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老子!现在那些名师道德经讲得好 ,推荐下

1 、现在那些名师道德经讲得好 ,推荐下

我很喜欢研究道德经 ,请推荐下哪位老师的 ,最好提供下载地址 ,谢谢!

傅佩荣老子!现在那些名师道德经讲得好,推荐下

2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出自《老子》 ,这句话啥意义?谢谢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 ,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 ,使它出现生机?

以上是解释 ,取自《傅佩荣细说老子》的解释 ,是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 。其中的意思你不能断章取义 ,应该结合这章的内容和哲学思想来看 ,建议你去认真阅读这位老师的书你会了解的更加好的 。

在这里老子主要是想说明得道者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是描述得道者的 。

傅佩荣老子!现在那些名师道德经讲得好,推荐下

3 、我想看老子的《道德经》 请问谁的译文最好 理解的最深刻 或者哪本书最好

诚挚推荐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的《傅佩荣细说老子》 ,这本书说的不深但是很清晰明白 ,对于道德经的解读独到而不失哲学理性 ,目前是我觉得最好的译本 。另外比较权威的还有任继愈老先生的《老子绎读》 ,但是这个书要有些哲学基础读比较好理解些 ,况且我觉得任老比较偏向唯物论一些 ,比较喜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审视道德经 ,不能说是不好吧 ,总之有他的角度 ,也供参考 。

