 ,使其为民兴风作雨 ,保佑丰收 ,是日有许多忌讳 ,包括:(1)忌动针线 。是日不能动针 、刀 、剪子 ,怕伤了“龙目” ,招致灾祸 。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 ,恐刺龙眼 。”《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 ,怕扎坏了龙眼 。”(2)忌担水 。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 ,俗谓恐担回龙子 。”《中国志·山西篇》载:“把二月二这晚上说成龙出来活动 ,人们不要去井边 、河边打水 ,也不要在水边弄出大的声响 ,以免惊动了龙 ,把好年景给破坏了 。”(3)忌洗衣 。是日有些地方还要停止洗衣 ,说是恐“伤了龙皮” 。(4)忌磨面 。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 ,恐榨龙头也 。”

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龙抬头节的节日活动与禁忌 ,绝大多数都与敬龙崇龙有关 ,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人们吃“龙食” 、引钱龙 、避龙忌等风俗活动 ,都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 ,保佑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这都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

南方地区习俗

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 ,如在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 ,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 ,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

土地神古称“社” 、“社神” ,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 。由于“地载万物” 、“聚财于地” ,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 。进入农业社会后 ,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 。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 ,又称“土神” 、“福德正神” ,客家人称“土地伯公” ,并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节 。“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 ,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 ,借敬神 、娱神而娱人 。

祭社神先得设坛立庙 。君王立的称“王社” ,百姓立的叫“大社” 。社坛还得有社主——社神 。最早的社主是树木 ,如夏代在坛上种松树 ,商代种柏树 ,周代种栗树 。后来 ,社主改为石头 、木牌和堆土 。如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以五色土为社主 ,并以东方青土 、西方白土 、南方红土 、北方黑土 、中央黄土 ,既代表天下土地 ,又蕴含了阴阳五行 。只是为了祈求农业丰稔 ,增加了主宰五谷的稷神 ,故称社稷坛 。这就是明清皇帝 祭社 的“王社” 。

百姓立的社 ,如今多称土地庙 。遍布各地城乡的土地庙有大有小:城镇多由居民捐钱建造庙宇;乡间则在村外头大树下 ,砌个一二米见方的小庙 ,或用四块石片 ,三块作墙 ,一块盖顶 ,还有捡块破缸片作盖的 。如此“委屈”主宰土地 、年成和人丁兴旺的尊神 ,却未闻土地神抱怨和报复的 。

于是 ,汉族民间塑造的土地神像 ,多是留着长胡子的慈祥老者 。后来有人觉得让他孤身独守小庙未免太寂寞 ,便按人间社会给添了俗称土地婆的夫人 。不过 ,在福建 、广东及西南地区 ,人们在土地庙里立一二块石头 ,上盖红布 ,便是土地神——这是以石头作为社主的古代遗风?农家还在厅堂正墙供奉了“天地君亲师神位”的墙根下 ,贴一张写有土地神位的红纸 ,摆个香炉 ,便请来了护家的土地神 。

祭社 是古代全民的盛大节日 。帝王亲赴“王社”祭祀祈丰后 ,还要欢宴群臣 。百姓则集体祭祀本村的社神 。我们从古代诗文中可了解那时的社日情景:村民凑钱买来猪 、羊 ,然后敲锣打鼓 ,抬着猪羊 ,提着酒壶和各种供品 ,聚集社神庙前 ,焚香祭拜 ,祈求五谷丰登 ,人丁兴旺 ,村寨安宁 。祭毕 ,按户分肉 ,并在庙前野炊 ,聚餐欢饮 ,还有擂鼓 、对歌 、斗草等娱乐 ,日暮方归 。宋代诗人张演在《社日》诗中写道:“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

南北地区习俗差异原因

1 ,信仰上的不同:南方是土地神信仰 ,北方则是龙神信仰 。这种不同的信仰 ,源自于南 、北地区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 。

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 ,地表水源短缺 ,而农作物的生长又离不开水 ,北方农耕人民渴求水和期待降雨的心理就折射反映在北方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 ,许多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民众对水的渴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仰和崇拜 。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的神灵 ,人们把它看作是会兴云布雨 、主管雨旱之神 ,从而在北方产生了一套崇龙 、敬龙的习俗 ,以祈求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这突出表现在“龙抬头节”中的一切禁忌习俗中 。

南方地区相对于北方来说 ,山多 、江河多而土地少 ,因此对土地的崇拜也就更甚于北方 。以土地为生的先民们认为土地负载 、孕育万物 ,毁灭万物 ,因此很自然地将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归因于“地”对人类的赏罚 ,据此就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 ,敬土为神 。于是自上古以来产生的 祭社 习俗在南方一直传承至今 ,并演变成南方现今的“二月二”社日的习俗 。

