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贤亮选择了宁夏
张贤亮选择了宁夏
原绿色
是宁夏成就了张贤亮 ,还是张贤亮丰富了宁夏?
当我站在张贤亮创建的“西北影视城”冒出这一个问题时 ,就感觉到了自己思考的浅薄和“out”了 ,那还是一个问题吗?
当张贤亮把自己的梦想安放在宁夏的那一刻 ,张贤亮就成了宁夏的一个“元素” ,一根芦蒿 。当张贤亮魂归“西北影视城”时 ,张贤亮和宁夏已经融为了一体 。虽然他出生在南京 ,祖籍在江苏 ,还曾经生活在北京 ,甚至祖上都是名门显贵学贯中西 ,但张贤亮把根扎在了宁夏 ,他把自己活成了宁夏一个别致的符号 ,一个经久不衰的传说 。
从张贤亮在宁夏的经历和作为看 ,是他有意识地选择了宁夏 。
“旅游生活”时代 ,“城市生活病”时代 ,“雾霾”时代 ,人们一窝蜂地在风景名胜区人挤人之后好像突然间才发现了大西北原来也这么好玩 ,沙漠有沙漠的流光 ,戈壁有戈壁的苍凉 ,黄土高原有黄土高原的厚重……
荒凉和落后原来有另一种美丽 ,不一样的风情 ,独特的味道 ,别样的风景 。
其实 ,现在的“奇景”在“食不果腹”的时代就是不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艰难和荒凉 。宁夏有的是荒凉 ,虽然巍峨高大的贺兰山挡住了腾格里沙漠的疯狂入侵 ,虽然“天下黄河富宁夏”滋润了这一方土地 ,但大西北的恶劣气候人烟稀少地理偏僻在困难落后时代还是让这里的开阔变成了凄凄惨惨的荒凉 。
特别是康熙年间的那场大地震 ,整个银川都坍陷了 。贺兰山是兵家必争的“要塞” ,明朝和清朝那两个呈“太极图”地貌对峙的兵营也变成了“废墟” ,遍地的荒草 ,芦苇 ,砂石 ,七高八低起伏的沙丘 ,和三五成群自由游荡的牛羊 ,那不就是荒凉和萧瑟吗?
张贤亮1955年随着那个时代的大潮来到宁夏时 ,我相信他肯定想到过逃离 ,他绝对想早一点离开这个荒凉的地方 ,虽然他有的是豪情万丈 ,有的是理想和梦幻 。但他没有想到1957年会因为自己喜欢的诗歌 ,特别是自己满怀豪情创作的《大风歌》成为“右派” ,被押送农场“劳改”22年 。更没有想到他将来还会在这里结婚生子在这里一待就是后半辈子 ,而且他的凄惨 ,他的苦难 ,他的荣光 ,他的豪情 ,他的浪漫都在这里悄悄生长 。
苦难是文学的财富 ,张贤亮把自己的苦难和思考诉诸笔端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一系列的作品诞生了 。肉体的寂寞和心灵的丰满 ,让这个坐牢比当作家时间还长的作家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写“性”的作家 ,因而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和人物 。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中 ,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大众关注争相热议的现象 。我上中学的时代 ,电影《牧马人》的剧照和挂历几乎贴满了家家户户的“土墙” 。我上大学的八十年代末 ,正是他的小说流行和弥漫的时代 。
他的小说是思想解放的教材 。
小说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成了名人 ,成了作家协会主席 ,成了文联主席……
如果说这时候还是命运使然 ,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他可能会像很多人一样 ,找机会回北京 ,离开这荒凉的西北边陲 。可是 ,他选择了留在宁夏 。
张贤亮在寒冷的冬夜里阅读随身携带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时 ,他喜欢思考的大脑可能也想到过假如他自己成为一个企业家会怎么进行资本运作 ,但可能没有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海”潮 ,大部分弄潮儿都“孔雀东南飞” ,到深圳去了 。张贤亮也下海了 ,但他来了一个“逆流” ,“出人意料”地选择反方向 ,留在宁夏 ,留在西北边陲 。
他用他自己的眼光看中了宁夏的那片“荒凉” 。
当张贤亮第一眼看到镇北堡那残破的兵营遗址时 ,他可能还没有想到这会是他后半生的事业 。他把这里的荒凉 、故事和思考写成小说时 ,也可能还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一个火爆起来的“景点” ,但“下海潮”点燃了他的梦想 ,他没有走常人都会走的路 ,他要用这里的荒凉承载他的梦想 。
这里没有人 ,就没有干扰 。这里有地方 ,就可以自由搭建 。原先的废墟 ,正好可以演绎沙漠和荒凉 。在张贤亮独到的眼光下 ,原先的劣势都变成了优势 。
他下海创建了镇北堡影视城 ,实现了从一个作家到一个文化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
影视城是最简单的建筑 ,和生活中玩具一样 ,一汪水就可以拍大江大海 ,半边墙就可以拍高楼大厦……何况这里还有很多独特的资源?
