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佛法太多强调忍让 ,宽容 ,可是现在很多学佛人本来就很胆怯 ,是否应该...
1 、如今信佛的人越来越多 ,但可能是时代的原因 ,现在的学佛人很不谦虚 。看几本书 ,拜个师父就不知道天高地厚 ,到处品头论足 ,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 ,以为自己的理解正确 ,认为自己就是师父了 。
2 、其实很多人不晓得什么是修忍辱 ,缺乏正确的分析思维 。在佛法的道理上讲 ,忍的是个人“自以为”的辱 ,并不是不见世间事不知世间事 。
3 、学佛人有障碍 ,不学佛的人障碍更大 。对逆流要随顺 ,有时候有人来骂你 、给你麻烦 ,你要随顺他 。
4 、学佛人不管怎么样要有气度 ,要有修养 ,要能够忍 。五戒很简单 ,学佛人五戒就是不杀生 ,不要去杀人 ,杀动物 。连猴子 、狗都不能杀的 ,连小小的飞的东西都不能杀 。不偷盗 ,不能偷东西 ,应该吧?不邪淫 ,就是不要自己出去乱搞 ,男女之事乱来 。
5 、怎么解决?如果你希望他们也信佛 、学佛 ,你就要好好表法 ,让他们看到学佛的利益 、学佛的功德 ,这是最简单的 、最容易的方法 。
从佛法说 ,胆小怯懦的因果是什么 ,怎样对治?
对名利的深爱之心 ,使你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既患得 ,也患失 。这种患得患失心理的不断积累 ,使人形成怯懦的习气 。习气的积累 ,形成性格 。是名利使你变得怯懦 ,也是名利使你勇敢过一回 。
另外 ,烦心大也是胆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想都烦过谁和都吓过谁 ,真心忏悔就能好 。可以搜索刘善人视频 ,对疾病讲的比较详细且贴近生活 。
胆小就是畏惧 ,应该是前世在无畏布施方面很吝啬 ,所以今生会得到畏惧 、胆小的果报 。平时多帮助别人 ,尤其是照顾老人 、残障人士会有好处的 。
这个因果 ,我们这一些俗人是解释不清的 ,除非你真的遇见看穿因果的人 。所以没有那么计较自己的前因后果了 。
另外 ,您所说的胆大胆小 ,这一方面来自于父母 ,另一方面也受自小的经历 。环境和学识所塑造 。
从学佛的角度看人为胆小是什么原因?
另外 ,烦心大也是胆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想想都烦过谁和都吓过谁 ,真心忏悔就能好 。可以搜索刘善人视频 ,对疾病讲的比较详细且贴近生活 。
当然是有原因的 。“法不孤起 ,仗缘方生”——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都是由因缘形成的 。怯懦也不例外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 ,从忧生怖;若离于爱 ,何忧何怖?” 。怖 ,就是怯懦 。
另外 ,您所说的胆大胆小 ,这一方面来自于父母 ,另一方面也受自小的经历 。环境和学识所塑造 。
胆小就是畏惧 ,应该是前世在无畏布施方面很吝啬 ,所以今生会得到畏惧 、胆小的果报 。平时多帮助别人 ,尤其是照顾老人 、残障人士会有好处的 。
胆小怯懦敏感 ,该看佛法的什么资料?
1 、(1)能得安乐 ,(2)除一切病 ,(3)延年益寿 ,(4)常得富饶 ,(5)灭一切恶业重罪 ,(6)永离障难 ,(7)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 ,(8)远离一切诸怖畏 ,(9)成就一切诸善根 ,(10)临命终时 ,任何佛土 ,随愿得生 。
2 、习气的积累 ,形成性格 。是名利使你变得怯懦 ,也是名利使你勇敢过一回 。虽然你感觉当过两种不同的演员 ,其实只是出自同一个导演的安排布置 ,所以这两回的演艺也就分不出什么高下 。
3 、所谓的懦弱 ,其实就是不知道正确理解忍辱而导致的不明智行为 。这样的做事 ,所得到的见解也是不完善的 。真正的佛法建立在持戒 、忍辱 、止观 、布施 、智慧 、精进的共同完成的基础上 ,不是单独去忍辱就是佛法 。
请问如何用佛教知识治疗恐惧症
1 、比如祈祷观世音菩萨 ,通过念诵那摩观世音菩萨 ,来和菩萨的悲愿相应 ,按照普门品的说法 ,观音菩萨的圣号本身因为菩萨加持过的缘故 ,就有去除一切恐怖的力量 。
2 、(2)恐惧:过去造作一切令众生恐惧的事 ,都会令自己现在内心感到恐惧 。
3 、然后 ,配合持之以恒的学习大乘经典 ,并持诵修行为日课 。
4 、如果遇到什么恐惧的事 ,念大悲咒 。或者佛号都可以 。 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比较难的办法是修禅定 。任何妖魔鬼怪 ,对于有禅定的人 ,是无法动摇的 。
5 、所以 ,从理论上讲 ,勤修戒定慧 ,去除贪嗔痴 ,从根本上消除恐惧心 。 佛教也有很多具体方法 ,但是需要具体分析 ,比如:放生普佛 ,诵经持咒 ,坚持吃素等 ,并将善行功德回向给一切自己曾经伤害的众生都会有所功效 。
6 、恐惧症是心力不足的缘故 ,多念心经可以对治 。“心无挂碍 ,无有恐怖” 。
我特别胆小怕事 ,心思很重 ,心理素质不好 ,请问学佛的同修该如何修行?
1 、另外平时可多随缘行善布施 ,积极助人 ,慈悲护生 。
2 、恶道畏:修行人恐惧恶道受苦太甚 ,法执甚重 ,不能以大乘佛法的不中观对治之 。大众威德畏:害怕自己有过失 ,所以畏缩不敢承担 。无私才能无畏 ,要敢于荷担如来家业 ,自度度他 ,行菩萨道 。
3 、生活多经挫折 。要在挫折中锻炼成长 ,在大风大浪中成长 。思维不要绝对 。要多渠道思考问题 ,不要让“必须” ,“一定”等绝对化的信念左右 。庄子说:“祸兮福所伏 ,福兮祸所依”看问题要一分为二 ,要两点论 。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