2 ,文化传播 ,是指一种文化向其他范围转移或扩散 ,引起文化的互动 、采借以及整合过程(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土地神信仰起源甚早 ,其最早形成的地区已无从考证 ,但可以肯定地说最先是在某个地方产生 ,并向四周地区传播开来 。钟敬文先生认为:“一种新的民俗在一个民族 、一个地区形成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 ,它的功能和价值被充分显现出来 ,它不仅为该民族 、该地区的民众所接受 ,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而且开始向其他民族地区透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南方的“二月二”社日就是传承了自上古产生的祭土地神的民俗 ,土地神信仰能满足南方民众祈丰年 、消灾祈福的心理需求 ,因此在南方奉祀土地神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

北方地区的“龙抬头节”习俗 ,据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一文考证 ,最早形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 ,随着居民的迁徙而向其他地区传播 。因此 ,在江苏一带 ,也有龙抬头习俗 ,这应该是由北方汉人在南迁中传播过去的 。南方本地人民也有一套自己的风俗 ,由于在共同的地域生产劳动 ,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和影响 ,这必然就会产生文化传播 ,在传播中二者又有选择性地吸收或排斥对方的风俗文化 ,故而逐渐形成了将龙抬头习俗与当地 祭社 习俗结合起来的新“二月二”习俗 。

当代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从传播的角度 ,把文化看作是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流程的统一体 ,并看到了文化传播行为的巨大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 ,文化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是一系列事件的流程 ,是一个时代纵向地传递到另一个时代 ,并且横向地从一个种族或地域播化到另一个种族或地域 。”(怀特:《文化的科学》)传播可以对一种文化或风俗的形成和流变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 ,“二月二”习俗形成南 、北差异的原因也是基于文化传播的发生 。

节日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具有民族特色 ,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反映着我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因此对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我们应加以重视 。通过对南北“二月二”习俗的比较及其差异原因的分析 ,我们对南 、北“二月二”传统节日文化的形成 、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认识到民俗文化巨大的传承 、传播和变异性 ,这对我们正确认识传统节日文化现象有着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

民族学通论!什么是社日?

2 、内蒙古大学613民族学通论参考书目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

内蒙古大学613民族学通论参考书目:(613)民族学通论:林耀华《民族学通论》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

内蒙古大学613民族学通论考研涉及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社会学 、民族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民族学通论!什么是社日?

3 、民族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1 、初试科目:政治 、英语 、民族学通论 、社会学概论 。初试科目民族学通论以民族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社会学概论以社会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

2 、复试专业科目:综合考试 。考试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及考生所选研究方向内容 ,各以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

3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民族理论与政策 、中国民族志以民族学专业本科教育相关课程为主要考试内容 。

民族学的专业定义

民族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学 ,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习民族学 、社会学 、历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通过实地调查 、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 ,研究各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 、政治制度 、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 、语言文字 、思想意识等 ,和民族事务的处理和解决以及宗教活动的管理等 。

民族学的就业方向

政府 、事业类单位:民族文化管理 、民族事务管理 、宗教管理; 深造:保研或者考研 ,继续民族学方面的学习深造 ,进行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研究和教学 。

新中国的民族学研究的目的

新中国的民族学研究是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服务 ,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服务 ,当前更着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现代化服务 。与此同时 ,民族学作为一门研究民族的学科 ,除研究国内的少数民族外 ,还应该研究汉族 ,并开展对国外民族的研究 ,以促进对各国民族情况的了解 ,加强友好往来 。

民族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关联

民族学与民俗学 、人类学的关系很密切 ,三者都以族群文化为研究主体 ,在理论上互相辅助 、互相促进 。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有差异 ,例如民族学者重视特定族群或异文化的起源 、发展及其迁移 、混合 、分化等问题的研究;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在本文化内部探讨文化常态的细节 。

4 、何明属于第几个作者

何明属于第3个作者

何明 ,男 ,1959年6月出生 ,浙江义乌人 ,毕业于云南大学 ,先后获学士 、硕士 、博士学位 ,现为云南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国核心期刊《思想战线》杂志主编 ,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文名

何明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59年6月21日

毕业院校

云南大学

社会任职研究重点学术成果专著介绍出版图书教学获奖所获荣誉突出贡献科研成果TA说

社会任职

兼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曾任云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

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期刊学会社会科学期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边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跨界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民族学专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1]

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集中于艺术人类学 、民族志方法 、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四个领域 。