《红高粱》里那个漂亮的“月亮门”一伸手可以摸到顶 ,《新龙门客栈》里神秘莫测的客栈普通人都可以一跃而下 ,《大话西游》里的场景被支离破碎地分散在各处……一些电影里的经典镜头 ,你看了影视城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
很多人说自己和身边的风景拍起来也那么美 ,那是一个道理 。
吃饭不观后厨 ,杂技不揭谜底 ,看电影本来也不能看拍摄基地的 。
张贤亮利用他的聪明和创意 ,人脉和平台 ,把宁夏的这片荒凉一包装 ,荒凉居然成了宁夏的“资源” 。先来的是像谢晋张艺谋那样的导演和巩俐周星驰那样的演员 ,来拍了一部又一部像《红高粱》《牧马人》《新龙门客栈》这样的电影 ,百花奖 、金鸡奖 、金熊奖等得奖影片在全国热播 ,加上张贤亮巧妙的“营销” ,这里就成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所在 ,后来就陆陆续续川流不息地走来了像我这样对电影充满好奇的人 。先是拍电影的人 ,后是看电影的人 ,再是看热闹的人 ,“镇北堡影视城”就成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风景区了 。
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国的好多明星在这里摆拍过 ,追星族就追过来了 。
中国的影视城应该就是从这里肇始的吧?虽然后来影视城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一窝蜂地多起来了 ,但张贤亮的大西北“镇北堡影视城”还是因为地域特点而独树一帜 。
张贤亮是一个成功的作家 ,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还是一个把文化做成产业的风云人物 。他提出的“文化就是生产力”一时掀起多大创业潮 ,现在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多多少少受过他的影响吧?
张贤亮是一个永远向前看的人 ,他已经考虑好了电影不用外景拍摄以后这个历史景区的转型问题 ,在综合演出协同发展上寻找到新的商机……明朝兵营那堆废墟 ,被保护起来 ,就变成了一个文物级别的有看头的“宝贝”风景 。
张贤亮选择了这里 ,在这里发挥着他的梦想和创意 ,在这里形成了他“旅游长见识 ,行走即读书”“文化就是生产力”等相关理论 ,在这里不断延伸着他的新想法 ,也在这里让他摆脱了“文人固穷”的寒酸命运 ,让他走上了一条已经不是文人和作家的道路 。
他有钱了 ,就开始了有钱人的生活和事情 。比如慈善 ,比如书法 ,比如收藏……
张贤亮成为一个慈善家 ,慈善总是好事 。
张贤亮成为一个书法家 ,他的书法属于可以认出来的层次 。
张贤亮还是一个收藏家 ,他把自己的“藏品”也放在了这里 ,他把自己也收藏在了这里(张贤亮纪念馆就在影视城内) 。
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 ,选择对了 ,就有精彩 。
张贤亮选择了一处让他荣光的地方 ,让他自己也活成了一道风景 。即使斯人已逝 ,还是成为风景中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
2 、宁夏银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马鞍山甘露寺 、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 、中华回乡文化园 、滚钟口风景区 、鸣翠湖等 。
1 、马鞍山甘露寺
马鞍山甘露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北部临河张临河村 ,甘露寺西面黄河 ,东邻陕西 ,北接内蒙 ,三面环山 。寺坐北朝南 ,建于士丘山上 ,居高临下 ,眼界极为开阔 。全寺占地近30亩 ,是一座具有传奇历史的著名寺院 。
2 、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
镇北堡西部影城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是集观光 、娱乐 、休闲 、餐饮 、购物于一体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由作家张贤亮于1993年9月21日创办 。
镇北堡西部影城以其古朴 、原始 、粗犷 、荒凉 、民间化为特色 ,主要景点有明城 、清城 、老银川一条街等多余处影视拍摄景观组成 。
3 、中华回乡文化园