关于傅佩荣老师 ,他的水准我不需要多说了 ,你百度或者上他的新浪博客你就了解他的背景了 。

祝阅读愉快 。

4 、傅佩荣细说老子怎么样

我只是一个学者 ,一个刚开始启蒙自己的 。在阅读《老子》时写下这些读书笔记 ,其中肯定存在一些错误 。本无意发出 ,但想及错误本的存在就表明了发出来一起交流的意义 。我读《老子》的第一遍是读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细说老子》 ,其中的很多地方都不太赞同 ,后来就自己去查字典寻找注解 ,也慢慢的形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诚如傅佩荣说的 ,每个读《老子》后的注解都是自己知识和观念的反映 。我也是如此 。但在自己的理解之余 ,尽量的去读原文 ,去理解当时老子的意思 ,但限于自己现在的能力 ,或许能理解的深度实在有限 。但我不怕错误 ,只怕麻木 。现在发现 ,也想寻找大家的意见 ,同时想抛砖引玉 ,和大家一起去阅读 、理解这本中文化中的经典之经典 。 一道 ,可道 ,非常道 。名 ,可名 ,非常名 。无名 ,万物之始;有名 ,万物之 。故常无 ,以观其妙;常有 ,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道:从辵 ,首 。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但此处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 ,庄子讲《浑沌之死》 ,开七孔于 ,然后有了万物或叫宇宙 ,而七孔在我看来不仅代表万物 ,也可能指类 、望 ,‘名’ 。我觉得这章是在刻画混沌之后 ,宇宙出现之后万物(尤其是)的差别与对比 。道与名相对 ,妙与徼相对(前者为微妙之意 ,后者为考察 ,认识之意) 。混沌死了之后 ,道却永远存在于宇宙当中 ,维持着宇宙的运行 。 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 ,长短想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而弗居 。 我觉得这章讲的大概是相对论 ,然后从他的相对论中得出其处世之道 。事物的价值只要是以来判定的 ,总会是相对的 。因为本就是一个主观的东西 ,每一个都有一个灵魂 ,而且认识事物都是由内向外的 。因此后面讲的无为 ,不有 ,不恃 ,弗居 ,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 ,而非的价值 。因为大部分存在这个世界上 ,还是想有为 ,想拥有 ,想追求…… 。或许 ,用天道来养道 ,会是相对价值中的一个客观标准 ,就像上帝的《圣经》一样 。不同的是 ,圣经已经写就 ,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学习 ,则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的去寻找 。老子或许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寻找的历程 ,而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继承 ,甚至越走越远 。(因为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每一句话的意思 ,只是写了自己的理解 。后面写得比较详细 ,像“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而弗居”和第十章颇有雷同 ,如果不明白其意思 ,可以参照后文) 。 三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 ,使民心不 。是以圣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则无不治 。 这是向自然学习的治之道 。老子讲要削减们的望 ,减少们的竞争 ,让其按照自然天发展 。甚至让民不去追求知识 ,但是要注重强健 。想起一句西方哲的话来:“让自己的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站在这个角度 ,老子是想千方百计的减少我们的望 ,同时减少我们的知识能力 ,他可能觉得知识也是望来源的一部分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忧患识字起” ,讲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们懂得的道理越多 ,想得就越多 ,忧患和意识自然就多了起来 。不过 ,或许我们可以像老子本一样 ,在跨过了知识的这个阶段而至无为之状态 ,因为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简单无为 ,因为望已经在类和社会中产生且越来越强大 。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种目标叫功 ,功后有什么……所以 ,在这个时代 ,我比较倾向于“未曾拿起 ,何言放下;既已拿起 ,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或许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又或许社会的发展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 ,现在的社会正处于多样急剧扩张 、物质和望越来越‘丰富’的阶段 ,或许以后会朝简单 、自然 、无为的方向发展也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让自己的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 ,我们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的教育和言论把我们塑造一个“机械” ,无形中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 ,一方面又(或许是不得不)让社会的望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了 ,物质更丰富了 ,们的选择也更多了 ,可是 ,我们的进化 ,却是如此的缓慢 ,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虚其心” ,我觉得很像基督教说的 ,“把自己的心空出来 ,让神进来” 。作为始终是渺小的 ,如果以他自己为中心 ,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或许可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世俗的快乐和与竞争之后短暂快感 ,可毕竟不可能最强 ,的力量也是渺小的 ,而且很容易拜倒在权力 、金钱 、包括自己的绪和望之下 ,结果很容易失自己 ,倒不如把自己空出来 ,只让神来主宰 ,或许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 ,不用怕” ,自然而然享受尘世生命带来的乐趣 。 