近年来 ,以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精准的文化解释为基础 ,担当起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翻译”和各方诉求“调停人”的角色 ,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大学民族学的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 。[1]

学术成果

学术研究视野开阔 ,涉及文化人类学 、哲学 、美学 、宗教学 、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 、创见性的丰硕成果 。迄今为止 ,在《民族研究》 、《哲学研究》 、《文学评论》 、《光明日报》(理论版) 、《学术月刊》 、《思想战线》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报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摘登;出版《中国竹文化研究》 、《竹与云南民族文化》 、《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结构》等学术专著10部;为辑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主编;主编与副主编教材和其它论著5部 ,科研成果多次获云南省 、国家部委及国家级奖励 ,先后获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教育部民族学专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持与参国家级课题3项 、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项 、省级科研课题7项 ,曾获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 。[1]

专著介绍

竹文化研究 ,是何明学术研究的一个极具创新与开创意义的研究领域 。他与人合作 ,并运用文化学 、价值学和符号学的理论 ,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其表现的文化特征 ,从而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并为竹产业的开发 、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思路 ,因而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和学术反响 。[2]

第一 ,独特的选题 ,构成了此项研究特殊的学术魅力和文化品味:第二 ,恢宏的理论视野和多维的研究方法 ,构成了此项研究深刻透彻的阐释能力和方法论意义:第三 ,在通过具体事相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方面 ,做出有益而较成功的努力和尝试;第四 ,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 ,提供了积极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观点和文化资源 。[2]

不仅如此 ,此项研究受到有关全国一些地区 、部门和企业的关注 。1995年5月 ,湖南益阳举办第二届国际竹文化节 ,组委会聘请何明作为特约专家 ,到会作专题报告;1997年4月 ,北京第四届竹文化组委会聘请何明为文化节顾问和活动组织者 ,为文化节展览“中国竹文化史 ,确定总体思路与撰写说明文字:四川省青神县农民企业家陈云华以何明的研究成果为基本材料和总体思路 ,开发建设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文化旅游景点“中国竹艺城” ,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中国古典美学和少数民族艺术 ,是何明另一重要研究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 ,何明撰写了《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结构》专著及系列论文 ,产生了较大学术反响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 ,是何明所关注的另一重要领域.他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调查研究 ,并发表了系列论文 。[1]

出版图书

中国竹文化

作者名称 何明

作品时间 2007年8月1日

《中国竹文化》是2007年8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何明 、廖国强 。本书主要讲述了竹在中华民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作用 。

中国竹木牙角器收藏鉴赏百问百答—收藏馆

¥156来自京东

去购买

中国竹文化

¥184.8来自京东

去购买

教学获奖

主持的“民族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于2013年获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 ,排名第一;[1]

主持《民族学通论》获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排名第一;[1]

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获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排名第一;[1]

主讲《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智慧》于2013年获全国精品视频公开课 ,于2014年被列为“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 ,并被教育部相关部门批准上传至“爱课程”(icourse)等网站 ,排名第一;[1]

牵头申报民族学特色专业于2010年获准为省级特色专业 ,排名第一;[1]

主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概论》课程于2009年获省级精品课程 ,并2014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排名第一 。[1]

所获荣誉

2014年12月 ,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1]

2014年4月 ,云南省学位委员会 、云南省教育厅颁发“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导师指导奖;[1]

2013年4月 ,云南省学位委员会 、云南省教育厅颁发“云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导师指导奖;[1]

2010年11月 ,红云红河烟草有限责任公司颁发“红云园丁奖”;[1]

2009年10月 ,云南大学颁发“伍达观教育基金第十三届优秀教师奖杰出奖” 。[1]

突出贡献

2014年12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

2013年12月 ,教育部高等学校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

2013年12月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颁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突出贡献社科专家”;[1]

编辑

传视频

TA说

目录

5 、民间文学教材有哪些?

段宝林 ,中国民间文学 ,黄涛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乌丙安 ,中国民俗学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 。

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 ,传播 ,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从文类上来说 ,包括神话 ,史诗 、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民间叙事 、民间小戏 ,说唱文学 ,谚语 ,谜语 、曲艺等 。

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 ,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 ,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 、中国 、日本 、芬兰 、德国 、韩国 、俄罗斯等 。

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 ,渔民 ,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 。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 ,不少劳动歌 ,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 ,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

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 ,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 ,许多保卫乡土 ,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 ,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许多描写卑贱者 ,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 ,歌谣和小戏 ,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着人民 ,培养着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

mobi图书小编
mobi图书小编管理员

上一篇:上海限号?上海限号今天限什么号
下一篇:北京小客车限行尾号?北京小客车限行尾号4月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