中华回乡文化园位于银川市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 ,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 ,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 ,以展示回族 、民俗文化 、饮食文化 、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 。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
4 、滚钟口风景区
滚钟口 ,在银川市西北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 ,古为贺兰山胜境之一 ,现是宁夏最著名的避暑 、游览胜地 。滚钟口 ,俗称“小口子” 。此山口三面环山 ,山口面东敞开 ,形似大钟 。在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 ,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 ,人称“钟铃山” ,“滚钟口”由此得名 。
5 、鸣翠湖
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境内 。西距银川市区9公里 ,东临黄河3公里 ,距离银川河东国际机场5公里 。是我国首批 、全国第三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 ,也是西部地区黄河流域首家湿地公园 。
来源:百度百科-宁夏银川
3 、张贤亮生平简介
张贤亮 ,男 ,国家一级作家 、收藏家 、书法家 。1936年生于南京 ,祖籍江苏盱眙县 。代表作:《灵与肉》 、《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 、老银川一条街 。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 ,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 ,先当农民后任教员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 ,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 。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 ,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 、散文 、评论 、电影剧本 ,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 、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 ,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
2014年9月27日 ,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享年78岁 。
:
主要作品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肖尔布拉克》 、《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 、《龙种》 、《土牢情话》 、《无法苏醒》 、《早安朋友》 、《浪漫的黑炮》 、《绿化树》 、《青春期》 、《一亿六》等 。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习惯死亡》 、《我的菩提树》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 、《边缘小品》 、《小说编余》 、《追求智慧》 、《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 。
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80年的《灵与肉》 、1983的《肖尔布拉克》 、1984的《绿化树》) ,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 。
来源:百度百科-张贤亮
4 、西部影城的影城文化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杜 军(笔名:山菏)
中国一绝 ,西部影城 。星分井鬼 ,地接雍梁 。黄河为带 ,贺兰为屏 。聚山川雄豪之气 ,地共其久;集影视艺术之宝 ,天与之长 。北方古镇之缩影兮 ,舍我其谁;传统文化之荟萃兮 ,非吾莫当 。