四道 ,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 ,象帝之先 。 这章好像是在讲道是怎么来的 。感觉好像是万物之前(或之源) ,而又在混沌之后 ,“挫其锐 ,解其纷 ,和其光 ,同其尘 。”感觉在讲他的产生过程 ,或者讲他的质 。“吾不知其谁之子 ,象帝之先” ,觉得这里的帝是指万物或万物中最大的那个 ,不像是指神或混沌 。道是混沌化作而来 ,存在于历史与世间当中 。或许 ,科学做的事“认识和总结规律” ,就是在用的认识能力 ,去试图认识道 。 五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 傅佩荣的译法是:“天地没有任何偏爱 ,把万物当为刍狗 ,让它们自行荣枯” ,而我的直接是 ,这里应该是说“如果”天地不仁 ,“则会”以万物为刍狗 ,即会把万物丢弃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如果圣不仁 ,(我觉得是指那些明白了‘道’的) ,(仁:会意 。从 ,从二 。右边的二是重文 。本义:博爱 ,与相互亲爱;) ,就会丢弃百姓(甚至有玩弄百姓之意的感觉) 。橐龠(好像指风箱之意 ,我没有去查) ,可能这句是讲道很虚但不匮乏 ,可以源源不断 。而最后那句似乎是在提醒我们 ,不要说太多 ,而应该守住虚静?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和沟通时)确实容易陷入表现自己的境地 ,不但失去了沟通的本意 ,也失掉了自己的虚心(我把的虚心大概与望相对 ,即把自己的心空出来 ,而非谦虚)与安静 。(或者在在安静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六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 谷神:1 、被信仰为促进谷物生长保证五谷丰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长 、腐烂和再生的神;2 、古代道家用语 。谷和神本分用 。后多并称 。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玄:象形 。小篆字 ,下端象单绞的丝 ,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 ,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 。本义:赤黑色 ,黑中带红;牝:形声 。从牛 ,匕( bǐ)声 。依甲骨文 ,“匕”为雌动物的标志 。本义:雌的禽兽;玄牝:道家指孳生万物的本源 ,比喻道 。 从说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释看 ,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会死亡 ,而且为天地的根源 。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质”的 ,似有似无的存在 ,但其作用却无处不在 ,且无穷无尽 。这或许是给我们一种信心 ,道是存在着的 ,而且可以永远存在 。那我们可以通过类和科学去认识道吗?…… 七天长地久 。天地所有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 。是以圣后其而先;外其而在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其私 。 这章节老子似乎想通过对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应用到我们上 ,其实这种方式基本是贯穿整个《老子》的 。关键是我们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 ,前一句说天地长久的秘密是“不自生” ,我不确定自己理解的对不对 。是不是说“不求自己的生存” ,还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 。我比较偏向于后者 。天地不依靠自己 ,而是依靠道而存在 。圣也应该学习把自己置之后 ,却可以达到先 。“外其而在 、“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其私” 。也大概是这个意思 。 老子可能还是想告诉我们 ,不应该太关注自己 ,而应该把自己虚出来 ,托付给道 。这竟然与基督说的“把心虚出来 ,交与上帝”如此的一致……! 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忧 。 善:古文 ,譱 ,会意 ,从言 ,从羊 。言是讲话 。羊是吉祥的象征 。本义:吉祥;处:處 、処 ,会意 。从口 ,从文 ,或从处 ,虍( hū)声 。“处”即“處”的古字 ,于六书为会意 。金文加声旁“虍( hù)”变了形声字 。本义:中止;停止 。 这章老子是想借水来比喻道 。老子喜欢水 ,因为水的很多的质和道很相似 。比如 ,水利于万物生长却不与谁相争 ,停留(按本意是停留 ,但我觉得可能是存储……呵呵 ,没有什么理由 ,只是感觉)众所厌恶或不喜欢的地方 ,可能是说不居功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 ,往高处走” 。后面一连串的排比 ,我大概查了查字典 ,大讲:水宁愿处于卑下(地) ,心思沉静(渊) ,施予(与:與 ,会意 。小篆字形 ,“一 、勺”合起来 ,表示赐予别东西 。“與” ,从与 ,从舁 ,共同抬起 ,与 ,给予 。合起来表偕同 、朋友 。本义:赐予 ,施予 ,给予)时满怀爱(仁:会意 。从 ,从二 。右边的二是重文 。本义:博爱 ,与相互亲爱) ,言谈真诚不浮夸(信:会意 。从 ,从言 。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 ,用正确的方向来治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前者是方向 ,后者更强调效率 。(正:甲骨文字形 ,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 、目标 ,下面是足(止) ,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 。本义:不偏斜 ,平正;治:形声 。从水 ,台声 。①本义:水名 。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做官或处事也善于生效(事:从史 ,之省声 。史 ,掌管文书记录 。甲骨文中与“吏”同字 。本义:官职;能:象形 。金文作字形象熊形 。本义:熊);行动总是在适当的时机 。最后一句的‘尤’ ,我不确信是形容词还是动词 ,尤:小篆字形 ,从乙 ,又声 。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 ,受到阻碍 ,则显示出它的优异 。本义:最优异 ,做动词时也有“责备;怪罪” ,傅佩荣先生把他理解为前者 ,说“不会引来责怪” ,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其本义 ,“不优异” ,一切自然而然 ,无需比较 。 我觉得这一章老子主要是想劝世俗更加谦卑 、沉静 、博爱 、真诚 、正值 、顺时而动 ,自然而然 。 九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宝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退 ,天之道 。 这章相对来说容易理解一些 ,也是老子对我们贪恋 、望的一种告诫 。拥有的太多甚至满溢 ,不如停止;修炼得越来越锐利(变得越来越强大 ,以便于赢得竞争) ,是得不到长久的;富贵很难长久 ,如果富而骄 ,则一定会招致祸患 。功退 ,才合乎天道 。 对于最后一句 ,不仅从历史上讲是真理 ,所谓“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也是告诫我们个的长 ,或许在生的第一个阶段 ,从无知到对知识理的追求 ,从贫困到对功的追求 ,从无能到创造价值的追求 ,可能无可厚非 ,但是就像前面讲的“未曾拿起 ,何言放下;既已拿起 ,也理应而且终将放下” 。 “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 ,要把自己的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 ,只求满意理想和趣 ,不斤斤计较于 ,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见和豁达的怀” ,这是我存储于手机上的一句话 ,是朱光潜说的 ,或许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功退 ,天之道”吧 。 十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 ,能无疵科?爱民治 ,能无为乎?天门开阖 ,能为雌乎?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生之 ,畜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 哎呀 ,这一章太长了 ,而且很难 。开始除了后面几句 ,几乎没能看懂 ,没有办法 ,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词 ,用我们的老办法 ,查字典喽 。 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 ,我觉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养 、去获取知识的理 ,去多样的发展 ,后面一句是达到这些之后更为理想的状态 。“营魄”不知为什么 ,几乎所有的书上都讲这是“魂魄”之意 ,我查了一下:营 ,營 ,从宫 ,荧 。宫 ,房子 ,与居住有关 。本义:四周垒土而居;魄:从鬼 ,白声 。从鬼的字 ,常与灵魂 、鬼怪有关 。本义:神 ,信的指依附于的而存在的精神) ,我觉得营不是指‘魂’ ,而是指为‘形’ ,而魄指“魂魄” ,因为魂魄之于 ,就好像我们之于房子 。所以这句应该解为:魂魄和形合一 ,能达到‘无离’的状态吗?无离可能是指与道合一 。“专气致柔”可能是指一种修炼的一种方式 ,因为无重点词 ,没有办法查询 ,所以这句应该是说 ,专气致柔的修炼 ,能达到婴儿般(纯洁?混沌?)的状态吗?老子除了喜欢用水来作喻 ,还喜欢用婴儿 ,这很容易理解 ,因为婴儿是之始 ,而道也是万物之始 。“涤除玄览 ,能无疵科?”应该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 。爱民治 ,可以达到无为而治自然而然吗?老子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而且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 。“天门”:指指鼻 、口或天庭 ,开阖即开与关 ,可能也意指交流 ,雌:从隹( zhuī) 。表示与鸟有关 。本义:鸟 。引申为的 。对于这句话 ,我没有更好的理解 ,只能跟从大多数的看法: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 ,能宁静吧?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 。雌 、确实也有宁静之意 ,而前半句也确实有自己的感官与外界交流之意 。“明白四达 ,能无知乎” ,应该指明白道理 ,能没有知识吗?或者说 ,能不用知识就可以达到吗?但这样理解的话 ,就和前面的几句有点不太一致 ,因为前面的后半句都是讲老子的理想的状态 。无知显然也是 ,但可能这里的无知不是指没有知识 ,而是指不用心机 ,自然而然 ,这样理解的话就通顺了 。 最后的总结语更是经典语 ,一直流传至今 。生之 ,畜之 ,应该是一个意思 ,就是生养万物 。后面的并列句是为了解释老子理解的德 ,应该做到生养万物而不占有他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 ,为(為 、爲 ,爲的本义是猴 。象形 。按字 ,从爪 ,古文下象两猴相对形) ,有意 ,可理解为:做万物之长 ,却不主宰他们 ,(恃:从心 ,寺 。本义:依赖 ,依靠) ,这里的“主宰”很有意思 ,恃的本意是“依赖 ,依靠” ,统治者虽为统治被统治者 ,其实乃是依赖他们 ,这与我们政府宣传的“民是政府衣食父”是一致的 。可我们的政府却只见它统治民 ,却不见他因依赖民而感恩 ,如果说有感恩 ,也只是存在于文件和口号之中 ,说一切为民服务 ,还说“以德治” ,殊不知 ,真正的‘德’不是占有 、控制 ,统治 ,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导他们(与强制相对) ,生养他们(其实也就是服务民) 。我们的政府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到呢? 十一今天暂时写到了第十章 ,以后肯定会继续读继续写下去 。再次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去学习一些文化经典 ,无论是中的传统文化 ,还是西方的主流文化(呵呵 ,现在还在同时阅读《科学二十讲》) 。无论现在你觉得奥运的事件现了“谁误解了谁” ,至少 ,我们应该做的 ,是真正的学习自己的传统文化 ,同时不遗余力的学习西方文化 ,努力做到融合中西 ,此二者 ,缺一不可 ,才能理解和正视对方的“偏见” ,让自己和自己的民族长 ,自信起来 ,然后才能自豪的向世界宣称中华民族的伟大 ,而不是现在这般“自卑的 ,就像是蜜蜂一样 ,遇到了恐惧 ,就会攻击别 ,结果伤害了对方(注意 ,不一定是敌) ,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今天在群中和网友谈话中的一句话) 。 另注:关于阅读《老子》的方式 ,第一是多查 ,文中所引的词典来自于《汉典》 ,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于其“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 ,推荐大家查看 。第二是:可以用写的方式 ,因为在写时可以放慢思考 ,让思维更加沉静和细腻 。不仅写自己的理解 ,也写原文 。文中所有的原文 ,我都没有从网络“拷贝粘贴” ,而是一个个字敲上去的 ,由于文中多出现偏僻字 ,还可以练习一下自己的文字输入功底呢 。因此推荐大家也自己写一遍 。