明清征战无休 ,镇北两堡始成 。戍城寥落 ,颓垣残留 ,两座废墟 ,一片荒凉 。沧桑几度兮 ,雄浑犹存;知音难遇兮 ,何人解赏?行到水穷处 ,山重水复;坐看云起时 ,柳暗花明 。昔日游子泪 ,今朝仁者风 。贤亮高才 ,慧眼独具 ,化腐朽为神奇 ,点废墟成影城 。陈道明 、朱时茂 、巩俐 ,群星璀璨;《红高粱》《牧马人》《刺陵》 ,佳片纷呈 。影城始铸千秋业 ,古堡终建万世功 。
一城生两堡 ,两堡化四象 。东曰银川一条街 ,呈青龙蜿蜒之势;西曰知之门入口 ,作白虎垂首之状 。北曰清城 ,如玄武盘游;南曰明城 ,似朱雀翱翔 。
若夫清城 ,喧嚣繁昌 。黄土夯实 ,围墙厚重 。箭楼巍巍 ,彩旆央央 。卧龙怀珠 ,幸运之门;瓮中捉鳖 ,瓮城之用 。街道商铺 ,林林总总 。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 。酒肆飘逸 ,赌坊精致 ,绣楼如花 ,集市繁忙 。牛皮灯影样板戏 ,剪纸刺绣木偶剧 ,花样百出;斗鸡耍猴捏面人 ,擀毡打铁织布机 ,品类繁盛 。古堡龟卦 ,演绎周易传奇;四海客栈 ,再现大漠豪情 。牛魔王宫 ,悟空显神威;豆腐作坊 ,紫霞诉衷情 。茅屋民居 ,红椒挂墙 。土炕窑洞 ,剪纸贴窗 。琳琅满目兮 ,竟目不暇接;历史回溯兮 ,若穿越时空 。品古人生活兮 ,玩耍之时;增历史知识兮 ,游乐其中 。
至若明城 ,古朴粗犷 。龙门客栈 ,再起江湖风云;文革大院 ,话说文革过往 。酒作坊 ,美酒飘香 ,听《红高粱》酒曲;铁匠营 ,铁器叮当 ,观《黄河谣》场景 。九儿居室 ,彰显农家风习;十八里坡 ,昭示西北风情 。一曲好酒歌 ,夺百花之桂冠;一场颠轿子 ,进世界之影屏 。月亮门兮 ,落日照大旗;盘丝洞兮 ,蜘蛛绕穹顶 。来时乃游人 ,去时成明星 。文化馥郁兮 ,似入芷兰之室;艺术瑰丽兮 ,如沐阳春之风 。
嗟夫!美哉 ,影城!盛哉 ,影城!神似儒雅文士兮 ,恬淡高雅;形如西北大汉兮 ,粗犷豪放 。影视艺术之乐土兮 ,来则怡情养性;民族文化之桃源兮 ,去则魂牵梦萦 。惟祝惟颂 ,歌以咏言:
贺兰雄雄 ,千载悠悠;黄河逶逶 ,万里汤汤 。
赫赫文骚 ,金声玉振;彤彤影城 ,日升月恒 。
明星摇篮 ,名震天下;电影福地 ,誉满海沧 。
菁菁桃源 ,千秋愈烈;烨烨乐土 ,万世流芳 。
该赋发表于《银川日报》副刊(2013年10月14日)
注释:
①西部影城:俗称“镇北堡西部影城” ,位于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 ,因以古时屯兵的两座废堡为基地而得名 。1993年 ,由著名作家 、收藏家 、书法家张贤亮创办 ,被誉为“中国一绝 ,宁夏之宝”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 、“中国最佳旅游景区” 。影城景点分为“老银川一条街” 、“明城” 、“清城”三个集群 。从“知之门”进入 ,按道教最吉祥的行走路线:即白虎(入口) 、青龙(老银川一条街) 、朱雀(明城) 、玄武(清城) ,呈∞字 ,8与“发”谐音 ,表示吉祥的运转 ,也就是说 ,这是一次吉祥的旅游 。迄今为止 ,这里已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红高粱》《黄河谣》《老人与狗》《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绝地苍狼》等百余部影视作品 ,因这里走出的明星最多 、拍摄的影片最多 、获得国内外大奖的影片最多 、最具荒凉 、原始 、粗犷的自然原始风貌 、最适合拍摄西部题材影片 ,所以被称为“中国一绝” 。
②银川一条街:即“老银川一条街” ,以银川过去的“柳树巷”为蓝本 ,以西北地区典型的建筑式样构建而成的老银川街道 。
③清城:建于公元1740年 ,奉乾隆皇帝之命用石夯擂筑黄土修建而成的兵营 ,故
名“清城” 。清城外形似大龟 ,由贺兰山上往下爬 ,取“灵龟下山 ,吉祥如意”之意 。清城繁华 、热闹 ,内部以各种民间 、民俗工艺表演为主 ,主要景点有瓮城 、幸运之门 、神秘山洞 、百花堂 、影视一条街 、古堡龟卦 、都督府 、牛魔王宫 、观音阁 、展厅 、明星犬舍 、告子亭等 。
④明城:建于公元1500年 ,明代沿长城西北线所建的众多军事要塞之一 ,取名“镇北堡” 。1738年 ,镇北堡兵营毁于地震 。明城以原始 、粗犷 、古朴 、荒凉 、自然的面貌而著称 ,以展示著名的电影电视拍摄场景为主 ,主要景点有聚宝盆 、牧马人 、文革大院 、月亮门 、关中城门 、柴草店 、盘丝洞 、定州总管府 、酒作坊 、九儿居室 、铁匠营 、遗址廊 、招亲台 、龙门客栈等 。
⑤幸运之门:此处位于贺兰山中段 ,有卧龙怀珠之势 。自从与影视界结缘后 ,这里走出不少影视界的“帝王将相” 。在这座城门拍摄取景的影片不是获得国内外大奖 ,就是卖座率很高 ,因此被誉为“幸运之门” 。