5 、傅佩荣的主要作品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

这套书作品共有六本 ,是一套措辞严谨 、学术水准 、为大众正确理解和领会经典而多年锤炼的著作 ,囊括了国学领域中地位最高的七本经典传统文献:《大学》 、《中庸》 、《孟子》 、《老子》 、《庄子》 、《易经》和《论语》 。作者以哲学思辨为重点 ,把握“澄清概念 ,设定标准 ,建构系统”的原则 ,对古文区分章节 ,加注拼音 ,用白话释义 ,配以义理注释 ,并对书中的关键概念以及价值判断作了清楚的说明 ,希望借此建构中国古代贤哲们的哲学体系 ,为当代公众阅读和研学典籍提供参考 。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本教材 。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 ,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 ,我读了以后觉得是名实相符的 。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 ,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 。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 ,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 ,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 ,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 ,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 ,而与狂热的“情爱” 、浮泛的“博爱”相区别 ,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我还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 ,没有门户之见 ,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 。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 ,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 ,分别列出专章论述神话 、艺术 、宗教 、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 ,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 。二是打通中西哲学 ,西方的重点放在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 ,中国则着重阐述了儒道二家哲学的内在理路及其价值 ,博采众家之长 ,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

人们是否赞同本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 ,这丝毫不重要 。一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 ,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 ,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我对哲学课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 ,使他们约略领悟到哲学的爱智魅力 ,但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学教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 ,使学生听见哲学一词就头痛 ,看见贴着哲学标签的门就扭头 ,其实那些门哪里是通往哲学的呢 。因此 ,在向读者推荐本书的同时 ,我期待我们通识课程的改革 ,从而出现一批真正能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的哲学教师和哲学教材 。 易经位居十三经之首 ,在年代上极为悠远 ,在内容上深奥难解 ,但总能吸引每个时代的读书人认真研究并且由之获益 。今天也是如此 。易经与人生有何关系?尤其是与今天现代人的生活有何关系?这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跨过易经的门槛 ,进入易经的世界 。

本书是由电视讲稿改写而成 ,希望能让从未接触过易经的人也能产生阅读兴趣 。我们谈国学 ,终究不能回避易经这一关 。目的不是要成为易经专家 ,而是想为自己的人生找到良师益友 ,既有理论高度 ,又有实践效果 。即使不谈后续的研究 ,这本小书对我们思考人生问题也会产生奇效 ,有如打开一扇窗 ,就算不去欣赏窗外风景 ,天光也会流泻进来 。

作者以“易经与人生”为名 ,介绍了《易经》的由来 ,卦象等知识 ,并以通俗易晓的文字解读这一传统经典 ,让现代人更方便地接近和欣赏古人的智慧 ,并可以付诸实践 。《易经》提示我们人生有可测与不可测的部分 ,同时人也有自行做主的选择机会 。我们当全面客观地认识《易经》 ,学会其中的方法和智慧 ,以清醒的理性与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 哲学脱离人生 ,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 ,将无定位 。我们每天接触的资讯 ,在广度上已经无远弗届了 ,在深度上则日益觉得不足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 ,是不值得活的” 。这句话何以是正确的?许多人没有反省 ,甚至未受教育 ,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吗?如果要反省 ,又该如何着手?反省之后 ,人生就值得活下去吗?本书作者将为你解读哲学家的心灵故事 ,把握现代人的生命智慧 。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 ,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 。哲学脱离人生 ,将成玄虚 ,人生脱离哲学 ,将无定位 。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 ,通过对西方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逐一打通 ,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我们阐述了这些先哲们伟大的思想后面所给予的人生哲思 ,值得每个人怀抱虔诚的心 ,寻索人生的经纬 ,品味生命的定位 。 我们谈论完整的人生 ,不能忽略身 、心 、灵三个部分 。年轻的时候 ,也许侧重身(衍申至有形可见的外貌 、体力 、财富 、地位等) 。身的活动当然不能脱离心 ,而心的运作主要在于“知 、情 、意”这三项潜能的实现过程 ,因而具体展示于获取特定知识 、发展人际情感 ,以及培养个人志趣上 。然后 ,在一个看来抽象 ,其实扮演主导作用的层次 ,还有灵的存在 。灵的运作可以表现于宗教信仰的灵修活动中 ,但是宗教并非灵的运作的唯一领域 。

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必须针对上述身 、心 、灵三个部分 ,提出各自的定位 ,以及彼此之间的适当关系 。《心灵导师》就是作者谈论身心灵的整合之道 。该书储存了作者长期以来的读书心得 ,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也代表了作者对21世纪所有爱智者最真诚的心意 。

如何做最好的自己?请看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教授为我们谈身心灵整合之道 。傅佩荣教授在“心灵的旅程”一书中投入了极深的情感 ,使它呈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 。

mobi图书网
mobi图书网管理员

上一篇:山东快书!山东快书经典段子有哪些?
下一篇:失落的文明系列!有哪些好的介绍玛雅文明的书?

留言评论

暂无留言