作者简介:杜军(1985-) ,笔名“山菏” ,男 ,汉族 ,山东菏泽牡丹区人氏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酷爱古典文学 ,亦好摄影 、读《易》 。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中国诗赋》《世界宗教文化》《中国穆斯林》等期刊及《宁夏日报》《中华楹联报》《银川日报》《银川晚报》等报纸 。其中 ,《宁夏大学赋》发表于中国辞赋界颇具权威的期刊《中华辞赋》 ,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网 、宁夏大学新闻网报道 。散文《怡情金波湖》荣获“2012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 ,诗歌《悠悠贺兰情》获2012年“时代颂歌”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二等奖 。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宁夏大学赋》《中华回乡文化园赋》《梦江南·塞上湖城》《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铭》《怡情金波湖》《抢苹果记》等 。 镇北堡西部影城地处贺兰山东麓 , 1993年由著名作家张贤亮创办 。迄今为止 ,这里已拍摄了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牧马人》 、《红高梁》 、《黄河谣》 、《老人与狗》以及《大话西游》 、《新龙门客栈》 、《绝地苍狼》等百余部影视作品 ,因这里走出的明星最多 、拍摄的影片最多 、获得国内 、外大奖的影片最多 、最具荒凉 、原始 、粗犷的自然原始风貌 、最适合拍摄西部题材影片 ,所以被称为“中国一绝” 。
伴随镇北堡西部影城的成功发展 ,企业为宁夏解决了三百多人的就业问题 ,每当剧组到镇北堡西部影城拍摄取景 ,就可促进宁夏当地住宿 、餐饮业的发展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当地人民亲切的赞誉西部影城为——宁夏之宝 。 2007年8月8日西部影城荣获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
镇北堡西部影城成立于1993年 ,由78万元起家 ,发展到现在已有有形资产上亿元 ,张贤亮先生以他独到的眼光 ,超前的思维 ,把一个残破不堪的羊圈 ,变成一个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宁夏的最佳旅游景区 。
镇北堡西部影城与其他影视城不同 ,他不是有仿古建筑师平地打造出的楼台馆阁 、王府宫殿 ,而是由影视美工师设计的适合于剧情拍摄的一处处场景所组成 。镇北堡西部影城充分利用景点特色开发了具有游客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影视服务部” ,游客朋友进入影城也可以过把明星瘾 ,体验表演带来的乐趣!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 ,全国各地都纷纷建起高楼大厦 ,中国大地面貌迅速改观 ,与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城市的差别日渐缩小 ,然而 ,就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越来越留恋和向往比较原始朴素 、比较荒凉自然的风情 ,镇北堡西部影城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给城市人提供“朴素美”和“自然美”的享受场所 。以前看来不屑一顾 、不值一游的地方 ,现在却显得越来越珍贵 ,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
目前 ,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拍摄百余部影视作品 ,大小场景三百多处 ,分布在明 、清两堡 ,有为影视拍摄搭制的“影视一条街”“文革大院”“长坂坡街道”等 。并从民间收集非物质文化表演项目近八十项 ,如:织布 、擀毡 、打铁 、刺绣 、耍猴 、斗鸡等 。游客朋友进入影城不仅可以找寻著名影片的拍摄场景 ,同时还能体验古人的生活 。所以 ,2007年4月 ,镇北堡西部影城被评为“中国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